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巢

2020-11-21 11:04薛亦然
苏州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剧社张亮电话亭

薛亦然

波光潋滟的金鸡湖东岸,典雅而壮观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造型别致,苏州人昵称其为鸟巢——后来我才明白,这个昵称,其实还有着更为深刻而形象的涵义。

在这座巨大的钢结构建筑里,张亮和他的同伴们每天都在忙碌着。这里的剧场、音乐厅、电影厅都被各种琳琅满目的演出海报所簇拥,来自海内外的名团、名剧,让这座敏感的城市心旌摇荡、潮起汐涌,张亮他们的办公室,是这演艺潮流的调度所和服务区。从四楼的窗口望出去,绿色的树冠连片成荫,满目葱茏,一如苏州演艺市场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想,如果放飞一架无人机航拍,这鸟巢真的像一只鸟巢吧?

☉ 第三届江南戏剧节鼓楼西特邀节目《杏仁豆腐心》

鸟巢的二楼有一个装置我特别感兴趣:一座名为“经典话剧”的电话亭,一座接不通任何朋友和自己家的电话亭。

但是它能接通这座城市里一只特别的耳朵,它能接通你的心灵,它能让你瞬间跳出“眼前的苟且”,接通只属于你的“诗与远方”。

在这座电话亭里,你一张口,亭子就是你专属的小剧场,这座城市就会聚精会神地聆听。话筒边提供了许多名剧中的经典台词,你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段,尽情展示你的表演才华;你也可以直抒胸臆,说你特别想说的一段话,那段话没准会成为经典呢。

仅仅三四个月,就有4万多人进入这座电话亭一展身手:或者慷慨激昂、声震屋宇;或者锦心绣口、和风细雨;甚至声声控诉、涕泪俱飞;甚至詈骂奸笑、刻薄阴毒……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多大年纪?从哪儿来?又去了哪里?不知道,只知道这些人心里有戏。

张亮与他的团队就是电话亭那一头的耳朵:聆听,讨论,遴选,网络互动评选。

像一次话剧演员的海选,像一回看准了人性之痒的游戏,还像一场关于城市哲学的田野调查。不过,在我看来,它就是张亮与他的团队经年奋斗的一个隐喻:让戏剧在人与城之间积极、频繁而深刻地互动,让这座激情四溅的城市更加有戏。

于是,他们想方设法紧密排期,引进许多名团、名剧,让苏州的戏迷们总是能够看到最精彩的戏剧,于是陈佩斯来了,杨立新来了,孟京辉来了,丁一滕来了。《戏台》《阳台》《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茶馆》《窦娥》……好戏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苏州戏迷眼福不断。

于是,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让话剧艺术与观众走得更近:明星见面会,剧院开放日,艺术家“面对面”,主题展览,北京人艺讲座,去大剧院后台看一看化妆间、去“探秘”舞台与灯光的秘密,甚至是到音控室去亲手摆弄一番。

于是,他们精打细算,一回又一回让利降下票价,甚至推出“话剧半价巨惠”,好让更多热爱话剧的人更轻松、更频繁地走进剧场。

于是,他们在不断培育本土话剧市场的同时,大力扶持本土话剧社团的创作与演出,把自己掌握的丰厚戏剧资源,实实在在地变为推动本土话剧事业的动力。他们总是创造机会,让“远在天边”的名导演、名演员与苏州的话剧爱好者见面,一招一式地点评,手把手指导,让苏州话剧创作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起来。

看看近年他们的工作列表吧,也挺有意思的:

2011年开始,他们推出一年一度的苏州话剧节,从此苏州的话剧爱好者有了自己的专属节日;

到2014年第四届苏州话剧节的时候,他们大力引进的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连演21场,使这座文化古城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连演该剧20场以上的城市,几乎成为当年演艺界的文化事件。有一个话剧迷竟然连看5场,另一个看了意犹未尽,索性一口气买下了11部话剧的戏票;

2015年他们推波助澜再接再厉,这一年被人们誉为“戏剧元年”:64场话剧轮番而至、贯穿全年,戏剧成为这座城市的热词;

2016年,他们推出苏州首届青年戏剧节,大师讲座、全民竞演、剧本诵读、戏剧课堂、品味经典、零基础表演体验课等六大单元在这个城市全面铺开,戏剧节的各项活动分散到城市不同的角落去完成,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让更多人看到戏剧。来自苏州民间和学校的7个戏剧社团倾情呈现的“全民短剧竞演”形成小高潮。青年戏剧人以戏会友,将自己的戏剧热情付诸一句句深情的台词,他们推出的一句话真是令人心动:“其实你是一个演员”;

2018年到2020年的青年话剧节演变为江南青年戏剧节,主办单位变为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宣传部,他们所属的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为承办单位,今年的青戏节由五大板块45场演出与活动组成,其中,苏州本地剧社剧目展演12部28场,城际交流精品剧目汇演7部13场,戏剧工坊4场。戏剧节主题就一个字:燃!

