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0-11-29 16:58张运珍
科技传播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群众

张运珍

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

1.1 节目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播放的是与群众实际生活相关的热点内容,以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传递群众关注的热点信息为主。但是由于固定区域内的新闻事件相对较少,民生节目在选择新闻热点过程中可选素材较少,有可能出现不同民生新闻节目同时播放同一新闻的现象。另一方面,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民生新闻节目往往借鉴成功新闻节目播出形式来播放节目,这就导致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大同小异。例如在2002 年,江苏卫视结合其实际情况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这一节目,节目收获了大量的固定观众。该节目的成功引得不同电视台纷纷效仿其播出形式和内容推送方式,导致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同质化节目,该类节目的存在导致民生新闻节目的多样性特色逐渐消失,传播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同时,观众长期观看该类同质化节目,对民生新闻节目的专一性也会逐渐降低,导致该类节目的固定粉丝数量逐渐减少,但是节目缺乏吸引新观众的能力,长此以往,民生节目发展的动力也会逐渐消失,影响其长远发展。

1.2 新闻内容浮于表面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民生新闻节目播出的最主要内容。为了拉近与电视观众之间的距离,新闻播放过程中往往会选择相对比较“软”的表达方式来向群众传递新闻。但是在实际民生新闻节目创作和播出过程中,有一定数量的民生新闻制作团体错误理解了“软新闻”的制作概念,新闻内容浮于表面,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琐事和家庭矛盾等,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大多是“看热闹”,并不能从新闻中获得更多深层次的东西,对帮助提高观众的素质等意义不大,当观众的观看时间逐渐增加之后,会对该类比较平淡的新闻产生观看疲劳,也会感觉节目比较乏味,很难成为节目的固定观众。长此以往,民生新闻节目的口碑等也会明显下降,影响其长远发展。

1.3 娱乐化问题突出

民生新闻节目应当是综合性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栏目,但是在实际新闻内容选择和播放中却发现,相关单位更多选择应用娱乐化的方式播放新闻,其新闻选材也集中于“东家长、西家短”中,以增强观众的视觉刺激为主要目标,播放了大量与婚外情、打黄扫非等相关的新闻内容,同时还会结合其具体情境对相关内容进行渲染,虽然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精力比较集中,但是并没有就事件深处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等引导大众思考。该类新闻对观众的素质提高等并无帮助,还可能导致民生新闻逐渐朝低俗化方向发展,民生新闻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也会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

2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策略

2.1 创新节目表现形式

经过大量的新闻节目形式“复制”可以发现,仅依靠借鉴成功民生新闻节目表现形式而不对其进行本土化调整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同时还会出现同质化竞争和固定观众流失等问题,影响民生新闻节目长远发展。为此,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对民生新闻节目创新工作的重视,结合民生新闻的观众主体观看需求和时代发展特色来开展新闻调整工作,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民生新闻节目播出形式。为此,相关单位应当加强对民生新闻形式改进工作的重视,通过与其他单位进行协商,争取一定的资金和人手开展新闻节目形式创新工作,结合民生新闻内容特点来对其整体形式进行创新,尽可能保证节目的新颖程度。例如在播出与邻里纠纷相关的新闻内容的过程中,除了实地采访之外,还可以将当事人安排到固定区域开展矛盾协商工作,甚至可以将其请到演播室中,通过听取主持人、专家、现场观众和网民等的意见,打造综合化的新闻传播形式,帮助双方听取专业认识和非专业人士的综合意见,指出问题的矛盾重点,可以帮助邻里双方针对性地化解矛盾。在此过程中,节目的参与人数也会逐渐增加,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听取了不同角度的意见,长久发展下去可以帮助群众更为客观地看待问题,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

2.2 对节目内容进行针对性扩充

导致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节目内容同质化。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相关创造团队等并没有深入理解民生新闻的概念,而是更多将新闻内容集中于人民群众的家长里短和日常生活琐事等领域,经常出现不同民生新闻节目同时抢一个生活热点的情况,节目的新颖程度不足。随着互联网新型新闻传播方式出现,群众对国家大事和政治新闻热点等也比较关注,民生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可以选择将“大热点”和“小生活”结合起来的方式,通过向节目观众播放国际的热点问题,同时通过播放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来反映国际问题对国内生产发展对群众造成的影响,可以帮助群众用更为简单实际的方式来理解时政要闻,增强其对国家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升观众的眼界,满足群众对节目的内在观看需求。

2.3 重视群众的呼声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人民大众为群众主体,在播放新闻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对群众呼声的重视,真正做到“民生新闻,反映民生”。可以发现,当前社会,当群众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很多时候会选择向媒体曝光,通过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来督促相关部门提高问题处理效率。可是随着该类现象的逐渐增加,一些群众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直接找媒体,放弃寻找相关部门的帮助,这无疑会增加民生新闻节目和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会使得问题扩大化,导致事情发展超出预期。为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自身位置的重视,保持媒体公平公正的基本立场,从客观角度出发分析问题,避免出现“越位管理”现象的几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应当以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指导,避免因新闻创作团队自身意见对群众产生误导,尽可能以恰当方式帮助群众提供与相关部门的对话机会,推动问题快速解决,发挥其“为人民办事”的节目目的。

2.4 增加民生新闻传播渠道

互联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随之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新闻传播方式,自媒体新闻也在该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多平台新闻播放工作的重视,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将对群众较为关注的形式分条推送,还可以就某一热点问题撰写文章引导群众讨论,为群众提供不同的新闻参与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率,继而吸引其他年龄段的群众关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长久发展下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真正实现全年龄段群众培养的目的,节目发展的推动力也会逐渐增强。

2.5 节目定位要准确

如今,节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因为未对节目进行准确定位。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想要独家报道一个新闻存在一定的难度,可能传统媒体还未来得及介入,微信、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就已经捷足先登了,此时就需要比拼谁会做新闻,这样就可以从新闻的角度来对节目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使做出来的新闻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例如,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真相》节目定位就非常准确,其在继承原法制频道《法制在线》制作风格的基础上,对报道方式和编辑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进而有效提高了栏目的收视率。

2.6 加大深度报道,提升新闻价值

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而言,深度报道可以对新闻事件给予抽丝剥茧似的关注,不断还原事件真相,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最终的解决办法。实际上,评价一个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指标在于该节目是否进行了深度报道。例如,黑龙江电视台所创作的原《法制在线》节目就注重对节目的深度报道,如有关病死猪、泔水猪、麻辣烫、添加剂等节目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这样不仅确保节目的收视率不断提升,而且还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 结论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群众的吸引力也逐渐下降。民生新闻节目创作团队要加强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工作的重视,加大与其它新闻推送平台之间的联系,切实反映与人民群众呼声相关的新闻,逐渐吸引群众关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推动其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