让文本中的数词成为能力提升的训练点

2020-11-17 02:51张祥山
关键词:数词聋哑文本

张祥山

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同样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恰当解读、高效的指导。細读文本不难发现,其训练点无处不在,哪怕是文本中一串甚至一个小小的数词都能成为学生语文能力提升最有效的训练点。数词知识点虽小,但扎实的训练,却能发挥大作用,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一、 巧用连串数字促进读写结合

有位教师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中的数字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好这句话(出示文中原句)。

师:这样写不是更简洁吗?文中这么写你能体会到什么(出示句子对比: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生:父亲挖了8小时,没看到孩子;他挖了12小时,没看到孩子,他就不停歇地挖,能看出他的坚定不放弃。

师:是呀,这一连串数字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坚持到底的父亲。接下来同学们也来想一想,你是不是也能写出带有一连串数字的句子?

生1:有一次母亲下夜班没回家,我给她打电话没接。10分钟后打过去没人接听,20分钟后打过去没人接听,我急得哭了起来。

生2:妈妈出差了,3天过去了没回来,5天过去了没回来,一周过去了还没回来,我想她都想疯了。

生3:我爸爸腰椎间盘做手术,我和妈妈在手术室门外等,1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来,2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来,3个小时过去了还没见爸爸的影子……(学生哭得说不出话来)。

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连串的数字在句子中的运用,体会数词在表达效果和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进而模仿文本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句式积累,促进了学生由阅读文本到学习写作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 借助单一数词提高赏析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教师通过抓住文本中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中的数词“一”,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样的词语才是所谓的“好词佳句”。

师:同学们,细心品读文中加点的“一”字,谈一谈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才一年多”中的“一”,读出了聋哑青年学习画画的时间很短。

师:那么“一整天”中的“一”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聋哑青年画鱼的时间很长。

师:这两个“一”字,不光让我们想到学画的时间长短,还让我们体会到……

生:聋哑青年学画时间短,但每次画鱼的时候都聚精会神,坚持到底,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他才能把鱼画的栩栩如生!

师:是啊,一个小小的数词“一”,单看它的时候真的普普通通,但是把它放在这个句子中竟然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类似这样的词语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积累的“好词佳句”!

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明白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一”字,虽然是很普通的词汇,但是对于刻画聋哑青年的形象而言,却极具表现力。最终指导学生学会怎样辨析和积累好词佳句,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 梳理连续时段提炼复述方法

一位老师在教学《扁鹊治病》时,引导学生掌握病情的变化,把文中“蔡桓公”病情变化的句子品读后,留下其病情变化时间段的词语,“有一天,……/不久,……/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六天之后,……”引导学生练习复述,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复述,介于概括和扩展之间,往往以学生全文背诵的现象居多。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会梳理复述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同时,有意识的把文本中表现连续时间段的词语整理并罗列出来,给学生整理出了复述的“路子”,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复述的方法,充分发挥文本作为学习语文的最大效益。

借助文本中的数词,巧妙地加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寻找语言的空白点,把控语言的转换点,抓住语言的情感点,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数词聋哑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初中英语数词的常见考点精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谈聋哑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这只铃铛不是猫
中考数词考点面对面
你所拥有的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