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的共享路径

2020-11-26 09:26昕,周
税务与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困境

尚 昕,周 强

(贵阳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理念的提出既有中国实践的支撑,又是推动中国共享实践发展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享实践主要是从金融等数据领域延展开来的,并逐渐覆盖到大数据所能辐射的各个领域。共享在城市金融领域的运用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实践效果十分显著,目前具备进一步向农村金融领域拓展的条件基础。而且从功效上看,共享的出现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的运行成本和风险,缓和农村金融发展深化的博弈困境,是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牢牢把握住共享的时代主题,把共享纳入改革的框架下进行统筹设计,推动新时代农村金融朝着共享的方向发展演进。

一、共享:化解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困境的新思路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并始终作为问题存在的金融体系。改革是化解农村金融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构建新时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必由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遵循这样的逻辑: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病理分析找到农村金融的病灶并据此确立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但遗憾的是,这一逻辑并没有使我国农村金融从根本上走出改革困境,而是在农民、农村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反复摇摆(张乐柱等,2016)。[1]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和矛盾。比如,“三农”先天脆弱与金融逐利本性的内在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三元主体之间的集体行动不一致问题仍然存在,农村金融信贷成本与信贷风险化解的悖论问题愈演愈烈,农民的信贷缺口庞大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排斥问题仍然严重,农村金融市场化水平低下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问题亟待解决,等等。新时代的农村金融呈现出显著的问题性、矛盾性特征,复杂性是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的新挑战。这里的复杂性既有农村金融系统内部引入社会资本引致的,也有农民阶层分化和城市资本下乡等农村金融系统外部因素引致的。新时代农村金融已经进入了后改革时代,化解新时代农村金融难题必须转化改革逻辑和思路。

推进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从探索的图谱看主要有这样两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一种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范式,即在既有的农村金融框架内进行补充和完善,直至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长期均衡和稳定为标志宣告探索终结,这也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主流趋势;另一种是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即将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倒重来,构建一套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相比,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在技术成本和路径依赖等方面更具有占优性。遵循农村金融体系的帕累托改进的逻辑,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的新范式应至少满足这样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农户信贷的满足水平和能力呈现出边际递增的发展态势,农村信贷缺口渐进边际递减;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现代化运营,信贷成本和信贷风险趋于城市金融系统水平,金融逐利的本能得到有效释放,农村金融信贷排斥现象得到最大化遏制;三是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角色定位渐进由内生变量向外生变量转化,亦即政府由农村金融框架体系中的“当事人”、“参与者”角色向“局外人”、“监管调控者”的角色转化(郭连强等,2017)。[2]按照帕累托改进的原则,上述三个条件显然是“且”的逻辑关系。新时代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关键是找到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改革要素。

共享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从理论上为破解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时代农村金融具有许多新时代的特点,这是由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时代农村金融较之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事实上,构成新时代农村金融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仍然没有改变,新时代农村金融的矛盾依旧主要是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信贷成本和信贷风险问题。这是新时代农村金融得以以问题的形式存在的前提基础。因此,解决新时代农村金融问题主要还是围绕化解农村金融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来进行。共享的独特作用就在于化解农村金融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上,这也是共享对于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的突出贡献。从农户的视角看,共享理念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农户自然信息和经济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农村金融机构精准识别农户信贷特征提供有效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农村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和完善,为开发潜在的农村信用资源、释放农民的信用红利提供有效支撑(吴庆田,2012)。[3]从农村金融机构的视角看,共享理念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有效识别潜在风险,降低呆账、坏账发生概率;另一方面通过共享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发现和识别潜在信贷需求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贷排斥现象发生的概率。从农村金融整体发展的视角看,共享理念的引入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从根本上扭转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对等关系提供了可能,有利于促进城乡二元金融体系并轨运行。综合来看,无论是从农户的视角、农村金融机构的视角,还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性视角,共享理念不仅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在理论上存在催生农村金融改革的新一轮革命的动力。

共享带给农村金融改革的张力源自于共享本身具有的资源和数据优势,特别是共享在控成本、降风险等方面的特长有效地击破了长期困扰农村金融的成本与风险问题,从而在技术维度上化解了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博弈困境,打破了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逐利的天然瓶颈。从农村金融供需水平演化史的维度看,共享引进农村金融改革框架的直接利好结果是,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向高水平均衡演进。

