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云南省高校南亚东南亚人才培养为例

2020-11-25 03:47邬永嘉唐国淞龙莹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政治思想

邬永嘉,唐国淞,龙莹

(云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650504)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1]。国际合作培养教育作为高校培育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所需外国语言人才的模式之一,是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载体,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特有优势,确保国际合作培养教育实施过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着力方向。

一、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

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是云南省高校本科外国语言教育创新化、国际化的重要实践形式,旨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夯实高等教育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思想根基

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2]。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有序推进,国家需要更坚实的语言人才和服务支撑。云南省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辐射中心,省内高校与越南河内师范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缅甸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等优秀高校开展国际合作,是培养新时代所需、专业素质过硬的教育人才、翻译人才和跨文化商务人才,提升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创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把握好本科阶段这一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确保高校国际合作培养教育目标始终与国家的政治要求紧密相连,培育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复合型语言人才,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帮助学生熟知国家战略政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确保国际合作培养教育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二)推进高等教育实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根本目的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及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也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题中之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教育下,云南省高校更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实效,尤其是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思想自觉,将育人和育德相结合,循序渐进、由点到面,从思想到行为,从外在到内在,教育、引导、约束、激励大学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增强学生的政治定力,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入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中,进一步统筹国内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人才培养的育人资源,打通国际合作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培育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本领一流过硬、家国情怀浓厚的新时代语言人才。

(三)增强高等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与资源整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要办好高校,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把关”“发力”,确保高校落实好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意识形态博弈、社会思潮冲击、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交锋,高校需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挖掘和整合校内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党和群团组织、教师群体、学生朋辈群体的力量,为大学生答疑解惑,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方向,树立人生目标,拓宽格局和视野,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道德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二、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困境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建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云南省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和培训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和政策机会。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既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也丰富了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开阔视野、增强语言应用能力等提供了平台,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教育管理松软:阻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云南省高校南亚、东南亚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是以“2+1+1”的形式进行,即两年国内教育培养,一年语言对象国交流培养,一年回国完成毕业设计。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创新之处在让小语种专业学生“走出去”,不仅在国内接受学术型教育,更要在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真正到语言对象国学习生活,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拓展人文知识和职业能力。由于国际合作培养教育的学生是委托培养,在国外学习期间由对象国高校负责教育管理,暂无学生工作管理教师随队,对象国也并未设置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的专门人员,如辅导员、班导师。对象国高校属于开放管理,学生可以在任何时段进出学校,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学生课余生活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督促和正向引导,容易在课后放松课业学习,养成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对象国高校没有明确的入校审批制度,校外社会人员、宗教团体可以随意进入校园开展宗教活动,如宗教宣讲等。在重大节日和关键时间节点,学校举行一些带有宗教特色的仪式,学生在面对这些状况时会产生思想和心理的困惑、冲突,如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帮扶,会阻碍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二)师资良莠不齐:难以有效管控教学质量

目前,云南省高校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教育进度和课程安排是在遵循国内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由对象国设计和实施,国内无法及时评估、衡量和把控方案的合理性和系统性,造成对象国培养实践的结果与国内设定的培养目标和效果存在差距。首先,在师资结构上,对象国高校的教师队伍一半源于高校内部教师,另一半源于外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各不一样。其次,国内教师遵循教学进度开展教学,课程节奏紧凑有序,对象国教师的授课进度由教师自由安排,课堂氛围自由,课程节奏缓慢,导致部分课程的教学质量偏低,知识量不足,学生课堂体验不佳,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同时,由于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是在第三学年开展,学生需要在对象国完成实习实训,加深对对象国社会文化的了解,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但从往届学生反馈中了解到,在对象国实习实训过程中,带队教师管理规范性较低,影响了学生思想稳定和心理状态。

(三)社会文化差异: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云南省高校小语种专业国际合作培养教育的对象国大多为南亚、东南亚国家,当地宗教文化浓厚、信仰自由,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宣传极为普遍。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像国内一样,可以通过面谈、活动、主题教育等方式开展教育,在对象国只能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方式,工作手段受限,面对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问题、困惑和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以“对症下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企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几乎无孔不入。在对象国学习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而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不成熟,对事物的理解和判别还不够全面深入,容易受到蛊惑,甚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怀疑,这对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三、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新时代,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功能。在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未雨绸缪,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三方面下功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监督体系

要有效管控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质量,制度是根本保障。一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国内高校与对象国高校提前沟通、及时获取其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完善对象国高校教育教学岗位育人职责、规范和标准,由随队教师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监督,由学生在期末对教师授课情况打分,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性、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学过程严肃性和自身学习状况等四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或是引入第三方监督体系,根据师生反馈和第三方评估,进行教师考评和奖惩,以规范教学秩序,严格实习实训,防止和杜绝超出培养方案的活动。二是国内高校在学生回国后,开展满意度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在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期间对教学管理、实习实践、个人成长等方面的评价和影响,及时整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培养模式。三是实行思想政治工作专人负责制。委培期间,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担任学生国外培养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和处理学生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二)队伍建设: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体

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挖掘、凝聚、整合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资源和政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一是建立对象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加强对象国期间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各育人环节的互动性,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强化学生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底线意识等。二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在当地参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营产生良好的朋辈互助影响,形成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增强学生主流价值观、文化、思想、心理的内在认同,防止国际合作培养教育过程中西方敌对思想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侵蚀[5]。三是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高校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发挥家庭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挖掘和利用学生家庭教育资源,如家风、家训、家庭传统等,强化家庭美德教育和学生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提升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黏性。

(三)文化建设:抓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文化建设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委培期间,国内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高学生政治站位和素养,可通过网络例会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及精神特质,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6]。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高校可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如在对象国高校开展校园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委培期间,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信息更为纷繁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思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有趣,赢得学生的关注和认同,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思维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与学生紧紧相连。

四、结语

高校要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语言类高端人才,本科教育是重点中的重点,基础中的基础。国际合作培养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搭建了广泛的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共同体,让语言类专业学生既能在国内夯实语言基础和能力,在出国后能更好地学习国外文化,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语言类高端人才的一种教育培养的创新实践。云南省内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引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培养全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模式中思想引领、师资建设、教育管理、心理健康等环节,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促进和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培育学生成为既具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又具备家国情怀、志存高远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教育微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