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

2020-11-23 14:13李明洋
武术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化传统武术现代性

李明洋

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所谓现代性,作为一个相对传统的概念,并非强调永恒而是推崇传承,尤其是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更加强调技术理性与主观感性的融合。审美领域的现代性则作为新的审美文化范式,根据波德莱尔的研究理论,并认为是“一种与传统审美价值、传统审美理想相异,甚至与传统审美文化相断裂的新美学范式。视觉文化盛行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驱动着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是其在现实语境下生存并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构成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有着十分悠久的传承与发展历史,这也就奠定了其丰富审美文化的内涵,多彩的知识、灵活的技法处处渗透着中国古代无上的哲学,体现出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综合来讲,中国传统武术的美学构成包括形式美、造型美、品德美以及意境美等。其中,形式美集中显现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外形,固然,不同人在演练时的发力、节奏、角度亦或动作形态有所不同,但却不会造成杂乱无章的即视感,反而给人各个身怀绝技、风格迥异的感受,如知名功夫明星成龙、李小龙、李连杰、甄子丹等,均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随着中国传统武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切入演化,与舞蹈的融合衍生出了种种新的表现形态,阳刚与柔媚的鲜明对比,进一步丰富了其形式美。相比于舞蹈,武术与生俱来的一种阳刚之气,加之其简单服饰中蕴含的浓浓传统风格,往往通过一根棍子、一把剑的表演就能让人拍手叫好,演练者的一举一动均显朴实无华的大气恢宏之势,这也正是其造型美的魅力所在。中国传统武术领域还孕育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强调内外相合,对人对事心胸广阔,且倡扬侠义之气,强调强身健体的同时,讲求修身养性,其最高的境界是“止伐”,而非用武力解决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追求一致。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武术还有着丰富的意境美,作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会随着演练者所处环境、心境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的风格特色,犹如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奔放的进行曲,让人在刀光剑影中享受美,品醇武术审美文化的丰厚内涵。

2 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

2.1 表征

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尤其受多元文化生态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审美追求趋于多样性、个性化,是促进武术更好适应现实生存语境的一种积极力量。有学者研究指出,“由于国情不同、语境不同,生存基点与现实目标不同,形成了西方‘反叛的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参助的审美现代性‘两种不同状态’。”从某种维度视角上讲,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亦是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形态,寓于各种形式载体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中的艺术元素,如功夫舞台剧、武术创意节目等,迎合了“泛艺术化”的社会文化发展主流,并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大批受众消费。本质意义上,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打破了其既已生成的审美文化惯性,展现了艺术化、消费化的潮流趋向,其对传统武术的“艺、体、用”三位一体功能进行了分解和重构,突出了感性化、个性化的审美特点,以更好地迎合受众所需。具体而言,艺术化是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现代性最突出的保证,如以武术为根基的影视、动漫以及舞台剧等,与现代科技发展的交融,使之呈现独特的艺术个性,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中国传统武术的艺术化,还进一步增强了其与现实生活的连接。事实上,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使得人们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武术保身护命的实用价值退居次位,审美价值上升。因此,中国传统武术的艺术化,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反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迎合了人们的感性审美需求。另外,中国传统武术的消费化,充分借助视觉文化的魅力展现,培育了大批消费受众群体,与其长期形成的“义利”观不同,是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必然产物,在融入多种时尚元素之后,给大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愉悦感,厚实了其继承和发展的“土壤”。

2.2 反思

在大众文化与时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其本身蕴藏着一定的创新因子,伴随着明显的盲目性、盲从性特点,这也就要求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现代性的反思,以及时修正由此衍生出的系列不良后果,是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奠定多重价值创造的根基。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现代化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绝然对立的极端现象,这是一种极其夸张的表现。对此,基于对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需求,要将之摆放到“文化”的高度,充分借力现代科技手段应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其人文精神魅力,凸显其人文教化价值。具体而言,在中国传统武术艺术化的进程中,需始终坚守其“本心”,即引人入神圣的澄明之境,要充分挖掘和释放其内在美,含蓄浸润、涤荡心灵,让人逐渐回归自然本态,发挥其教化作用。然而事实上,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性转型,大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唯美主义色彩浓重,过度突出感性美、声色之美,虽然是时代使然,符合了消费型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却随波逐流,退却了其鲜明的个性,这样的发展势必不能长久。整体上而言,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发展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的艺术属性得到了空前强化,图像、动画、视频等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其外在美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但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格调一致,并不能作为武术人文价值流失的借口,而是应另辟蹊径诠释其深层次的审美内涵。同时,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应当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客观辨析其消费化现象,绝不能将之降格为简单的“身体消费”美学,只图一时感官享受,保持其应有的价值理性,严防为消费而消费的不良倾向,建立稳固的生态发展系统,最终寻求向更高层级的审美领域迈进。