二、共享条件: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理路

共享为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需要从实践层面上进行检验和推进。实践上把共享纳入农村金融改革框架是有附加条件的,亦即农村金融共享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是由共享带来的。只有从实践上解决了共享的必要条件,农村金融改革的共享思路才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因此农村金融改革能否引入共享框架的前提是共享的必要条件的构建问题。农村金融共享本质上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是共享经济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农村金融共享的必要条件可从共享经济的范畴推演得出。共享经济是新兴的经济活动现象。有学者从组织维度进行界定,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人与人联系借助互联网形成的新型组织,不同的是获取利润的方式与人们之间组织合作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宋逸群等,2016)。[4]有学者从概念的内容角度进行界定,认为共享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基于共享闲置物品或服务的新的商业模式(马强,2016)。[5]有学者从概念构成要件角度进行界定,认为共享经济是基于协同共享的理念,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经济模式(乔洪武等,2016)[6],等等。虽然关于共享经济的界定存在诸多不同表述,但均指向共同的要素,这些共同要素就是共享经济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农村金融共享的必要条件。

(一)共享理念是共享经济的理论基础

共享经济中的共享首先是一种经济性质的观念和理念,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伦理观念和理念。伦理上的共享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但经济意义上的共享观念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从伦理上的共享到经济上的共享先后经历了互助、分享、合作等多种观念形态。这背后机理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亦即伦理上的共享不必然产生经济上的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结果。从思想演化史的维度看,共享经济是伦理上的共享在经济领域的张力释放。共享理念之于农村金融共享的重要作用在于信贷观念的转化,尤其是农民共享理念的树立,对于建立和完善共享数据系统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相对于农民被动的弱势地位,农村金融机构在推进农民信贷共享理念的树立上具有重要引导价值。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理念导向优势,倒逼共享理念在农民群众中逐渐建立起来。

(二)共享平台是共享经济的硬件基础

从组织形态上看,共享经济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秩序,是经济组织方式的再造和创新,是建立在共享平台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属于新型的经济组织形态。共享平台是连接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纽带,是闲置物品和服务让渡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组织场所,也是共享经济得以实现和维系的物质媒介。共享平台的作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共享平台对个人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分割并交易;第二种是对资源进行整合并使其变得可以交易;第三种是通过对公众设计开源软件开发平台和开放大数据库等方式促进共享交易发生。无论是物品共享还是服务共享,共享平台以及共享平台的运营和管理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农村金融共享平台既可以是所有农村金融机构整合而成的统一平台联合体,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都在信贷平台上开展信贷业务;也可以是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单元组建的平台集合体,同一系统内的农村金融机构集体共享平台开展业务。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农村金融共享平台,在作用上都共同指向农村金融资源整合以及整合基础上的信贷业务的改进和优化。

(三)移动互联网是共享经济的软件基础

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共享经济属于典型的IT驱动的现象(Sach A,2015)。[7]共享经济实现的核心关键词是共享,不解决共享得以实现的基础性问题,共享经济就只能停留在概念的层面。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共享的基本要件,包括数据、信息和资源的全面共享、全流程共享。这在移动互联网诞生之前因缺乏操作的可能性而被忽视和遗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就已经提出了共享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协同消费的概念(Marcus Felson,JoeL.Spaeth,1978)[8],但由于当时的移动互联网尚属于稀缺资源,共享经济作为熟人社会的经济形式,被局限于社区的边界范围内依赖信任媒介得以开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共享才打破信任和地理的界限,逐渐从社区走向社会。正如共享经济著名学者Belk所说,协同消费和共享经济现象产生自网络时代,是网络开启了共享的新纪元(Belk R,2014)。[9]对于农村金融共享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要件,是共享经济基础中的基础,发挥着载体和支撑的重要作用,贯穿至农村金融活动全过程。

(四)大数据分析是共享经济的技术基础

共享经济本质上属于数据经济。物品和服务以及物品和服务的供需主体在共享经济框架中都被贴上数据标签,共享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这些数据的动态流动过程。共享经济的重要贡献就是让始终处于流动的无序数据有序对接、有效配对。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做好数据的运算和分析。实践中共享经济极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这些数据规模的庞大以及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以云存储和云计算为核心的大数据分析为共享经济的数据处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共享经济的运营效率和能力。对于农村金融共享而言,大数据分析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农户自然信息、经济信息和社会信息的充分运算,作出农户信贷能力的区间判断,以此为农村金融机构作出放贷周期、放贷金额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闲置商品和服务是共享经济的物质基础

共享经济本身不生产商品和服务,它所提供的是个人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而非标准化的批量商品(董成惠,2016)[10],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并处于闲置状态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再配置。共享经济的突出特征是通过共享的路径实现商品和服务终端的链条再造,亦即商品和服务配置上的帕累托改进。因此,商品和服务闲置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前提,闲置商品和服务再配置生成的共享剩余是共享经济得以维系的动力变量。农村金融中的闲置商品和服务主要是指农村金融机构的闲置信贷资金和服务,造成资金和服务闲置的原因既有农户信贷需求和信贷能力识别上的原因,也有农村金融机构因数据缺失和不足而生成的信贷审核遗漏等信贷排斥现象。

