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香岩寺碑刻考释

2020-12-02 11:51仇王军
西夏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岩寺中卫重修

□仇王军

香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南部的一段山脉,是香岩寺山、天景山、米钵山、黄色水山、高泉山、南冒儿山、丰台山、老君台山、夜明山、大草堆山等山的总称,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约40千米,面积2750.5 平方千米[1]46-47。其地址构造属奥陶系,由长石砂岩、石灰岩、砾状石灰岩组成。沟谷发育切割剧烈,多系单面山和褶皱山,山顶及凹地覆盖黄土。香山为西北、东南向多层梯状地形,海拔1600—2361.6 米,最高峰香岩寺山为香山南北分水岭,陡而窄。[2]75香岩寺位于香山顶峰,是中卫市境内的一处佛教寺院,寺中保存的碑刻文献是研究香岩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一、《重修香烟寺碑记》

《宁夏历代碑刻集》[3]155-156和《千年古刹香岩寺》[4]51-52都收录了《重修香烟寺碑记》拓片并抄录碑文,但两书在碑文的抄录和标点上有所差别,其中《千年古刹香岩寺》抄录较为完整。笔者在已有录文的基础上,比照《宁夏历代碑刻集》所收拓片,重新抄录此碑记(录文用简体字,保留其中的异体字)。

香烟胜蹟

重修香烟寺碑记」

余尝阅历东西,周游南北,凡名胜之区,莫不有桂殿兰宫以壮其烟霞,名人骚客以表其」胜事。此盖地气之灵秀,诚有不能淹没而足以系人心之仰止也,不期然而然者矣。如吾」镇城之南,玉简瑶簪,崛然而独立者,非香山耶?山以香名何?盖既无茂林修竹,复鲜瑶草」绮花,而馨香时至,究不知其所自,故名曰香山。山之寺,即名曰香烟,名与实,信不诬也。山之」南,崆峒似屏;山之北,黄河如带。左顾牛首,右盼永安。朝霞飘渺于丹崖,落月阴生于紫殿。」宁非名胜之大观也哉?况昔之殿阁嵯峨,象教庄严而清净,竟非人世尘空,原是佛心。虽」不知建自何代,造自何人,而遐陬避壤,景仰而瞻礼者,诚不知几历岁月矣。迨其后,地震」山崩,壁破垣颓,其萧条冷落之风,又不知几历年所。虽间有一二仁人善士欲倡率而为」之,其如饥馑频仍,人民离散,以致因循而废弛者,又不知几何年。此亦盛衰相因,可胜惜哉!」然幸雍正戊申岁,适有善士众等虔心募化首倡于前,而慷慨布金供奉附骥于后,」推水拽木,负土担砖,盘石蹬而登鸟道,以致重兴危构者,迄今七年矣。迟之是岁桂月,工甫」告竣,无异新开,兜率齐秀倚,芙蓉碧辉煌,观者怒目,虽七宝之灵应,亦众善之至诚。从此」我佛庇佑,岁稔年丰,俾一乡之善士归于善,而不肖者亦相率为善矣!虽余一介俗」流,登是山也,亦不禁宠辱皆忘,尘烦顿洗,即削发于此,亦所愿也。宁非清净之区,足以系人」心,而养浮生一世之拙耶?今众僧勒碑刻名,求记于余。余不敏,聊以鄙俚之词,述其大略」,俟后之君子裁之,正拙所未计也。」

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孟冬吉旦立」

候补知府李景春撰记」

此碑碑额题为“香烟胜蹟”,立于雍正十二年(1734)十月,撰文者是李景春。

(一)香山得名

今中卫香山在古代有多种称呼①,以“香山”称此山者当在明代。《正统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中的“山川”条中只有“米钵山”而无“香山”。《正统宁夏志·山川》载:“米钵山、雪山、冷山,皆居大河南,近平凉、兰县界。”[5]7《万历朔方新志》亦载:“米钵山,卫南七十里,因山有米钵寺,故名。雪山、冷山,卫大河之南,近平凉、兰州界。”[6]20《万历朔方新志》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成书,其中并无香山之记载,但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兵部主事蒯谏所撰写的《敕赐庆王牧地重建香山碑记》中则出现了“香山”:“所谓香山者,即大路以西寺儿井,地广袤数百里,东至土达地界,南至靖虏界,西至黄河,北至中卫所属常乐堡界。”[7]156蒯谏对“香山”四至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山区域非为当时人们所了解这一事实。前文已述,香山是香岩寺山等几处山的总称,米钵山即是其中之一山,故《乾隆中卫县志》载:“米钵山,在寺口,即香山之支山。”[7]24《乾隆中卫县志·山川》详细介绍了中卫县境内的香山:“香山,县之南山总名。前明为庆藩牧场,至国初,始入县治。其地周环约五百余里。东南接壤灵州胭脂川,西南与靖远柴新梁、高峰子、芦沟联界。山巅高约十里,旧建香岩寺。其山地可耕牧。山民随水而居,多穴处为土窑,喜牧畜,旧称七十二水头是也。然田皆旱地,全赖雨晹时若乃可种可收。大抵岁旱偏灾,十居三四。赈贷体恤,率仰给于官储云。”[7]24

