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助影响僵尸企业的内在机制刍议

2020-11-26 23:11钟永馨
大陆桥视野 2020年8期
关键词:僵尸政府企业

文/钟永馨

关键字:政府补助;僵尸企业;去僵尸化

一、概述

(一)僵尸企业内涵及形成原因

僵尸企业定义源于20世纪中后期美国,用以形容通过政府担保的联邦存款而免于因债务危机破产的储蓄及贷款机构。这一定义引入我国相对较晚,国务院(2015)将僵尸企业定义为“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究其内涵,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僵尸企业是指长期亏损,不得不依靠各种外力(政府支持、银行信贷或资本市场融资)才能维系生机的企业。

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四点:

1.政府体制:具体表现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不当干预。干预方式多给予僵尸企业政府补助,以防止因僵尸企业清退引致的社会稳定、失业增加、财政收入下滑等问题发生。

2.银行信贷支持:僵尸企业“身披”地方政府提供的隐性担保,使得信贷机构多予以通融,其中国有银行还负有支持地方经济的责任,更会选择向政府支持的企业贷款。

3.企业内部因素:僵尸企业常具有生产效率低、竞争力差、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等特征,导致丧失自生能力。

4.过高的破产成本:我国通过司法渠道破产退出的企业不足1%,亏损企业往往面临高昂的破产成本,且地方政府出于“父爱主义”,往往会干预破产诉讼程序,导致亏损企业自身想退“退不出”,债权银行想逼退亏损企业又囿于地方政府的保护“逼不走”,进一步加剧企业沦为“僵尸企业”。

(二)僵尸企业与政府补助作用机制起点

第一,僵尸企业选择“寻租”。企业为牟取自身利益向政府进行寻租。我国经济制度对企业向政府寻租获取私利的行为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制度进行制约,有动机而无约束致使僵尸企业频频选择寻租之道“另辟蹊径”提升绩效。

第二,政府接受“寻租”。僵尸企业多处于传统行业,且曾是经营状况良好的大规模企业,因此对就业、地方税收及社会稳定均具有较大影响力,这意味着其能够对当地经济贡献较多GDP,在GDP主导的考核环境下,政府官员往往也不愿看到僵尸企业步入清退的境地。因此政府也同样具有较强动机接受僵尸企业寻租,为其提供政府补助。

第三,政府补助效用分析。政府补助既可以直接为企业投资提供资金来源,也能吸引外部资金进入企业,发挥杠杆作用。然而政府很难识别补助资金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缺乏对合理配置财政补助的监督及管理机制,难以保证僵尸企业对补助资金进行合理利用。

二、政府补助对僵尸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政府补助对僵尸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创新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维持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僵尸企业普遍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故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生产模式转型和产品升级等是恢复造血能力的重要方式。而判断其是否专注于自身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便是研发投入。由此可知,研发投入对促进企业“去僵尸化”,重新恢复造血功能至关重要。政府补助作为直接的资金输入有助于缓解僵尸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既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又可以为研发投入一些昂贵而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成本项目提供一定的保障,还有利于降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信心,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并利用舆论引导力向外传递利好信息,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积极创新。

从另一方面来看,政府补助也可能抑制僵尸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政府希望僵尸企业将补助用于偿还债务、支付员工薪金等可快速提升自身绩效的领域。由此,企业也便跟随政府思路将资金投入此类短期回报活动,而忽视研发等能够真正长足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领域。同时,政府补助使僵尸企业生存经营压力得以减轻,管理层极易产生惰性,降低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企业价值无法得到提升。

(二)政府补助对僵尸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其一,以资金支持为主导的直接影响机制。企业获得政府补贴作为信息因子向市场传递,提高投资者及其他相关利益方的信心,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促进财务绩效的提升,提高僵尸企业“扭亏为盈”的可能性。梳理其直接影响机制,即以资金支持为主,拉动创新、增强外界信心为辅:首先,缓解僵尸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其回到正常生产经营的轨道上,提升经营绩效;其次,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生产模式转型和产品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绩效;最后,向外界传递利好消息,让市场相信僵尸企业转型蜕变为正常企业,提高市场信心,为其经营业绩的提升奠定市场基础。