上述五个条件在逻辑上属于“且”的关系,缺少其中任何构件,共享经济都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推进农村金融共享同样遵循上述要件的综合约束。需要指出的是,这五个要件是农村金融共享的基础性要件,是一种最低要求的、一般意义上的底线条件。理论上,确立农村金融共享的必要条件还要结合农村金融的特殊性来确立,只有把普遍性要件和特殊性要件综合起来才能共同构成农村金融共享的必要条件。实践上农村金融共享的特殊性要件并不是要件的附加款项,而是具体体现到共享经济构成要件框架中。综合来看,共享理念、共享平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闲置商品和服务共同构成了农村金融共享的必要条件。

三、共享困境: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点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没有发生质的提高,这其中既有农村金融体系脆弱性等自身的局限性的影响,也有农村金融改革外部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温涛等,2018)。[11]外部因素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金融改革范式突破的边界。共享就是稀缺的外部因素。把共享引入农村金融改革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金融改革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金融共享在现有条件下自然实现,相反,农村金融共享同样面临着共享的条件困境。推进农村金融共享必须以化解共享的条件困境为前提基础。从实践维度看,农村金融共享困境表现在诸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为技术困境和成本困境两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困境

农村金融是以农民为主要信贷对象的金融模式,农村金融困境根本上是农民的弱质性诱发的金融困境。因此,解决了农民的弱质性就在根本上解决了农村金融困境。问题在于农民的弱质性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共享的优势在于在不改变农民的弱质性的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对农户的自然信息、经济信息和社会信息等综合分析判断,作出科学理性的信贷决策,从而规避了农民弱质性带来的信贷成本和风险。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三大前提基础之上的。第一个前提是农户的数据采集和更新。亦即农户的自然信息、经济信息和社会信息等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问题以及后续的数据动态更新问题。我国农村是典型的家庭经营模式,农户的点状分散式经营以及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下等特征决定了农户数据采集和更新必须突破传统的技术瓶颈,寻找新的技术手段。第二个前提是农户数据采集更新的协同问题。农户数据采集和更新的主体是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三大性质的金融机构组成,不同性质金融机构之间在业务运营上相对独立,信息共享性较差。因此,对农户数据进行采集需要明确数据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协同推进农户数据库建设。第三个前提是农户的数据集成问题。农户数据采集和更新的最终目标是进行数据化处理,这就需要把所有农村金融机构采集和更新的子数据库进行共享汇总集成,形成统一的农户信息数据库。上述三个方面环环相扣,是顺序连贯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农户信息数据库的完整链条。这三个方面既是前提,同时也是困境,是属于技术领域的困境。推进农村金融共享,必须首先解决农户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瓶颈。

(二)农村金融共享的成本困境

农村金融共享是建立在共享基础上的、以共享为前提的金融活动。共享既是条件和媒介,又是行为和结果。这就意味着关于共享的条件准备必须走在农村金融活动的前面,亦即首先解决好共享的构成要件,包括农村金融共享平台建立、农村移动互联网建设、农户数据采集更新集成以及后台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内容。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共享成本投入问题,包括成本来源、成本分担和成本回报等诸多方面。虽然农村金融共享的成本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短期内缺乏投入的有效经济动机,但长期来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对于从根本上破解农村金融难题、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关于共享成本投入问题,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变量约束:一是农村金融共享成本要总体可控,确保其基本处于农村金融机构承载范围之内,避免资金链断裂等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二是农村金融共享成本供给的持续性和连续性,确保农村金融共享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共享成本回报预期收益率总体高于资本的平均收益率,这是稳定农村金融共享的资金来源的重要驱动因素;四是农村金融共享成本分担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确保农村金融共享建设主体保障充分。鉴于农村金融机构成分和性质的复杂性,必须在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成本协同机制,实现农村金融共享建设的集体行动一致。但农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又客观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在成本协同上必然产生集体行动困境。

(三)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瓶颈和成本瓶颈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

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瓶颈中同时含有成本困境的原因,农村金融共享的成本困境中也有技术困境的因素。要整体把握技术困境和成本困境的内在统一关系,协同推进技术困境和成本困境的相互化解。历史地看,推进农村金融共享是历史过程。当前农村金融共享并不是处于零起点阶段,而是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比如,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共享已经转化为显著的实践成果(钟献兵等,2014)。[12]新时代农村金融共享是在继承已有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把已经发生的、正在起作用的分散化的共享业务进行整合优化使之系统化,把地理范围内的区域性共享业务进行边界延展使之社会化,使农村金融共享以业态的形式推广发展。因此,要从共享经济的独特优势把握农村金融共享的历史必然,要从农村金融共享的历史必然把握化解共享技术困境和成本困境的历史必然,从历史必然性中着力破解成本和技术瓶颈,不断夯实农村金融共享的物质基础。