事实上,山之名“香山”者和佛教有密切的关系。“香山”是阎浮提十大名山之一,《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大地有十大山王,何等为十?所谓:雪山王、香山王、轲梨罗山王、仙圣山王、由乾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迦罗山王、宿慧山王、须弥山王。……如香山王,一切诸香集在其中而不可尽;菩萨亦如是住离垢地,持戒头陀,威仪助法,集在其中,无有穷尽。”[8]574《长阿含经》载:“佛告比丘:‘雪山右面有城,名毗舍离,其城北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唱伎乐音乐之声。山有二窟:一名为昼,二名为善昼,天七宝成,柔濡香洁,犹如天衣,妙音乾闼婆王从五百乾闼婆,在其中止。昼、善昼窟北有婆罗树王,名善住,有八千书王围绕四面。善住树王下有象王,亦名善住,止此树下,身体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其头赤色,杂色毛间,六牙纤傭,金为间填,有八千象围绕随从。其八千树下八千象,亦复如是。’”[9]117《起世经》又云:“于香山中,有无量无边紧那罗住,常有歌舞音乐之声,其山多有种种诸树,其树各出种种香薰,大威德之所居止。诸比丘,彼向上中有二宝窟,一名杂色,二名善杂色,殊妙可爱,乃至玛瑙七宝所成,各皆纵广五十由旬,柔软滑泽,乃至玛瑙七宝所成,各皆纵广五十由旬,柔软滑泽,触之犹若迦旃连提迦衣。诸比丘!有一乾闼婆王,名无比喻,与五百紧那罗女,在杂色、善杂色二窟中住,具受五欲,娱乐游戏,行住坐起。”[10]313“香山”,梵文作Gandhamādana,音译为乾陀摩诃术、乾陀摩维,又意译为香醉山、香水山、香积山、香山,但以香山之称最为普遍。在佛教关于世界的认识中,香山是阎浮提洲最北端的一座山,其南边是大雪山,阿耨达池在大雪山和香山之间。因香山有各种香气,闻之能令人醉,故又称为香醉山。印度婆罗门教徒相信香山之巅是湿婆神的天界。根据佛教经典所描述的香山位置、形状等,香山或许就是今天喜马拉雅山山脉中马纳沙湖北岸的开拉斯山[11]4017。

随着佛教经典在中国的翻译和广泛流传,一些山名受佛教文化影响而被命名为“香山”,中卫香山之名由来即是此类情况。《重修香烟寺碑记》撰文者李景春认为中卫香山得名是由于此山经常飘来香气,“既无茂林修竹,复鲜瑶草绮花,而馨香时至”,连花草都没有,何来的芬芳之气?这是一种附会说法,只是增添了香山的神秘性。所以,中卫香山得名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至迟在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时官方文献中就以“香山”名之,当然,民间的称呼要早于此。清朝时期,香山成为中卫县境内特定山脉的名称,亦被载入地方志中。

(二)香山寺、香烟寺和香岩寺

受佛教影响而得名的“香山”上所建的寺院,一般称之为“香山寺”。全国大大小小的“香山寺”亦有多处,名“香岩寺”者亦不少。中卫香山顶峰所建佛寺有“香山寺”、“香烟寺”、“香岩寺”等不同称呼。康熙时期的《洗心水禅师语录》称之为“香岩寺”。雍正十二年(1734)所立《重修香烟寺碑记》称其为“香烟寺”。乾隆三年(1738)所立《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称之为“香岩禅寺”。成书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乾隆中卫县志》和嘉庆九年(1804)所立《香岩寺重修碑记》称之为“香岩寺”。《乾隆宁夏府志》则是“香岩寺”、“香山寺”并用,《乾隆宁夏府志·山川》载(香山)“山巅高十里,旧建香岩寺”,《乾隆宁夏府志·坛庙》则又称之为“香山寺”。《民国朔方道志》沿袭《乾隆宁夏府志》中的内容,亦是“香岩寺”、“香山寺”并用,“香山,县之南山总名,周环五百余里,山巅旧建香岩寺”[12]56,“香山寺,在香山”[12]130。由此可知,中卫香岩寺之名,并非雍正时为“香烟寺”、到乾隆时才称香岩寺,而是在康熙时期就以“香岩寺”称之。

