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方略

2020-11-20 02:02朱秋
高教学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

朱秋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方略可以概括为以党的领导,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教兴国,教育优先为统领;以造福人民,公平教育为基础;以服务国家,一流教育为使命;以人类命运,教育交流为纽带;以努力方向,更好教育为目标。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思想方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3-0023-04

Abstract: Xi Jinping 's ideological strategy for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nation in the new era can be summarized as tak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establishing morality as the foundation;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giving priority to education; taking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and fair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serving the country and providing first-class education as its mission; taking the fate of mankind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s as the link; taking the direction of efforts and better education as the goal.

Keywords: Xi Jinping; the new era; powerful educational country; ideological strategy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高度,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方位,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多次就教育作出了重要论述,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方略。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方略可以概括为以党的领导,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教兴国,教育优先为统领;以造福人民,公平教育为基础;以服务国家,一流教育为使命;以人类命运,教育交流为纽带;以努力方向,更好教育为目标。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方略蕴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哲理,彰显深邃的逻辑思维智慧寓意,为新时代我国建设教育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定位、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一、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思想方略形成的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行稳致远,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思想方略在治国理政中的具体体现,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时代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重要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提出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一代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由和解放,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强调说:“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习近平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通过教育实现人民自由和幸福,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教育思想,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来源于其主政地方工作时,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前期,习近平在领导贫困地区经济建设中,始终把教育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早在1989年,他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针对闽东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提出了闽东的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其中一个关系就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在领导沿海大城市改革开放的工作实践中,高度重视科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作法和成功经验总结提炼出来。习近平在领导省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非常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并强调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教育。他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具有时代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习近平从人民现实需要出发,把教育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首要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事关中国14亿人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问题。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是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从当今世界范围看,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教育基础薄弱,经济实力支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不足。习近平从教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战略地位出发,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教育。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把办好教育、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办好教育,办一流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对一流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二、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思想方略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系统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方略。

(一)以党的领导,立德树人为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领导对办好中国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对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其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排在九条对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首位,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党的领导既是我国教育的底色,也是我国教育的优势。以党的领导,立德树人为根本,是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新時代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以科教兴国,教育优先为统领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来抓。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繁衍生息、绵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至今没有间断过的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在领导地域、省域经济建设时期就曾提出过“科教兴市”“科教兴省”,教育优先的策略主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把科教兴国,教育优先,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党和国家“百年大计”提出来,可见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统领地位。以科教兴国,教育优先为统领,是新时代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从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指导思想。

(三)以造福人民,公平教育为基础

教育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之一。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公平教育对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他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说,“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由此可见,教育是人民最关心的事情,也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只有让教育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公平享有,建设教育强国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以造福人民,公平教育为基础,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

(四)以服务国家,一流教育为使命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肩负着服务国家、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说,“党中央做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他要求清华大学要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服务国家,一流教育,是新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历史使命。以服务国家,一流教育为使命,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思想。

(五)以人类命运,教育交流为纽带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高度重视国际间的教育交流,积极提倡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早在1996年,习近平就提出,“通过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2013年,习近平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的贺信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应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国际教育交流,人类命运,教育交流必然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纽带。以人类命运,教育交流为纽带,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导思想。

(六)以努力方向,更好教育为目标

时代越是向前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一方面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向世界表示,中国一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努力实现更好的教育,既是人民的期盼,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以努力方向,更好教育为目标,是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思想方略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思想方略蕴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哲理,彰显深邃的逻辑思维智慧寓意,为新时代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定位、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当前,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的大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建设教育强国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或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如果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科技创新就缺乏基础,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更不可能在全球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毕竟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习近平敏锐洞察到全球经济发展未来走向,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与科教兴国,教育优先,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统领一脉相承。强调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就是强调创新发展,强调创新发展必然要教育优先。教育、创新、兴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造福人民,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一定是建立在教育公平基础上的教育强国,一定是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教育的教育强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教育发展存在不均衡、不充分问题,这也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最突出的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即是人民幸福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问题。教育公平是提高全体人民综合素质,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获得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基础性作用。

虽然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美元。但是,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易事。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创新出一流的成果。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每个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不可避免地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以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为标志,因此,经济一体化进程实际上也是教育一体化进程。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据教育部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近520多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313多万人。近五年,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更是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同样,国外来华留学人员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整个世界已经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命运共同体。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近五年,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自2012年起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每年已经接近4万亿元大关,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也达到了世界中等偏上的程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已经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了。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还有多种多样的期盼,实际上也是更好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些期盼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学段,也涉及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就业、随迁子女就读、留守儿童就学、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校园欺凌、校园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回应人民的期盼,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梦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越是接近这个目标,越是要强基固本,而这个“基”就是教育。没有教育作为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缺少一个巩固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厦就缺乏牢固的根基。习近平从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民族未来的历史站位,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方略,为我国强基固本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3]习近平.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9(5):35-38.

[4]习近平.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走自己发展的路子[J].领导科学,1992(3):3-4.

[5]习近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习近平省长在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2(10):6-13.

[6]习近平.正确处理事关“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关系[J].政策瞭望,2005(12):4-9.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8]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9-27(3).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5-5(1).

猜你喜欢
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