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学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调查研究

2020-11-25 03:47张钰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危机新冠疫情

张钰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2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政府当机立断,采取了“封城”“封路”“延长假期”等举措,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面对重大疫情,人们出现了囤积生活用品、储存防护用品、自我怀疑、不配合健康检查、不戴口罩等行为,甚至出现部分病患撕扯防护装备等过激性行为。虽然这些行为表现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多属个案,但由于新冠肺炎的高传染性,个案的出现也严重影响公共危机的应对。

公共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以及社会正常的秩序、发展进程等由于某种原因,通常是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威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该定义出发,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公共危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未来发展存在高度不确定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会产生严重威胁,因为它涉及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个人,而是社会公众。公共危机的应对需要整个社会的主体都参与其中,并将其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重要体现。

学生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在重大疫情面前,由于缺乏对于自身所应承担的公共危机治理责任的清晰认识,很容易产生非理性的应激反应,如面对现实的困境产生悲观、无助的情绪;如漠视危机、无所畏惧,认为危机与自己毫无关系;如采取过度和不当的应对措施,甚至影响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造成危机情境的扩散。而这些行为都是缺乏危机意识和危机责任的体现,会大大增加政府、学校等部门公共危机应对的成本。

一、学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危机(crisis)在罗森塔尔(Rosenthal)等人看来,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公共危机,大多数国内学者都将其等同于政府危机,具有公共性、突发性、破坏性的特点[2],它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制的。对公共危机的应对被称作公共危机管理,即在公共危机爆发前存在预防措施,公共危机爆发时的止损措施,以及爆发结束的评估措施。这一整串的行动步骤是危机应对最典型的步骤,也符合罗伯特·希斯(Rob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危机管理4R 模式。希斯认为危机管理由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组成,同时认为危机管理是一项对危机发生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3]。这种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控制体现的就是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在风险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的时代,公共危机的应对已经不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公共危机的公共性体现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分摊危机爆发的风险。人们需要在公共危机爆发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服从防疫安排,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对于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就某种程度而言,学生群体是风险爆发的高危人群,他们除了面临学业风险、就业风险外,还极容易成为社会报复行为的受害者,在自然危机中受到生命安全威胁,面对宏观的公共危机和微观的个人危机,更加需要较高水平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危机教育也无疑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下教育体系中缺少一种高质量的危机教育,学生难以准确地觉察到危机的到来,面对突发危机时表现较差,不知道如何应对,危机发生之后缺少总结。新冠疫情就是对我们危机教育的一次摸底考。教育系统以其特殊角色和使命参与到疫情防控战役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在应对危机过程之中暴露出沉疴新疾[4]。这次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醒我们应提升学生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更要对安全教育进行反思。

二、调查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重大疫情下学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在重庆市、成都市、昆明市、贵阳市等地区选取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后删除小于60s 的问卷,删除均选择同一个条目的无效问卷共152 份,最后有效问卷为4325 份,总体有效问卷率96.60%。问卷调查题目主要由描述性问题构成,如“你在疫情期间是如何安排个人的作息”“你是否转发过‘所谓的’内幕信息”,了解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基本状况。案例分析则选择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最近新冠疫情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学生在这些重大公共危机中的材料的梳理,同时进行比对。总结学生在公共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普遍出现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的风险,开展相应危机教育活动的现实价值不言而喻。在危机管理中,危机发生前的评估和发生后的总结是预防危机再次发生的关键,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此次对于学生在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测评,不管是对未来还是当下的危机教育都能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博尔诺夫(O.F.Bollnow)认为“每当危机出现时,人将直面自己的处境,并深切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疑,这正是教育应该抓紧时机的节点”。危机不仅带来了风险,还有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定期对危机应对能力的自省,进行量化测量,有助于高校把握学生发展的关键教育节点,同时使危机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本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之上,对已有学生危机应对能力的文献和理论进行回顾,结合丰富的案例,对当下学生在面对公共危机时的表现进行分析,意在针对性地提出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策略,促进危机教育的发展。

三、调查结果分析

重大疫情发生后,4325 名学生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调研情况如下。

(一)部分学生出现恐慌性盲从行为,缺少科学意识。

调查发现,56.4%的学生在政府卫生部门还未通告相关疾病预防药物推荐的情况下,轻易相信网络上所谓“内幕消息”,出现如盲从抢购双黄连、抗病毒冲剂等行为。未加验证就转发一些有关疫情情况的信息,或在网上搜索所谓“内幕信息”等。对于新冠肺炎的基本疾病知识,如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传染程度、治疗难度等缺乏足够的认识。

