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助力“金砖国家大学”深化合作的文化纽带

2020-11-23 14:13李建威
武术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金砖武术

李建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高校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智库”来源,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寻找新的突破。“2010年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提高交流合作水平”。[1]这些年,高校不断在地在国际上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大学间的国际交流更是增强。“金砖国家”作为世界“新兴市场”的国际组织,更是为国际办学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跨文化”成为了绕不开的瓶颈问题,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探索“武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助力金砖国家大学间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文化纽带功能。

1 金砖国家大学交流合作中的“文化隔膜”

为贯彻落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乌法宣言》第63条“支持建立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的倡议”,在“2015年10月,来自金砖五国的40余所知名大学校长齐聚北京,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其间,与会大学一致同意正式成立金砖国家大学联盟”。[2]这标志着金砖国家在高校领域正式建立起合作机制,同年11月,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上,五国教育部代表签署了《关于建立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的谅解备忘录》,这又标志着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的正式确立。目前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现有来自金砖国家的近50所知名大学组成,金砖国家网络大学56个成员高校(中国11所,俄罗斯12所,印度12所,巴西9所,南非12所)。“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的先后成立,构筑起金砖国家大学间进行双边和多边往来的平台,是推进金砖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机制,是服务金砖国家政策研究的国际智库。金砖五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整合利用各国学术资源实现共享,是世界新兴市场下的大学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教育和智库的紧密合作,不断为金砖国家经济体战略决策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国际化办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故而促进大学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是中国大学的重要工作”。[3]对于加快国际化交流合作,教育部也专门制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计划”,“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公益项目的开展,引导社会各界力量面向国内外民众,组织、开展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项目,提升民众人文交流意识与能力”。[4]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国际化交流合作中,有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2015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上,印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卡玛尔·希尔教授认为:“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藩篱,然后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使得人与人能够更为和谐,世界更为美好,这是金砖五国未来努力的方向”。[5]印度南亚大学校长卡维塔·沙尔玛教授指“大学应该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包容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些软性的部分应该成为大学固有的文化机制。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大学应该是一个更开放的系统,对大学的评估本身也应该是开放性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6]这些都表明,在金砖国家大学之间进行深度交流合作,文化是其双方沟通的“桥梁”,通过文化上的认同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这对于各领域的合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成立大会上,金砖国家大学将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二是加强研究合作;三是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同时,在国际化深入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感受“由于文化和心理差异,国际交流合作中一直存在如何处理“跨文化”的问题,长期以来不少研究者都把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焦点,以期解决国际合作交流中的“文化隔膜”,从而进行跨文化对话,并形成学术共同体”。[7]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人”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其实是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当我们在寻求彼此合作途径,达成共识时,首先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向更深方向交流合作,寻找出双方的“共同点”。“办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办文化、办氛围,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熏陶和养成”。[8]因此,通过“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两大国际教育组织平台,率先探索一条以“文化共识”的国际化大学交流合作模式,促使双方在交流合作中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所以,我们要开拓视野,站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特色“因子”,形成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升交流合作的发展模式。

2 武术的文化纽带作用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认为,如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和而不同是最为重要的理念”,其中“和而不同”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国际化交流合作离不开技术领域的交互,更离不开文化上的互通,文化的交流将会是未来教育合作的重要先导。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土生土长,它不仅可以用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能修身体悟、教化育人、感知人文哲理,建立“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武术作为“身体”活动文化,在追求身体运动和健康面前,有着共同的认可,因此,通过武术这项身体运动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作为教育的阵地,更是承担着文化的传承,“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武起源于易,理成于医’,可见武术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滋养,尤其道家、儒家、墨家的文化思想,对武术影响更为深远”。[9]

当前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实则是东西方的文化融合,西方文化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地处海洋的商业文明;而中国是地处平原的农耕文明。然而,不同文明下产生的“文化隔阂”,在经历近现代的碰撞与交流后,逐步走向融合,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相互寻找文化的契合点。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在高校国际化交流中,通过人类对“身体健康”的共同追求,以使武术成为打破国际间“文化藩篱”的重要载体。首先,武术文化的“和谐”思想,与西方文化追求的“自由平等”中找到契合点。武术在抱拳礼上强调左掌右拳,含有“一攻一防”谓之道,亦有阴阳和谐一体的意蕴,拇指内扣则体现出“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态度,在太极拳推手中,更是体现出“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和谐统一和身架守中的“和合”思想。这些与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的追求,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为追求人与人的自由和平等,恰是实现人类的和平共处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其次,武术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与西方文化的“征服冒险”精神找到契合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武术人无不从自然环境和民族危亡中奋勇向前、自强不息。与自然的相处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内外兼修的武术养生和武术防身功效,在民族危亡中,我们形成了“尚武精神”和“强种强族”的救亡运动。从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到救亡图存的精武宗师霍元甲,靠的就是武术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西方文化中的个性特色决定了其探险、冒险精神,尽管西方文化强调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去勇于冒险,试图要征服大自然,但是在面对困难时候,两种文化都表现出了共同的“勇于进取”精神。第三,武术文化的“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法治”理念找到契合点。“未曾习武先习德”可以说是武术入门时必须要遵循的规矩。“德”是深入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尊师重道、团结互助、忠孝礼仪、知恩图报”等等,这些武术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一直维系着武术的“人本”规范。虽然我们是以“人治”为主的人本思想,但是这并不妨碍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法治”的理念的引入,因为在中国古代的诸子学说中,就有“民贵君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民主法治思想。

3 构建“武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教育体制改革总体部署中,就是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课题。在国际一流大学中,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放在首要位置,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其中“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综合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视野和综合思维能力是国外一流大学课程设置的最大特色”。[10]根据国际一流大学的“交叉学科”经验,根据教育部制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计划”中的指示精神,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面向国内外民众,组织、开展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项目,提升民众人文交流意识与能力。以金砖国家大学为平台依托,从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中,寻找出更加适合的项目,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武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武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武术特长+某一种专业”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同时掌握一定的武术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尤其是那些特色专业、外语或与国际交流密切的专业,可率先尝试“武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武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武术教学大纲。在武术教学大纲方面,要改变以往“重技术轻文化”的竞技局面,树立“易武医”的教学理念,以武术技术为核心,同时注重传统文化和中医在武术中的运用。其次,采取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例如通过“合作办学”“交流生”“夏令营”等多种活动,灵活多样的制定短期教学培训或武术游学,促进金砖国家大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再次,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金砖国家大学中有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外大学,在进行教学时不同于本国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的选取不同的武术拳种,要养成武术练习的“生活化”,树立“终身锻炼”的习惯,鉴于武术对场地和时间的不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就可以“玩味”。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金砖武术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国际交流与合作
El nuevo mundo de los BRICS
窑里金砖的演绎
迎金砖会议
“金砖”褪色
武术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