3 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策略

3.1 以身为美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强调“身心一体”,对身体美学的建构既强调从身体主体出发,又要求回归身体主体。而中国传统武术所历来追寻的意境之美,正是“身体意向”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表达,可视作为“身心一体”的内化与升华,在现代性转型中的构建尤其重要。如上所述,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为的现代性,呈现出了艺术化、消费化的趋向,将美寓于日常训练、体悟、感知中,作为一种“世俗文化”,充分显示其超越审美和审美救赎的可行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封建体制的瓦解和文化意识形态的重构,导致了某种信仰危机,需某种审美主义的心灵救赎,无限贴近民众生活的泛审美似乎无处不在,如对联书法、酌酒品茶、剪纸年画等,传统武术赫然在列,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要理清从下学到上达的过程,充分依托“以身为美”的理论进行解构。在张再林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武术很好体现了“感而隧通”的中国哲学意蕴,并着重强调源自身体的“触觉”,表现为武术动作上的重与轻、转与折、起与落、快与缓、动与静等之间的种种互衬,以此来塑造了一种灵化之觉的妙境,完美演绎了身体刚柔之美。因此,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要充分调动身体本源,深刻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将之有机地与舞蹈等元素结合起来,以身体的律动带领精神的律动,从而达到艺术层次的升华。同时,身体愉悦常被视作为是一种直接的身体审美经验,固然可以帮助增强受众的审美体验,但是过度愉悦亦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身体伤害甚至灾难。中国传统武术的审美艺术化,要强调以中和的方式对待身体,找准快慢、动静、虚实中的动态平衡点,既非追求瑜伽那般空灵冥想的虚无,又非举重那样的极限力量宣泄,力求达到自然而然的恬静虚静,呈现出恰当的身体愉悦之美,如此才是世人所极力追寻的。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以身体生产为根本的艺术范式,面对多元文化生态的冲击,强调心灵升华和人格塑造,这也正是艺术的本质所在,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构建,要着重突出其洗涤心灵的作用,切勿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消费而消费。对此,着力加强中国传统武术现代性审美文化建构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充分依托其以身体生产的特性,让演练者更加贴近自然状态,以此来降低为应对“适配性疾病”造成的种种身体消费,凸显其促进身体健康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大力提炼和弘扬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君子人格,保持好世俗欲望与道德理性之间必要的张力关系,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以此来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3.2 生命美学

长期以来,受特定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形成了以健康、长寿为主的幸福观和生活价值目标。正是基于其导向作用,中国武术吸收了中医理论和养生学理论,将“攻防之技”指向了“生命之美”。事实上,如上分析,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加之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人们开始追寻更高层次的审美精神,中国传统武术的艺术化占据上风,对生命之美的诠释,是其审美文化现代性构建的必然选择。从历史演进的维度上来看,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信仰体系紧随人类精神活动发展变化,至今呈现出了较为成熟的板块。在人类早期时代,受制于有限的生产技术和意识活动,审美艺术在精神信仰体系的烟雾中不现其形,武术信仰更多源于家族崇拜,师徒传承成为了其绵延生命的主要形式。而到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人们越发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更加渴望摆脱有限,崇尚超越自我的无限表达,科技进步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日益深刻。对此,学者杨建营认为,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核开始由基本的“自强不息”演化出了竞争精神,尤其是竞技武术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截然不同的灵魂。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形态下,中国传统武术结构中的精神信仰体系更加边缘化,甚至显露出了日渐凋零的危机,尤其是视觉文化的盛行,科技元素的植入,出现了很多为艺术而艺术的现象。中国传统武术也未能摆脱这一“俗套”,为了增强表演的渲染,常常通过夸张的“暴力”动作突出演练者的威猛和骁勇,造成了武德的失范,甚至沦为街头暴力的根源,有违中国传统武术的初衷,美的享受更是无从论及。同时,正是源于中国传统武术精神信仰的遗失,过度消费化的走向,衍生出了一种“超市式”的商品买卖关系,导致重利轻艺的现象,多元艺术形式的涌现,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不断挑战中国传统武术的定义极限,所衍生出的系列问题值得深入反思。因此,在中国传统武术审美文化的现代化构建中,要着重处置好科技进步与武术艺术的共生问题,将之上升到文化层次,不断拓展中国传统武术的审美时空,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具体而言,要极力渲染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命之美,辩证认知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重塑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形式美、造型美、品德美以及意境美,推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转化,坚守其原本的技术技理向度,秉持其精神信仰向度,塑造武术全新的现代性审美艺术向度,以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将中国传统武术推向全世界,实现其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化传统武术现代性
传统武术怎么了?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