笔者以为,称“香烟寺”,或许与寺内焚香后所产生烟气有关,亦或许与自山阳之顶眺望香岩寺时有阳光折射而呈现烟霞景象有关,而后者更合理一些;称之“香岩寺”,则与此寺建在香山顶峰、岩石突兀有关,又与全国一些“香山”所见寺院名“香岩寺”的影响有关;“烟”、“岩”音近,故有“香烟寺”、“香岩寺”之称,同寺异名。《乾隆中卫县志》载之“香岩寺”,故今多以此名称之,又因全国称“香岩寺”者颇多,为示区别,又称之为中卫香岩寺。

关于香岩寺的创建年代,《嘉靖宁夏新志》所载中卫寺观名中没有香岩寺,只有米钵寺,“米钵寺,近米钵山”[13]227,《重修香烟寺碑记》载“不知建自何代”。但《洗心水禅师语录》卷一载:“康熙乙亥秋九月,原任衢协等处地方副总兵左都督杨公宗道、左都督管镇标右营游击事刘公伯玉新建香山香岩寺,请师住持。于十月望率众绅衿檀信供水陆,结制。”[14]714《洗心水禅师语录》卷二亦载:“……新建香山香岩寺。”[14]724其所用之词是“新建”而非“重修”或“重建”。如此,笔者以为,香岩寺始建年代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

起初,香岩寺的规模可能比较小,后又为地震所毁。雍正六年(1728),众善士募集资金重修并扩建香岩寺,历时七年,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八月才完工,香岩寺也逐渐成为中卫县有影响的一座佛教寺院。《乾隆中卫县志》将“香岩登览”列入中卫县“十二景”之一:“香山之巅,峰峦巍耸,凌云插汉,顶旧建佛寺。每登临远眺,群山皆俯。南通灵固,北尽沙漠,城堡星罗,河流如带。殊足以拓心胸而资流览矣。”[7]137香岩寺成为当地民众出游登览的好去处,文人雅士赋诗作词以抒情怀。宋楫作《香岩登览》:“边城古刹势崔嵬,竟日登临未拟回。俯视山河收眼界,恍疑身在雨花台。”[7]196平罗知县方张登亦作《香岩登览》:“香山高与碧云齐,万里风烟树影迷。白草萧萧孤雁下,群峰尽带夕阳低。”[15]856

(三)撰文者李景春

《重修香烟寺碑记》撰文者为“候补知府李景春”,但有一些著述将其添加为“宁夏候补知府”。清朝设置宁夏知府的时间是雍正三年(1725),至乾隆初,相继任宁夏府知府为张拔世(雍正三年任)、卜瑗(雍正四年任)、钮廷彩(雍正五年任)、顾尔昌(雍正十年任)、臧珊(乾隆三年任)等。《重修香烟寺碑记》撰于雍正十二年(1734),同期宁夏地方官员中无李景春者。但在雍正二年(1724)七月,因山东仓谷案而被查处的原山东巡抚李树德所呈“帮助借给族人亲友捐纳银两清册”中有李景春的信息,“候补知府李景春为捐复借银壹千两。以上壹员系陕西省人”[16]494。如果推测无误,李树德所呈清册中的李景春就是撰写《重修香烟寺碑记》的李景春,他在撰写《重修香烟寺碑记》时仍用捐来的官职“候补知府”。李景春曾到过中卫县并游览香岩寺。

二、《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

《宁夏历代碑刻集》未收录《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但《千年古刹香岩寺》[4]52-53抄录了此碑碑记,笔者照录,并校对明显错别字,全文如下:

盖闻山乃名梵刹所设,非三宝不能大阐得福,不能均溥也,所以事是非常之事,功是非常之功。非常者,非常人所为也。兹因□□□荣杨公宗道、刘公伯玉、马公登雷、李公彬鸠集阖山众姓禅僧,照同敦请先师洗老和尚说法利生,为开山第一代始祖也。此山允应之物俱备,无一缺之。七众围绕,九载而毕,宋公世显撰铭,陈公纪择地,七众协助,建塔于山之阳,存焉□累世福田,诚亿兆不磨之功。非佛法僧,何由兼全?暨我法兄寒峰和尚继主此山数十年,同众檀护前后人,经数辈焕然□举□□山门佛像,光耀彩画,名以垂不朽云耳。