其二,短期促进过渡至长期抑制的演变机制。就其促进作用的持久性而言,政府补助被认为只能在短期内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长期会使得企业产生依赖,降低企业业绩。

(三)政府补助错配对僵尸企业的形成的影响

僵尸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违背比较优势规律,缺乏竞争活性。从投资机会的角度可将企业缺乏竞争活性的原因划分为两大类,具有投资机会却缺乏资金支持(融资约束型)及缺乏投资机会(投资约束型)。前者主要受制于现金流的约束,此时若接受政府补助,可得到及时的救助;后者则受制于投资机会,此时即使接受政府补助,也难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持续盈利的能力。

政府补助对融资约束企业僵尸化表现为抑制作用。融资约束的具体表现在面对高投资收益率的项目时,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投资。对此,政府补助能较好地发挥援助作用,一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充足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约束;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生产环节上可能面临的生产要素无法得到及时供给的问题。由此可知,政府补助若流向此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仅囿于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则可以实现帮助企业度过困境,让社会经济资源错配问题得到缓解,僵尸企业借助成功的高净值项目投资,得以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从而摆脱僵尸化命运。

政府补助对投资约束企业僵尸化表现为促进作用。这一类型企业僵尸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前景差,导致僵尸化概率比其他正常经营的企业高,即使接受政府补助,若无法找到具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项目,也难以将政府补助用在刀刃上。除此之外,倘若政府补助投放给几乎丧失造血能力、“病入膏肓”的企业,其能发挥的效果也仅能缓解企业燃眉之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僵尸化问题,反倒让企业在接收补助的支持下,进一步丧失自生能力,最终沦为僵尸企业。

(四)政府补助对僵尸企业退出的干预

僵尸企业涉及多个利益集体,政府、银行、市场机制等。一方面,僵尸企业“债务缠身”,一旦破产,很可能引起银行的连锁反应,诱发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僵尸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高贡献度及其清退员工引发的失业问题,使得地方政府会通过给予政府补助的方式保持僵尸企业的正常运转,阻止其走向企业清退之路。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不愿让国有僵尸企业轻易退出的动机。总之,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僵尸企业退出实施额外的干预行为,从而阻碍僵尸企业的正常退出。

三、对策

(一)鼓励研发投入,提高政府补助利用率

僵尸企业应主动对产能过剩、落后的部分进行改制,增大对研发支出的投入力度,吸纳高水平研发人员进入企业,将研发创新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并注重提高研发效率。除却技术研发,对自身组织结构及生产运营环节也应积极进行调整优化,努力向行业龙头企业看齐,增强自身竞争活力,塑造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二)政府应减少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强化对政府补助的监督

政府应对政府补助的发放对象进行筛选,对于有趋势成为僵尸企业且发展潜力不佳的企业减少补助,使其顺应发展规律,自行减少运营和生产。同时应积极引导已完全丧失造血功能的僵尸企业顺应经济规律退出市场。除此之外,应定期监督评价政府补助的有效性,让政府补助真正发挥引导僵尸企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的作用。

(三)降低政府补助与企业实际情况的错配

了解企业实际运营状况无疑将耗费巨大成本,针对企业实际状况实施针对性对策也同样十分困难,因此,可考虑建立指标体系,量化筛选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将僵尸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因“类”制宜,建立有针对性、公平公正的补助政策,以达到降低错配性,提高政府补助有效性的效果。

(四)规范政府补贴机制,落实相关配套措施

僵尸企业清退可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是政府难以快刀斩乱麻的关键所在,如僵尸企业清退可能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此时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为僵尸企业清退的风险做足准备,以减少僵尸企业退市的后顾之忧。同时对补贴机制进行完善,规范流程,落实补助前的识别工作、补助中的监督工作及补助后的检查工作,以期减少僵尸企业的“寻租”行为。

猜你喜欢
僵尸政府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笔记本电脑“僵尸”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僵尸来袭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