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武术健身之精神问题辨析

2020-11-25 13:03
武术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拳种技击练习者

乔 超

河南大学武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众所周知,武术具有健身功能,然而,究竟武术是如何做到健身的呢?换言之,武术的健身机制是什么呢?练习者应该持有何种练习精神,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健身?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即大众武术健身之精神问题辨析。

1 适度练习精神

从健身的角度讲,武术练习时,精神需要振奋,否则精神就会萎靡,甚至消极颓废。而且精神是否振奋,也会影响到肢体层面的感知能力。一般来说,精神振奋起来之后,身体自然也会活跃起来;身体活跃起来之后,精神也会振奋起来。然而,过度兴奋的精神状态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精神过度兴奋不但会导致精神疲劳,而且还会使得身体透支,这对身体健康未必是有利的。因此,武术技法的深入修炼与健身未必是完全同步的。对大众武术爱好者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话,武术的精神状态应该是适度兴奋的,或者说部分动作练习的精神状态应该是兴奋的,而另外一部分动作练习的精神状态应该是内敛的。而且随着练习者年龄的增大,精神状态内敛的动作应该逐渐增多,如此,可以保障老年人练习武术的安全性,避免过度兴奋导致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损伤。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年老人喜欢练习太极拳的原因。[1]

人们经常会说,“练习武术能够培养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因为在武术练习过程中,练习者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忍受很多痛苦,才能学有所成。而习武者在与困难和身体痛苦的抗争中,他们体会到了自强不息的上进精神,明白了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毋庸置疑,这种良好的武术精神品质对个体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个限度。而且,就不同练习群体、不同练习目的,武术训练所需要的刻苦程度是不同的。毫无疑问,对于武术专业运动员来说,大强度训练是必须的,所需要的、所培养出的吃苦精神亦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这种吃苦精神是无法胜任高水平的比赛要求。然而,对普通大众健身者而言,抱着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的目的,根本没有必要让身体承受较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只要身体达到微微出汗即可,心情愉快即可。因为武术要用来健身的话,武术就要高度服务于身体本身,而不是让身体服务于武术,这是必须要高度注意的方面。根据笔者对大众武术健身者的调查得知,一些大众武术健身者认为,武艺高强者就是身体健康者,且武艺越高,身体越健康。实际上,武艺高强与身体健康之间未必是正相关的,可能是正相关,可能是不相关,还可能出现负相关等。从武术练习实践来看,过度训练身体、不注重保养身体的武术练习者,即使当下看起来身强力壮,能拼能打,但实际上,可能身体已经出现严重透支。

实际上,武术是否健身,主要在于练习者选择何种练习方式、选择何种拳种、如何控制练习量等。就武术技术本身来说,传统武学体系虽然非常复杂,但其还是非常科学的。传统武术拳种和练习方式都有快慢、刚柔之分,有动作迅疾的劈挂拳,还有缓慢的太极拳,有刚猛的八极拳,还有柔和的太极拳等。在一个拳种中,还存在多种练习方式,可以快练,也可以慢练;可以刚练,也可以柔练。绝大多数传统武术家会擅长一门绝技(拳种),但也会练习其他拳种,他们知道武术练习需要快慢刚柔的各种练习。[2]快慢刚柔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训练,同时也关乎到精神层面。深谙武术技法的练习者,其精神会自然地跟随动作变化而变化,例如练习八极拳时,人们不可能做到精神内敛,在发力的时候,精神一定是振奋的,否则根本无法发出力量。而在练习站桩时,人们也不可能过度亢奋,必然要逐渐将精神内收,来感知身体的细微变化。需要指出的是,懂得武术技法练习者,其精神会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但那些不懂得武术技法的练习者,则可能会出现动作与精神不相匹配的情况。例如,练习八极拳时表现不出刚猛的眼神,练习太极拳时表现不出安静的眼神等。此时,武术的精神面貌就需要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形神统一的状态。

传统武术刚柔动静的拳种特征和练功方式,为习武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从健身的角度来看,采用多拳种、多种练功方式的习练,是对身心的适度调整。刚猛有力的武术练习可以提升力量素质和爆发力,迅疾的武术练习可以提升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而缓慢柔和的武术练习则可以调整身体、放松身体。而且,武术习练者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状态,来匹配武术练习的刚柔快慢程度。武术的这种适度练习精神对健身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2 理性练习精神