大清龙飞乾隆岁次戊午年孟夏上浣初八日阖立。

此碑无碑首,立于乾隆三年(1738)四月初八。

(一)洗心水禅师

《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中的“洗老和尚”,就是洗心水禅师。在香岩寺塔林中有一砖牌坊匾额上书“松风晚照”四字,上款刻“康熙癸未秋月”,下款刻“洗心和尚书裕亲王世子题”②。康熙癸未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洗心禅师是康熙时期西北地区比较有名的一位僧人。康熙二十五(1686)年,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王吉相在《〈洗心水禅师语录〉序》中如此评价洗心禅师:

容貌端严,门风峻峭,举动威仪实具四八妙相,竖拂杖喝无非西来大意允矣,当世之指南也。余故倾心教下,师以平生语录示余,余乃三复阅之,如玄门之金丹,释氏之圆觉,儒家之太极,一以贯之矣。稽其宗派,虽嗣临济,而全体大用,若云门之北斗藏身,曹洞之君臣道合,沩仰之父子一家,法眼之曹源一滴,靡不左宜右有诸子百家。其泰山撮土,大海滴勺也,已岂非一时之大丈夫得其本来全面目至时乎!况其行脚与佛祖同愿,于是乘不分上下,根不闻钝敏,皆欲提登彼岸而后已。其如智慧,为父方便,为母法喜,为妻者同耶异耶。大抵因病施药,等身裁衣。[14]713

王吉相的话语虽然有不少溢美之词,但也反映了洗心禅师深厚的佛学修养。康熙二十六年(1687),拔贡赵运熙阅读了洗心禅师的语录后说:

恍似秋潭夜月,全无半点渣滓,亦如清更胡笳,不堕五音曲调,露旧时本来家风,出乾坤新鲜手眼,言言演不演之禅宗,句句作无作之佛事,验病施方,抽钉拔楔。余不觉尘襟顿爽,警心自信佛法果有旨,而人执迷者也。跽读悲忻交感,叹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诚斯言矣。噫嘻!若不踏雪去,焉知梅有香?得闻开示,妙在一门之超出也。一贯之道,将谓不际乎中天。余蚊负蚁缘,岂堪布鼓雷门。虽然琴瑟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庶几乎德不孤,必有邻。何故?相逢须向机前鉴,已到方知格外玄。[14]713

康熙三十七年(1698)八月,文止在《〈洗心水禅师语录〉后跋》中说:“真可谓西河狮子正觉彩凤,吼则狐畏,飞则翀霄,或隐或显,莫能窥其涯矣。余索语录,和尚辞之再。余索之坚,和尚不得已而出之。余得展阅,羡其言言见谛,语语超群,玉转珠回,如处水晶宫,心目莹彻,堪为末法之龟鉴。不但增佛祖之光,亦且为法属之庆幸耶,讵可任其湮没弗传乎!”[14]725

《洗心水禅师语录·行实》③详细地记述了洗心禅师的生平事迹。洗心禅师俗姓陈,祖籍江苏南京,其祖父因做官先到陕西,明清之际又迁居宁夏镇城(今宁夏银川市)。其祖父去世后,洗心禅师全家又移居到宁夏镇任春堡(在宁夏镇城正南七十里)。洗心禅师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二十五日。十六岁时,洗心在芸局边和同学读到范知府的《入山修行扯淡歌》而心生感慨:“功名富贵,总是梦幻,妻子儿女,无非空华,一切事业实是一场扯淡。尝闻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墨花烟藻,讵免生死乎?”二十岁时,洗心欲自行断发出家,受到父母的极力阻拦而未成。三年后,洗心的父母相继去世。二十四岁时,洗心决意出家。“年二十有四,忽然思曰:‘我此愿力,今日可满。’遂写遗书封于匣内,是夜逾城,礼正觉润光和尚,乞求出家。”[14]723润光和尚见其出家心意已决,便披剃,让洗心礼柏庵和尚为师。次年,洗心前往鸣沙州完成具足戒,又到螺山(今罗山)跟随喜闻和尚学习临济禅学,后又返回宁夏府城正觉台润光和尚处。润光和尚又命洗心南下参学,洗心“直造长安,首参兴善、荐福,次谒风穴,又参金粟。解制后,至楚地,广教作参头半截。为病所累,乃百叹曰:‘我今日薄福,虽处丛林,终日被病魔缠缚,想是此处无缘。’遂带病告假,遍参诸方,受尽饥寒,苦不可堪。参历豫章吴越一带丛林。拨草瞻风,弗觉四载矣”。之后,洗心又参拜东山白云象林和尚,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嗣法白云象林。其后,洗心起程回宁夏拜望润光和尚。康熙二十二年秋,洗心行至古邠皇涧寺时,听闻润光和尚已于当年五月圆寂。洗心便在皇涧寺建药师道场,又立禅期百日。其后,洗心受永寿马九村马一贵等人邀请来到马九村,在瑞岩洞讲经说法,被称为瑞岩禅师。康熙三十一年(1692)春,洗心回到宁夏府城,为润光和尚扫塔。

