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员扩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0-11-25 03:47牙韩司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院校人员高职

牙韩司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崇左532200)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报考,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 万人的目标。扩招人数和扩招对象的增加,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是一项严峻的考验,扩招的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高职院校扩招为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进校再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其自身价值。高职院校扩招主要面向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这四类人员。这四类人员在学历、工作能力、工作岗位和年龄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如何根据四类人员的特点,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的重点工作[1]。

一、四类人员与原有高职生源的对比分析

扩招后四类学生来源于各行业和企业,其与原有的高职生源在知识结构、学历、年龄、工作岗位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退伍军人、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下岗职工这四类人员报考高职院校,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一般情况下,普通应届高中生接受的是系统的教育,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完整,学生的教育水平比较平均。但是,四类人员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他们已经脱离学校一段时间,即使曾经受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也由于时间过长而忘记。而且,四类人员由于家庭条件、个人原因,文化水平差别较大。在招生录取考试时,文化水平的差异影响还不大,但在入学后进行教学安排和具体课程授课时,由于个体文化水平差异很大,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情况,研究创新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到更多的技能。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存在差异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开发研究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一般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以班级为主,按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随着学校设置的培养课程体系“按部就班”地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学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学校设置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上新型教学形式,为学生创建了不同以往的学习环境。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但是在组织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参加高考或者中职直接升入高职的学生,年纪相对较小,接受互联网教学方式的速度快,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这类一直接受学校系统化教学的学生,缺乏清晰的学习目的,大部分学生马马虎虎地学完课程后就毕业就业。对于四类人员来说,他们经历了社会的洗礼,对自己的将来有清晰的规划,部分人已结婚生子,作为家庭的主力,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传统的授课方法和理论知识学习并不适合这类学生。这四类人员具有很强的学习目的性,肩上担的责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技能学习欲望,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比一般学生高得多。

(三)社会阅历和综合素质存在差异

普通的应届高中生和中职直升高职生一直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单一,并且在进入高职学校之前,一般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在意识、情感和思维方面有所成长,但是仍存在着比较片面、不成熟的想法,并且整体来说比较单纯,没有社会阅历。

四类人员中的农民和下岗职工,他们已经在较为复杂的关系群体中生活过一段时间,意识、情感和思维方面更加老练、成熟,有较强的独立性,执行力强,比较能吃苦,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能够做到自律。

四类人员的综合素质相较于普通高中生更全面。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在统一管理时,因为这些差异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高职扩招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2019年提出的四类人员扩招问题,是当前的新生事物,对于它的研究,理论界或各高职院校没有具体的理论和成熟的机制参考,需要自行摸索。这就要求各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联合教务、招生和学生管理等部门、各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专任老师等共同研究讨论,制定出顺应时代、有特色且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内容覆盖从招生进校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2]。做到人人参与管理,事事有章可循,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立德树人,分别抓实学员思想动态

随着扩招的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类型也有很大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任务不动摇。四类人员和普通应届高中生或中职直升生的思想水平具有差异性,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科知识和技术教学时,也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比如,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修思想政治课,退伍军人在部队经过锻炼,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要求上进,对其必修思政课程可稍微降低点要求;但是,对于其他三类人员,任课老师要严抓课堂到课率和听课效率。高职院校也可以组织大型的文化展览或者开展文化讲座,向学生传输思想。为了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这些活动,可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大力倡导学生参加文化活动。通过日常课堂和校内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类人员处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圈子中,其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随时关注四类人员的思想动态,必要时进行开导,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分类管理,科学优化教学形式

优化教学是教学管理的基础,为了应对高职院校扩招后人数剧增,生源文化水平不同、学习时间和空间差异等,高职院校应该着重优化、完善传统的教学[3]。高职扩招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一定要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合、最理想的学习条件,保障学生学习效率。高职学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可以将学生按照文化水平、工作环境、学历和资历等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培养。

比如,针对四类人员的工作地域不同,可把教学课堂搬到四类人员工作区域,创设临时小班级集中教学,也可以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针对四类人员工作性质,可错峰教学,集中在周末、节假日或晚上授课,也可以按照淡季和旺季集中授课,甚至还可以按照农忙和农闲分别授课。根据学生基础不同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管理。这种分类管理的方案,可以让学生在适合的条件下学习。

(四)校企融合,做好针对性人才培养

四类人员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目的性很强,他们学习专业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再就业。针对这一特点,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可以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形式,帮助其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在学制方面,也有可操作的空间,结合四类人员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特点,可以制定非固定学制的形式,让四类人员合理地分配学习的时间,使其没有压力地完成技术学习,顺利毕业。

关于实践方面,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的技术后,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直接就业,也为企业输送了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合作,可以为之后的课程教学制度开发提供实践案例,根据四类人员的个性特点,制定出适合的培养标准,开发教学形式。

三、结语

结合当前发展形势,高职院校的扩招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这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革新形式,也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大而必须做出的改变。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四类人员和普通应届高中生的特点来制定管理模式、教学制度。与企业合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学习,从容应对高职扩招带来的挑战[4]。

猜你喜欢
院校人员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完形填空Ⅸ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