科学精神是危机应对中的基础,也是关键。不管是在自然危机,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山洪、台风中;还是在社会危机,如2003年非典疫情、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科学意识是稳定人心的重要一步。但是这一点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抢盐、抢双黄连的闹剧时常还会在危机中上演,在火灾、地震中自救的知识仍然没能普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表现得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让人不得不怀疑通识教育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奥尔波特(Allport)认为谣言是一种据称真实但没有确切证据证明的说法,他认为谣言之所以广泛传播是因为其情境模糊性和事件重要性共同作用[5]。费斯汀格(Festinger)认为谣言并非是增加焦虑而是确认焦虑。而公共危机中的谣言,往往都是与事件密切相关,例如双黄连的抢购,人们密切关注能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而双黄连在功能上确实有模糊性,因此很容易盲目抢购。而这种谣言正是确认了对于新冠疫情的焦虑,由此可见学生在缺少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受到类似想法的引导便不足为奇。政府官方舆论引导的不足造成了科学意识在疫情中的暂时缺位。

(二)少数学生对疫情的严重性认识不够,缺少危机意识。

尽管87.2%的学生在疫情流行时能较冷静地对待,但调研发现仍有12.8%学生对重大疫情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思想层面重视不够和行为层面应对不足两个方面。思想层面是指对疫情危险性的认识不足,思想层面重视不足表现为对疫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不会及时关注疫情相关的信息,也没有和家人、朋友探讨相关的问题。行为层面主要指的是防护行为的不持续,表现为不会坚持戴口罩,没有按照防疫部门的要求洗手等。

德国哲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1986)在《风险社会:新型现代的未来出路》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喊出向“自然宣战”的口号,自然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人类强大的改造能力面前显得极为脆弱,当被破坏了的自组织系统不再能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各种危机便接踵而至。社会系统中出现越来越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如今的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风险社会。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们体会到“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学生对于公共危机的爆发有活跃的反馈,心理也异常敏感。薄弱的危机意识和敏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面对突发危机的时候,会出现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即处于危机心理状态。危机意识的教育可以一方面提高学生在危机爆发前的警觉性,促进其在新冠疫情暴发前进行良好的预防措施,进而提高面对危机时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可以在危机爆发中冷静应对,在疫情暴发时做好自我防护,让学生成为抵御公共危机的重要力量。

(三)多数学生出现无关心理,缺少公民意识

调查发现,91.9%的学生认为疫区离自己很远,无须关注。88.2%的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和家人不被感染,其他都与自己无关。甚至还有6%的学生不听从居家防疫的宣传,随意出行。

公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政治地位的现实感受和应有的认识,其内核为对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现代公民意识核心精神表现为公民的责任与权利相统一,其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为公民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认可,以及对基本义务的遵守和执行。学生群体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并没有令人满意的表现。2003年的非典期间,一部分大学生擅自离京回家,直接增加疫情防控难度;新冠疫情期间冲击防疫人员的事件,以及在网络上传播谣言等。

学生群体,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当学生在面对公共危机时表现出缺少公民意识的行为,舆论会反映地更加激烈,甚至上升到教育自身问题。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关系到人们对于教育系统的信心。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在面对危机时主动跟踪事态发展的动向,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表达个人正向的道德价值,在实践之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逐渐培养爱国心和民族情怀。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实现这种正向的循环的第一步。

(四)部分学生生活和学习因疫情改变明显,缺乏自律意识

调查发现,75%的学生面对重大疫情改变了作息时间,存在着经常熬夜、荒废学习等现象。居家学习缺少相应的监督,对学生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四、学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提升策略

从重大疫情的教育应对层面来看应对重大公共危机还需进一步提升学生应对公共危机尤其是重大公共危机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学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

目前针对学生的防疫工作多停留在要求学生每天进行身体状况反馈、行踪报备等层面,并未制定相应的计划来加强学生在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时的教育。鉴于学生群体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在促进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加强学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教育,并积极推广和应用。

(二)加强关于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经历重大疫情,会让学生对传染病和卫生安全有深刻的直观感受,对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有尊敬和敬佩的情感。学校应借此契机,整合相关学科教师、工作人员充分抓住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加强关于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让学生知行合一,从直观到抽象,从抽象再回归具体,内化为终身受用的健康知识。

(三)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学生生活自律教育

由于居家防疫的需要,学生久居家中出现的作息不规律,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联合学生家长的力量,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生活自律教育,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帮助学生在“停课不停学”时也能保证高效学习。

(四)尽快启动学生公共危机应对处理进教材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系统性知识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和生态环境,重大疫情、重大灾难、突发重大事件等发生概率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将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整合进教材,综合不同学科特征,全方位建立学生公共危机应对处理的学习体系。

猜你喜欢
危机新冠疫情
战疫情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抗疫情 显担当
新冠病毒的自白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