回到宁夏府后,洗心禅师受到宁夏府信众的邀请住锡灵州镇河塔寺,并在中卫华严禅寺、镇靖堡宝庆禅寺、观音禅院、石空寺堡万佛洞、香山香岩寺等地讲经说法。“高玄二宿同灵州檀护请,镇河塔升座说法,一时四众耸动。弗料中卫淄素谬听虚声,请住华严禅寺,祝圣开堂,座下衲子千指围绕。有养巨禅人、文学俞公同镇靖阖堡众信佛,请住宝庆禅寺,起建盂兰道场。当道宰官诚敬护卫,复同诸山耆宿阖郡缙绅士庶请住观音禅院。结制,安禅期毕。万佛洞耆宿、守府赵公同石空寺堡众信请万佛洞住静。未及数月,镇台李公族叔英宇居士、协台刘公伯玉、协台杨公宗道得续师资之缘,新建香山香岩禅寺,请于十月望日修建水陆佛事,兼立禅期百日,道俗往来如织。”[14]723

《洗心水禅师语录》记载了洗心禅师住相关寺院的具体时间。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月十五日,洗心禅师住中卫华严寺;康熙三十三年(1694)正月十五日,住观音寺;康熙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住镇靖堡宝庆寺;康熙三十四年(1695)十月十五日,住香山香岩寺。香岩寺的法事结束后,洗心禅师欲回陕西永寿瑞岩洞,但受到杨宗道、刘伯玉等人的挽留。“期毕,欲回瑞岩休老。协台杨公、刘公、英宇居士同阖山数百余人挽留,永远住持。自揣德寡行微,无能为任,不得已权且应诺。”[14]723康熙三十七年(1698)时,洗心和尚还在香岩寺,文止在《〈洗心水禅师语录〉后跋》中说:“丁丑冬,余自蜀归秦,闻洗心和尚几处弘法,道风孤峻,欲亲法诲,未惬其愿。后适和尚驻锡香岩,于戊寅春幸获一晤。”[14]725“戊寅春”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春。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时,洗心禅师还为香岩寺砖牌坊匾额书写“松风晚照”。从以上事件可以推定,康熙三十一年(1692)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间,洗心禅师在宁夏府所辖之区域内活动,如果范围再具体一点的话,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间,洗心禅师住持中卫香岩寺。康熙四十二年以后,洗心禅师的事迹暂无文献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洗心禅师圆寂于香岩寺。现存香岩寺塔林中的“祖师塔”就是洗心和尚的墓塔,此塔又于1995年重修。笔者以为,“祖师塔”就是《重修香山香岩寺碑记》所说的“建塔于山之阳”中的“塔”。由于洗心和尚的威望和对香岩寺佛教发展所作的贡献,香岩寺僧众尊其为“开山第一代始祖”。

《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中的“寒峰和尚”是洗心禅师的弟子。《洗心水禅师语录·偈》中有《与寒峰雪侍者偈》:“三脚铛儿煨断壑,一条拄杖倚寒峰,偷心死尽无他事,振起当年济北宗。”[14]716由碑记中的“我法兄寒峰和尚继主此山数十年”,可知立碑者是和寒峰和尚同辈的僧人,洗心禅师之后,寒峰和尚继任香岩寺住持。

(二)捐资重修者

《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中载杨宗道、刘伯玉、马登雷、李彬等人邀请洗心禅师住持香岩寺。杨宗道为原任衢协等处地方副总兵、左都督,刘伯玉为左都督管镇标右营游击。在香山主峰东北山脚下、距香岩寺5 千米处有一墓区,现有三通墓碑,一通刻“诰封骠骑将军平宇刘公之墓”,落款为“康熙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孝男伯玉立,乾隆三十年三月二十二日不肖曾孙动遗命玄孙振元率六代孙平安重修”。一通刻有“诰封荣禄大夫刘公之墓”,落款为“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初二日不肖此男伯宠立,乾隆三十年三月二十日不肖曾孙动遗命玄孙振元率六代孙平安立”[4]79。可知,刘公长子为刘伯玉,次子为刘伯宠。因资料阙如,杨宗道、刘伯玉等人事迹暂不能详考。

