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0-11-24 22:54曾喆刘静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贫困生资助

曾喆,刘静

(长沙学院,湖南 长沙410003)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从多维度、多层次来开展的育人工程。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在对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基础上也要开展思想教育、技能教育等,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和能力素养,让学生真正摆脱物质、心理、能力贫困的状态。基于此,探究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包括资助育人的目的、内容、方式、路径等诸多方面,对于高校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资助育人的内涵

高校贫困生现象并不少见,据统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20%,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8%[1]。自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以来,在大学中形成了一整套资助育人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为内容的共同资助育人体系。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也要开展思想资助育人和能力资助育人,若将经济上的资助育人比作“输血”,那么思想层面以及能力层面的资助育人,就像是“造血”,是比“输血”更有意义的资助育人。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重点应逐渐从“经济资助”转变成“经济+能力+精神+技能”等全方位资助,以“三全育人”为指导理念,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帮助贫困学生实现从物质、精神、思想和能力上的真正脱贫,对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制度尤为重要,让育人资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有迹可寻,实现精准资助、有效资助,真正将国家的资助财力、物力、人力落到实处。因此,应着力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指出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途径。

二、资助育人体系现状

(一)重视经济资助而忽视了思想育人和能力育人

在大多数高校中,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还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仅关注了学生的经济需求,但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这相当于一味给学生“输血”,但学生不能自主“造血”,自然无法提高学生能力。而且经济层面的贫困大学生多来自偏远山区或单亲家庭,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经济资助的尺度若把握不好,易加深学生的心理异化。相较于单纯的经济资助,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相应报酬。

(二)忽略了“育人”内涵

事实上,经济资助只是基础和途径,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实现育人,在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从育人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育人内涵。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的育人功能正在弱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仍有体现,高校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另一方面在于长期的育人工作逐渐流程化,使资助工作丧失了意义。

(三)贫困生审核认定制度不完善

大学的资金资助是有限的,要想精准资助育人,首先需要明确哪些人是真正的贫困生,以确保资金真正落实到需要的人手中,但目前部分大学对贫困生的审核认定制度仍有诸多不足,一方面是社会认证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是高校缺乏完整的诚信教育环节或机制,审核能力不足,导致审核认证工作难以开展。

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精准识别: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前提

精准识别是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前提。一方面是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没有科学规范的个人收入申报机制,高校也没有开设专职的审核认证部门,导致高校在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审核方面存在不足,不能解决“资助谁”的问题,注定无法开展有效的资源倾斜以及资助育人工作。虽然审核认证有一定难度,高校仍要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建立专项审核部门,实现精准认证,建立档案,完善资料,与学生户籍地保持联系,加大认证力度[2]。另一方面,在于对贫困生精准认证之后,学校和相关教师应深入了解贫困生的特点,通过调查和行为判定贫困生的特长、潜能、可发展方向等,只有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制定有效的育人体系。

(二)全员参与:合理应用课程思政

随着教育机制的革新,思政课程逐渐转变为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各学科教学中体现,高校所有教师都要重视“育人”内涵,将育人当作大事要事去办,要求教师撰写任务书、计划书,制定教学目标和总结教学效果,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并且教师应对贫困生重点关注,适当予以教学资源倾斜。

(三)全程育人:对学生的资助育人状况进行动态管理

针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物质资助、能力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等,都需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全程育人。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电子档案,实时收录学生的资助育人信息以及学生的成长信息,比如在电子档案中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学分情况、课外实践、社团锻炼、技能培训进度等,以多项成长信息为基础,运用独特算法进行评分,并分析一段时间来的评分变化。通过记录的各种资助育人信息,了解学生的资助育人状况,促进资助育人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全程管理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体现[3]。此外,还应了解学生的资助育人状况,评估对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验证资助育人模式是否可行,效果是否最佳。这个过程也是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有了良好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才可以逐渐优化资助育人工作,构建更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开发更多的资助育人项目。

(四)全方位育人:构建全面的资助育人体系

1.经济资助与精神育人并行

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大精神育人工作,通过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4]。

2.经济资助与能力培养并行

在能力培养方面,可以从职业规划做起,让学生树立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应为贫困生提供能力资助的平台,比如搭建扶志自助平台、开展多样的能力培训、提供有偿工作或服务等,无偿与有偿资助并行,要谨记“造血”比“输血”更加重要[5]。

3.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

对于学校来说,应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育人平台,包括学业互助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社会锻炼平台、有偿实践平台等,实现多元化、全方面育人。在进行多元化育人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能,进行不同的指导和教育,让学生迅速适应,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团体教育和个体指导并行

以往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采取大范围,点对面的宣传活动,而在新时代,原本大范围的、点对面的宣传活动仍要进行,但也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点对点的教育[6]。例如某一学生较为自卑,相关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发现自身优点,逐渐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其克服自卑感。针对防范意识强的学生,辅导员应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公益活动,解除学生的心理防线。

5.受助与自助结合

学生的自助性也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让受助与自助相结合。如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分析一段时间来的自我表现情况;在贫困生之间建立互助平台,交换有偿实践的机会;在贫困生之间成立学习监管会,实行成绩动态监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助心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在构建高效资助育人体系时,要先做好精准识别,明确“资助谁”的问题,再深刻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让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用全面、丰富的教育方式或渠道,真正实现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最终目的的模式。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