四、共享路径:新时代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方向

新时代推进农村金融共享,既要牢牢把握和尊重金融共享的基本规律,又要充分结合农村金融的特殊性来推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农村金融共享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有效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共享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农村金融沿着共享的方向持续发展。

(一)强化农村金融共享的顶层设计

从创新的视角看,农村金融共享不是某一领域的创新突破,也不是单一的某项技术的创新突破,而是整个农村金融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它打破了既有的农村金融运行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套框架体系,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村金融运行的逻辑机理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再造和业态创新。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村金融共享属于典型的破坏性技术创新。破坏性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要求政府必须站在顶层设计的创新高度发挥统筹引导推进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农村金融共享的整体统筹设计上,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共享的时间表和技术路线图,确保农村金融共享工程按照既定方案有序推进;二是在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统筹上,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一切有益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共享的中国技术标准,渐进构建农村金融共享数据库;三是在农村金融共享的业态统筹上,要明确农村金融共享的行业规范,建立农村金融共享业务背书制度,确保农村金融共享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四是在农村金融共享的机构统筹上,要完善农村金融共享的协同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奠定科学的机制保障;五是在农村金融共享理念普及和共享文化培育统筹上,要制定完善倡导资源节约、激励共享的政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共享氛围,着力培育民众的共享意识和共享思维,推进共享理念的大众化普及,使之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行动。

(二)搭建农村金融共享平台

当前农村金融共享的市场条件准备在全社会是不充分的,在农村金融共享要件尚不具备的条件下推进农村金融共享平台建设有两条路径可供遵循:一条是顺应市场自然生发的渐进式路径。其缺点是历史周期长,不利于当前农村金融矛盾的解决。另一条是平台预设下的诱导性路径,亦即以平台先行促进农村金融共享的培育和发展。按此逻辑演绎下的农村金融共享是共享平台倒逼下的共享经济形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迫切性决定了诱导性路径的选择占优性。具体来说,农村金融共享平台建设有如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根据农村金融机构性质搭建农村金融共享平台,比如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共享平台、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共享平台、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共性平台;第二种是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基本单元搭建系统内的金融共享平台,比如农村信用社共享平台;第三种是以地区为基本单元搭建地理性金融共享平台,比如北京农村金融共享平台,等等。在农村金融共享平台协同上,应促进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出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及推进地方合作的相关政策(刘奕等,2016)。[13]降低农村金融共享的准入门槛、协同门槛。

(三)完善农村金融共享业态

农村金融共享作为建构中的业态模式,尚处于组织、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不健全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需要从软件和硬件等综合维度完善相关配套体系。一是开展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规则论证。要制定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厘定农村金融共享业务的活动边界和范畴,促进农村金融共享业态的制度化建设,统一推进农村金融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把农村金融共享的负外部性降至最低。二是改进和优化农村金融共享的生态环境。要联系农村金融共享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共享的上游与下游产业,加快农村金融共享的项目孵化进度,带动相关领域朝着共享的方向发展,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全域共享,为农村金融共享业态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软件基础。三是以共享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共享的业态协同。要把农村金融共享纳入金融共享的发展全局来推动,打破割裂事物完整性的部门化、行业化、地区化等狭隘思维,既要兼顾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又要看到共享的广覆盖性,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共享的产业协同机制、行业协同机制、结构和部门的协同机制,理顺部分和整体的业务关系,处理好行业内的协同与竞争关系。

(四)深化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整合

从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视角看,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共享参与者提供集聚大众、促进增长、提升信任、确保安全的良好支撑是实现农村金融共享的基本任务(杨帅,2016)[14],实现这些目标,实际上对农村金融共享技术提出了严峻要求。农村金融共享并不因农村的地域限制而降低其技术要求,相反,农村金融共享和其它类型共享经济相一致,都需要极强的技术集成和技术处理能力。推进农村金融技术整合要准确把握共享技术的整体性趋势和系统性思维。一方面,对云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区块链技术等进行系统集成,形成农村金融共享技术体系。另一方面,对集成后农村金融共享技术体系进行有机耦合和开发,寻找技术集成合力点,注意区分技术之间的排斥现象,形成技术的生产力合力,构建农村金融共享技术系统。农村金融共享的技术整合既是一项重大技术课题,又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事关共享技术的技术变革设置是技术革命。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农村金融共享技术系统的集成开发主体在理论上是农村金融机构,而且处于共享经济前沿的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具有技术整合的先天优势。但现行农村金融运行框架下农村金融机构的共享主体性会因为金融机构之间的集体行动不一致而被耗散,以致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集成和开发的主动性。因此,不能简单片面地依靠市场来推进农村金融共享技术系统的集成和研发。

综合上述分析,金融共享是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把共享作为主攻方向,把农村金融共享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整体框架,完善农村金融共享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加强农村金融共享的平台建设和组织再造,改进和优化农村金融共享的生态环境,为推动农村金融共享可持续发展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机构困境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困境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