三、《香岩寺重修碑记》

《宁夏历代碑刻集》[3]169和《千年古刹香岩寺》[4]53-54都抄录了此碑记,收录了此碑拓片,后者所抄录碑记阙文较少。笔者在已有录文的基础上又对照《宁夏历代碑刻集》所收之拓片,重新抄录如下:

一日千秋嘉庆九年岁次甲子八月恭题香岩寺重修碑记香山环绕六百余里,至此则峰峦耸秀,荟峨崔巍,虽无碧漉宝树而药味椒香馥□□」,时建寺而名曰香岩,此边城之古刹也。自地震庙毁之后,得长老通淳传远空□□」模固已焕然,而堂殿尚未极备。今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六嗣法妙慧空勤力□□□□□」信同心,庋庙宫而高大之,作南北五进,分东西两序,前起层楼,彩塑□□□□□」文昌关圣帝君诸神,中立水陆堂,为每年四月八日,合众拜礼、拈香、供水之嘉□□□□□」诸佛菩萨金像,计工过价万银,乃成胜境,若珠禄然。余瓦砾才也,亦幸而□□□□□」中目,自游于河山千里之外,其堑壑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乎僧往之,而阐法遗□,人奉之而作善贵实,宁仅修造供养之,为念□□□□□」众生渴仰心,了自己心中之佛耳。观释典因果之理,慈善因涋,下无□」善降殃,儒圣贤名临悉矣。读《阴骘文》一篇,帝君大造福于□□□□□□」应验均昭日星。人见圣像而拜谒,尊圣言而行,以副此修造供□□□□□」僧造寺为功德,达摩西来诋之,意谓沙门之旨,必明心见性,了悟□□□□」界,净六根,凡一念一事之微,胥体如来大慈大悲之法也。暨无灭□□□□」真宇也。夫僧以真觉为供养,人以实善为修造,则真实善行之香风□□□」并传于不朽。是为记,以励后之修造供养者。后学弟子□□□」

此碑碑额题为“一日千秋”,碑记首句为“嘉庆九年岁次八月恭题香岩寺重修碑记”,鉴此,当以《香岩寺重修碑记》命名较为合适。此碑记撰于嘉庆九年(1804)八月。

需要关注的是《香岩寺重修碑记》中的“地震庙毁”。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三年(1738),宁夏地区发生两次大的地震。《乾隆中卫县志》载:“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辰时,地大震。初,大声自西北而来,轰轰如雷。官舍、民房、城垣、边墙皆倾覆。河南各堡平地水溢没髁,有鱼游,推出大石有合抱者,井水激射高出数尺,压死男妇二千余口。自是连震五十余日,势虽稍减,然犹日夜十余次,或二三次,人率露栖,过年余始定。”[7]66可见此次地震烈度之强、破坏之重,但香岩寺受损如何,方志未载。乾隆三年(1738)四月所立《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亦未提及地震对香岩寺的破坏。乾隆三年距康熙四十八年不是很久远,只有29年时间,时人应该有所记忆,但《重修香山香岩寺碑记》没有具体说明。与之更近的雍正十二年(1743)《重修香烟寺碑记》只说“地震山崩,壁破垣颓”,也没有写出地震的具体时间,只是泛泛而谈。所以,有著述推测康熙四十八年的地震对香岩寺没有造成较大的损毁,雍正十二年《重修香烟寺碑记》中所载之“地震山崩”可能是嘉靖四十年(1561)六月十四日红寺地震的影响。[17]31笔者以为,康熙四十八年的地震对香烟寺也造成一定的损坏,至于雍正十二年《重修香烟寺碑记》和乾隆三年《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未详述而已。

很不幸,香岩寺重修后,乾隆三年四月立碑纪念,乾隆三年十一月的大地震对香山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香岩寺亦遭损坏。《乾隆中卫县志》载:“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地震。香山尤甚,窑居者多死。”[7]66其后至嘉庆九年间,地方文献亦未载中卫地区发生大的地震。因此,嘉庆九年(1804)的《香岩寺重修碑记》所载的“地震庙毁”应该指的是乾隆三年地震对香岩寺的破坏。此后,香岩寺又经历了通淳、妙慧两次重修。通淳重修香岩寺,已具规模,但堂殿等还未建成。妙慧又对香岩寺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寺院布局呈东西两序、南北五进,并起楼阁,塑成文昌帝君、关公等像,寺院中间建水陆堂,每年四月初八日为香岩寺庙会。

