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绿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11-25 03:47孙欢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层面育人理念

孙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习近平同志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1]。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即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绿色人才将是新时代的紧缺人才。因此,各高校应推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绿色转型,逐步建立健全绿色人才培养模式。绿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绿色教育为基础手段和途径,以培养具有高绿色素养的绿色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范型。它包含绿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绿色教育教学体系、绿色育人支持体系和绿色管理制度体系等要素。

一、绿色人才培养的分级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受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人才培养理念指的是培养主体关于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目标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具体的教育观念[2]。绿色人才培养理念回答了“绿色人才是什么样”“为谁培养”“如何培养”等问题。它体现在国家层面,反映出国家绿色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以及建设何种绿色人才培养生态、怎样开展绿色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在学校层面,反映出学校、教师在国家绿色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下,将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育人方式以及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绿色化”的内容。绿色人才是具有高绿色素养的新型人才,绿色人才为国家的绿色发展服务,绿色人才的培养应侧重培养绿色理念和绿色技能。

在尚未注重绿色发展的时代,国家层面的发展特别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这种理念在教育层面的体现就是教育很大程度上以市场为导向,侧重培养能快速创造经济效益的技术型人才,而没有充分考虑这种技术是否具有生态效益,这种经济效益是否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绿色人才应具备的绿色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其中包含绿色技术,又不止于绿色技术。绿色理念与思维是绿色人才必须拥有的观念,是绿色人才的首要素质[3]。从能力素质层面来看,绿色人才必须同时具备理念层面的素养(即绿色理念)和技能层面的素养(即绿色技能)。

建立健全绿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以培养绿色人才为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绿色素养的构成和绿色人才的类型,可以将绿色人才的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层级的具体目标。从绿色素养的构成来看,高校人才培养的二级分目标包括绿色理念和绿色技能,三级具体目标则包括生态意识、绿色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等理念性目标,以及绿色管理能力和绿色技术等技能性目标。从绿色人才的类型来看,高校人才培养的二级分目标是绿色公民和绿色专门人才,而绿色公民的三级具体目标是环境友好型公民、资源节约型公民,绿色专门人才的三级具体目标则包括绿色生产人才、绿色管理人才、污染治理人才、生态修复人才等。

二、绿色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一定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绿色人才培养目标健全高校绿色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

一是完善的绿色学科支撑体系。学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专业是依据学科而设置的,有什么学科才能设置什么专业。培养绿色人才必须依托绿色学科和绿色专业,没有绿色学科和绿色专业,绿色人才培养终将是缘木求鱼。目前,许多高校拥有的绿色学科主要集中在绿色技术,特别是绿色制造、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理工类绿色学科以及绿色管理、绿色设计等社科艺术类绿色学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各高校应抓住国家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契机,发展门类多样的绿色学科体系,打造更多的绿色重点学科。特别是各所综合性大学还应加强绿色管理类、艺术类学科的建设,如结合自身特色做大做强绿色设计、绿色物流、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等学科专业。

二是完备的绿色课程教学体系。高校的绿色课程包括两个主要类别:一类是专业性绿色课程,即向特定的绿色专业开设的专门性的绿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专业性绿色知识和绿色技能。这类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专业导向,将专业领域的前沿性绿色知识、绿色科技传递给学生,同时兼顾管理导向和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绿色管理能力和绿色价值观。另一类是通识性绿色课程,即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基础性的绿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目前,高校在专业性绿色课程的设置上,培养绿色管理能力的课程存在不足;在通识性绿色课程的设置上,培养绿色理念的课程存在不足。因此,在现有绿色课程体系基础上,各高校应优化绿色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批培育绿色管理能力和绿色理念的绿色课程,了解绿色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绿色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三、绿色人才培养的育人支持体系

绿色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素养,单凭课堂教学无法养成,单凭学校一己之力亦难获成功。绿色人才培养需要在专业、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具有协同效应的育人支持体系,全方位育人,全要素育人。

首先,学校层面要形成绿色人才培养的多元育人体系。在培养方式上,各高校可将以课堂为主的单一培养方式发展为“课堂+第二课堂+活动+实习”的多元育人体系。第二课堂可以采取讲座论坛、学术沙龙、学术会议、校友分享、观影等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绿色科技、学术前沿、绿色产业动态、国家绿色发展政策以及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和长聘教授与本科学生就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学科前沿进行研讨,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了解学科前沿,使学生产生对专业的自豪感和发展志趣[4]。活动可以采取绿色校园建设、环保志愿服务、绿色公益活动、绿色学科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绿色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增强学生在接受绿色教育过程中的体验感、获得感,使绿色理念由认知层面转化到情感、意志层面,甚至成为一种信仰。

其次,社会层面要形成绿色人才培养的辅助支持体系。高校应与家庭、企业、行业协会、公益组织、舆论媒体和各级政府协同形成绿色人才培养的合力,营造全要素参与的绿色人才培养辅助支持体系。高校发挥着作为绿色人才培养体系主干的关键作用,构建起专业、系统的绿色素养培育体系;家庭、企业、行业协会、公益组织、媒体要参与到绿色人才培养中去,承担起教育、引导、示范的责任;政府部门则应制定科学的绿色人才培养支持政策,并对大学生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绿色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

管理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之一。为了培养绿色人才,高校在学校管理和评估考核制度上应有所创新,建立并完善绿色管理制度和绿色评估制度。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并完善绿色管理制度体系。在自身管理方面,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将“绿色”写入《大学章程》;以“绿色校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学校管理各领域的绿色制度,重点做好美丽校园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验收标准。有研究者还特别指出,后勤等各部门通过建立节能降耗的奖惩机制,积极改进教室、食堂、宿舍等方面的节能设施,采取新工艺、新技术,能实现节约水电煤气的良好效果[5]。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各高校应推动所属学科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绿色教育融入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对二级学院开设绿色课程、探索绿色教学方式、建设绿色教学平台给予鼓励和支持。

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并完善绿色评估制度体系。绿色校园建设、绿色教育实施、绿色人才培养都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和评价。各高校应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绿色校园建设、绿色教育效果、绿色人才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并作为学校之间评比以及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考核的量化依据。绿色校园建设评估是一种整体性的评估,旨在对高校自身的绿色化进行评价,应侧重评价办学理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校园建设的绿色化;绿色教育效果评估是一种中观层面的评估,旨在对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绿色化进行评价,应侧重评价教育教学环境、绿色文化、绿色课程、绿色实践;绿色人才治理评估是一种微观层面的评估,旨在对学生的绿色素养进行评价,应侧重评价学生的绿色素养和绿色技能。

猜你喜欢
层面育人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