对于很多其他体育项目来说,人们似乎没有太多争议,而对武术好像总是伴随各种声音,尤其是对武术是否能打的问题,争论不休。就技击术来说,拳击、泰拳等似乎就没有受到如此多的争议声,而武术却常常会引发是否能打的辩论。人们为什么会对武术技击产生如此多的争议呢?究其原因就是,武术的复杂形态、多元功能已然远远掩盖了技击的原始功能。当前,技击只是武术的一种功能而已,甚至在很多武术拳种和形态中,技击的功能已然渐行渐远。当然,还有一些武术拳种和形态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对抗能力,其技击性依然非常强大。所以,这些武术人就会对武术的技击能力非常有信心。无论如何,关于武术的技击认识是复杂的。对于大众健身来说,应该坦然地去接受武术要发挥健身功能,那就要接受武术技击能力降低的这种现实,要具有理性精神,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轻描淡写地比划了几个动作,就异想天开地认为自身对抗能力强大。[3]

在武术健身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训练,要按照武术技法的要求练习动作,需要进行刻意的放松和反体位法的练习来平衡武术动作练习的单向度。例如,武术练习要求含胸拔背,如此要求完全是基于技击的目的,含胸拔背才能够把力量蓄积到一起,而且也是团身防守的需要。但如果长时间做这种动作练习又不注意放松的话,则可能会造成身体形态发生变化,即身体形态不在正常生理位置上。因此,如果从健身的角度看,则需要一些动作来平衡含胸拔背的动作。例如练习过含胸拔背的武术动作之后,需要做一些展开胸部的动作来平衡躯干的形态。实际上,对大众健身者来说,如果不去过分追求武术的技击效果,是没有必要对技法进行非常深度的学习和练习。因为完全从技击效果来说,有些情况下是与追求健身目的存在一定矛盾之处的。

在笔者对大众武术健身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武术爱好者口口声声说,练习武术是为了健身,但在他们的练功实践中却经常会伴有对武术技击的强烈兴趣,这也许就是武术的魅力所在。但也正因为这种不肯放弃技击目的的武术爱好者,会在痴迷技击功能的时候,而忘却原来健身的本来目的。因此,大众武术健身者的武术练习应该具有理性精神,他们不是不可以关注技击功能,但却不能因为关注技击功能而丢掉健身功能。

3 身体中心精神

毋庸置疑,从充分追求技击效果的角度看,武术练习未必是健身的,因为在技击对抗练习中会伴有一定的损伤风险。而只有从关照身体本身的角度讲,才能说武术练习是健身的。因此,武术健身就要具有身体中心主义精神。武术健身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动作多元化和内外兼修。第一,武术动作的多元化,满足身体锻炼的全面性。与跑步、篮球、足球、游泳等项目相比,武术的动作类型非常之多,很多武术套路都有数十个动作。动作的运动轨迹基本上能够涵盖到上下左右各个方向,还有很多动作轨迹是斜方向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武术动作还有很多弧形动作,多种动作轨迹方向的练习,可以全面锻炼到身体各个部位。第二,武术的内外兼修,满足身体锻炼的整体性。大多数体育项目针对肢体进行锻炼,很少关注内在气息和意念,而武术对意念和气息非常关注,并且还有专门训练意念和气息的方法,在武术练习过程中也需要将意念、气息和动作有机结合起来。正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上述两方面就是武术健身的独特之处。理论上说,武术的健身优势应该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人群才符合逻辑,但在大众武术练习调研中我们却发现,相比其他体育项目的健身群体规模,武术健身群体规模似乎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武术动作的多元化和内外兼修虽然非常科学,但学习难度却非常大。尤其是,想要体会到意念和气息的感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些健身者学习一段时间武术之后,还没有等到出现健身效果时,就被动作的困难和内在训练的“玄妙”所阻挡,因此,他们就会放弃将武术作为健身项目,从而选择其他体育项目。[4]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健身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动作路径依赖的情况,即习惯某种动作,就会反复练习某种动作,而不管某动作的过度练习是否会造成损伤和身体部位发展的不平衡。武术练习的动作类型多、练习部位多,理应是健身的优先选择,但也正是因为动作类型多、练习部位多,无法快速形成动作的稳定身体记忆和路径依赖,因此,有些健身者练习武术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5]

将武术用来健身就是要遵循武术健身的内在逻辑,而不能既想要得到健身效果,又想要充分发挥武术的技击功能。坦率地说,练习武术来健身的话,练习者自身肯定也会具有一定的技击能力;但千万要注意,他们仅仅具有一定的技击能力,而绝对不可能与专门训练武术技击能力的练习者相提并论。而且,在武术健身过程中也不要过分地强调其内在练习的“玄妙”感觉和高深境界。总而言之,理性认识武术健身的机制和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拳种技击练习者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方法探析①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冰上瑜伽
“绳子拉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