四、《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

当代一些文章或提及《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或引用其中的些许话语,但未见其全文。《千年古刹香岩寺》录有《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全文,说是根据《中卫文史资料》,却又语焉不详,未注明详细出处,笔者亦未翻检出早期出处。现将《千年古刹香岩寺》所录《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抄录如下(标点有所改动):

应理黄河之南,旧有香山寺,登览翠岩,乃中卫第一名胜古迹,越千年矣。开辟初建系唐代尉迟恭,振兴者宋代罗彦威。前明洪武二年,始有洗心和尚继业垂统,督修楼台殿阁,规模全伟。迄清康熙二年,嗣有通众和尚追前代开辟之遥,先师续修之久,但山场阔大,殿宇微小,发心邀请地方文武官暨绅矜士庶募化,前后楼阁殿宇,概为重修,内塑佛道两教尊神,春秋赛社,罔不肃严宏阔,真乃宝山胜境,千古大佛场也。传至寂化禅师,法名觉孝,已经三十六世,历年久远,凡寺中梁木损坏者颇多,砖瓦颓废者不少,觉孝不忍坐废,于前清道光丙申年间,呈请地方官持谍捐修,前后殿宇、上下楼阁及两廊房屋共计一百八十余间,一一重修,较前尤为华丽。

熟意同治二年,逆匪叛乱,香山八十三庄、七十二水庙宇房屋一概烧毁,尽成焦土。至光绪年间,有释子悟真,邀集城乡善士刘福德、王合德、程万仓、苏映东、周永年提倡募化,略为重修。[4]54-55

从其行文语气来看,此募化疏撰于民国时期,虽叙述香岩寺始建、重修历程,但其所述史实有讹误。

《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载,香岩寺“开辟初建系唐代尉迟恭,振兴者宋代罗彦威”,但雍正十二年(1734)的《重修香烟寺碑记》、乾隆三年(1738)的《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和嘉庆九年(1804)的《香岩寺重修碑记》也都未溯及香岩寺和尉迟恭之间的关系。据史料记载,贞观五年至贞观八年间(631—634),尉迟恭任灵州都督[18]330。罗彦威何人?暂时无法考证,但清代白话历史演义小说《飞龙全传》中载有罗彦威,其与赵匡胤等人为结义兄弟。罗彦威与中卫香岩寺之间的关系,是否为民间传说所致?如果香岩寺为唐代尉迟恭所创修、宋代罗彦威振兴,为何《洗心水禅师语录》却载是杨宗道等人“新建香山香岩寺”?为何雍正十二年、嘉庆三年的碑记都未提及尉迟恭、罗彦威?这是为了附会名人而使寺院历史变得久远,还是确有其事?尉迟恭、罗彦威和香岩寺的关系因资料阙如而不能详考。《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是民国时期中卫信众对香岩寺历史的一种追溯和构建,但又影响了今人对香烟寺历史的认识。

“前明洪武二年,始有洗心和尚继业垂统,督修楼台殿宇,规模全伟。”《千年古刹香岩寺》录文作“洪化”,但在概述香岩寺历史时又作“洪武”。前文已揭,洗心和尚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十二月二十五日,康熙三十四年(1695)十月十五日应邀住锡香岩寺,新建香岩寺的倡导者是杨宗道、刘伯玉等人。所以,《香岩寺重修募化疏引》关于明洪武二年洗心和尚督修香岩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是错误的。

《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所说的“清康熙二年,嗣有通众和尚追前代开辟之遥,先师续修之”,也存在时间上的差错。前文已考述,在乾隆三年地震之后,香岩寺僧人通淳重修香岩寺。《香岩寺重修募化疏引》中的“通众”和尚,可能就是《重修香烟寺碑记》中的“长老通淳”。

《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中的“山场廓大,殿宇微小,发心邀请地方文武官暨绅矜士庶募化,前后楼阁殿宇,慨为重修,内塑佛道两脚尊神,春秋赛社,罔不肃严宏阔”,与《香岩寺重修碑记》所载内容相似,“庋庙宫而高大之,作南北五进,分东西两序,前起彩楼……文昌关圣帝君诸神”,应是《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将妙慧的事迹误作通众的事迹。