是不是非常热闹,越来越热闹?

是不是还有点“乱”?

我说的是戏剧节名称有点“乱”。话剧节,戏剧节,之后“青年”加入进来了,之后“江南”加入进来了……“乱”的背后,我看到话剧在戏剧这个大类中的独特地位,我看到青年在戏剧、特别是话剧中的独特地位,我还看到话剧对江南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入,我更看到地方政府对戏剧事业越来越重视,扶持力度越来越大。

☉ 第三届江南戏剧节 锐意·丁一滕表演工作坊

所以我对燕子说:“你们修成正果了。”燕子谦逊地回答我:“离修成正果还早。”

燕子叫吴凌燕,是张亮的部下,张亮叫她燕子,我觉得挺好,就跟着叫。张亮我早就熟悉了,苏州演艺界的大腕,苏艺的常务副总,还兼着苏州芭蕾舞团的团长。但我总是叫他张总,燕子称他亮总我还以为说的是别人呢。叫亮总好,亲切,文艺。

亮总挺亮的:嗓音清亮,思路明亮。

说起话剧来,张亮一往情深;待说到校园话剧,张亮会心一笑,那一笑意味深长。

大学生时代,张亮是校园话剧社的社长,那时候的大学生剧社没人指导,没人支持,全凭一腔热血。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糊报纸——舞台美术设计啊,但对于穷学生来说,就是糊报纸也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好在他还兼着校广播站站长,广播站那点可怜的经费都挪用到话剧社了。

想不到的是,当年的戏剧热情竟然变成对演艺事业的毕生奉献。

于是说到苏州大学的老牌校园剧社——东吴剧社的一件趣事:

有一年学校辩论会上文学院与法学院对垒,文学院辩手问对手一个刁钻的问题:请背诵《劳动法》第一章第一节。法学院辩手懵了,答不出,却机灵地回一枪:请背诵莎剧《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句台词。更刁钻啊,全场寂静,谁能答得出呢?没想到一位辩手站起来字正腔圆地张口就答:“我已经老了……肯特,把我的拐杖拿来。”还带着浓浓的话剧味,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全场沸腾,那位同学一瞬间成了文学院的英雄。

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位同学是东吴剧社成员,他们排练过《李尔王》,他在剧中扮演肯特,肯特的全部台词只有两个字:“好的”。这句台词是《李尔王》第一幕的第二句。他可以记不住自己台词之后的所有台词,但是绝对不会忘记他前面的那一句呀!

谁知道心爱的话剧会给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意外惊喜呢?

张亮是过来人,对年轻人的话剧梦最为理解,也竭力支持,只要是他能够想得到的,他必定要为话剧迷们做到。比如今年陈佩斯的话剧作品《阳台》在苏州改编为滑稽剧,陈佩斯亲临现场指导改编和排练,张亮抓住机遇,协商安排苏州本土的话剧社团骨干们前来观摩,零距离学习;比如业余话剧社团没有排练场地,张亮充分优化剧场资源,为他们提供帮助;比如业余话剧社团缺少演出机会,张亮通过长三角话剧联盟,多方联系,安排他们去上海、杭州、南京演出……

著名话剧编导史航说过:“戏剧可以成为世界对某个人的一种安抚。我们写出的东西就像是一封信、一封情书,写完了就扔出去,总有一些人在那里等着,然后彼此出现了共鸣。”一座富有活力的城市是不能缺少这种共鸣的。所以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进入剧场,当开幕的铃声响起,当我们被演员们引领向一个神秘的情感世界,我们才真正进入这个城市的灵魂深处。

而这个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的话剧社团呢,正如同一群扑棱着的鸟儿努力飞向蓝天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真的是一只温暖的鸟巢。

猜你喜欢
剧社张亮电话亭
坏掉的8号电话亭
No.5 张亮和杨国福谁的“人设”更讨喜?
彩虹
戏剧演出
冲锋剧社在唐县
离家的孩子
教室里的趣事
狐狸电话亭
会“变身”的韩国电话亭
雨中的电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