《重修香岩寺募化疏引》所说香岩寺法脉传至寂化禅师时已经三十六世,是按照临济宗法脉来计算的,而不是按照香岩寺历任住持次序来算的。《香岩寺重修碑记》中说妙慧为临济宗三十六世传人。从嘉庆九年(1804)到道光十六年(1836)相隔三十二年,寂化觉孝禅师应该和妙慧同辈。寂化觉孝禅师在道光十六年时募集资金重修香烟寺。

从募化疏所载来看,同治西北兵燹对香山周围村庄、庙宇破坏极大,香岩寺也受重创。光绪年间(1875—1908),僧人悟真与当地信众刘福德等人募集资金重修。

笔者以为,《重修香烟寺募化疏引》是经历同治西北兵燹、光绪年间重修之后,民国时期中卫香山周围信众为募集资金重修香岩寺而撰写的疏文。撰文者对香岩寺以往碑记有所参考,但更多依靠口碑传说,将香岩寺历史追溯到唐宋时期,且将洗心禅师等人生活时代弄错。今人在叙述香岩寺历史时又多以此为基础进行演绎,造成了许多史实上的失真。

五、结 语

中卫市香山的得名与佛教文化相关,是佛教“香山”信仰传播和影响的结果。明朝万历时期的文献中就以“香山”称之,清代宁夏地方志载之,成为中卫特定区域范围内山脉的总称。香山顶峰的香岩寺在清代有香山寺、香烟寺、香岩寺等不同称呼。香岩寺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虽然近代《重修香烟寺募化疏引》将香岩寺的历史追溯到唐宋,但缺乏史料依据。康熙三十四年(1695)十月十五日洗心禅师受邀住持香岩寺,成为香岩寺开山第一代始祖,洗心禅师圆寂于香岩寺。康熙四十八年(1709),地震对香岩寺有一定的破坏。雍正六年(1728),信众又募集资金重修香岩寺,于雍正十二年(1734)八月竣工。洗心禅师的弟子寒峰和尚继洗心禅师之后住持香岩寺数十年,又重修香岩寺,于乾隆三年(1738)四月竣工。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所发生的地震又损坏了香岩寺。此后,香岩寺在通淳的倡导下重修,具有一定规模,妙慧接续重修,使得香岩寺殿宇具备东西两序、南北五进的规模,并塑造了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等诸神像,于嘉庆九年(1804)完工。道光十六年(1836),香岩寺僧人寂化禅师呈请中卫县地方政府,募集资金重修香岩寺,殿宇房屋达一百八十余间,规模宏大。同治二年(1863),西北兵燹,香岩寺损坏严重。光绪年间(1875—1908)有僧人悟真同善士刘福德、王合德、程万仓、苏映东、周永年等人募集资金重修。民国时期香岩寺又经历一次重修。

(2019 年6 月,笔者曾考察香岩寺,时值存放碑刻的殿宇刷漆维修,未能获得碑刻图片。2020年5月孙学锋先生转来《重修香山香岩禅寺碑记》和《香岩寺重修碑记》早年照片,得以参照,在此表示感谢。因疫情所致,未能再次考察香岩寺,文中所录碑记依然有较多舛误,敬请方家指正。)

注释:

①一说认为今中卫香山为《山海经》所载之“崇吾山”。谭其骧认为《山海经》所载“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当指今甘肃景泰县东,宁夏中宁县以西黄河南岸某山”(见谭其骧:《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9页),故一些学者以此而认为“某山”即指中卫香山。一说认为今中卫香山是魏晋南北朝时所称“牵屯山”的支脉,“牵屯山,今六盘山脉北段及香山之统称”,见鲁人勇等:《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8页。

②“裕亲王世子”是裕亲王福全第三子保泰。《清史稿·表三》:“保泰,福全第三子。康熙四十一年,封世子。四十二年,袭裕亲王。雍正三年,缘事革爵。”见《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5055页。

③《中国古籍总目·子部》:“《香岩洗心水禅师语录》二卷,清释照水说,清释实云、清释海清录。明万历十七年至乾隆间刻。”见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子部》,中华书局,2010年,第3100页。《中国古籍总目》所述有误。洗心禅师生于顺治十一年,《洗心水禅师语录》在洗心禅师在世时就已经编订,并不断增加内容,其中有关洗心和尚在宁夏的语录是后加的。《洗心水禅师语录》中有康熙二十五年王吉相序、康熙二十六年赵运熙序、康熙三十七文止跋。

猜你喜欢
岩寺中卫重修
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十五)
抗战岁月里的华岩寺
在重庆华岩寺
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治理中适生乔木选择初步研究
中卫,一座城和它的美好
“我们发展云计算靠的不是补贴,而是市场机制”
宁夏中卫古生物化石资源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