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今建设成就谈“塞上江南”之宁夏

2020-12-02 11:51郑彦卿
西夏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银川宁夏

□郑彦卿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南有六盘山环抱滋润,北有贺兰山阻风挡沙,中部是海拔在1090—1230 米之间、面积达6 600 平方千米的宁夏平原。黄河从中卫市沙坡头区流入宁夏境,从石嘴市惠农区流出宁夏,纵贯宁夏平原397千米,落差近200 米,可以自流灌溉。宁夏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使宁夏南北地区分别有“高原湿岛”和“塞上江南”之美誉。学界对宁夏与“塞上江南”的关系问题已有关注和研究,如吴忠礼《“宁夏”、“朔方”、“塞上江南”三位一体名称的由来》[1]、王培华《宁夏“塞北江南”之称由来考》[2]等从历史角度作了详细考证和论述。笔者亦从历史角度并结合当代宁夏建设成就方面,再谈一谈宁夏“塞上江南”之美名。

一、古代开发获得“塞上江南”之美誉

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水洞沟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表明距今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原始社会后期又出现“细石器文化”和“菜园文化”等。

《诗经》中提到的“朔方”和“大原”与今宁夏地域有关。公元前324 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取乌氏戎地,“置乌氏县”[3]2883,这是宁夏最早的县级建置。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4]2874。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实之”[3]2886。秦始皇采取“发谪徙戍”和“拜爵”等办法从内地迁来数十万贫民和罪犯,与士卒一同到宁夏等地戍边守防,开垦田地,发展水利,变牧地为耕地,使宁夏平原发展成为富甲一方、可与关中媲美的“新秦中”。

西汉武帝收复一度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于元鼎三年(前114)从北地郡分置“安定郡”[5]1615。西汉在宁夏移民垦殖,农业畜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增长“近10万”[6]35。东汉时期,宁夏地区诞生了中国针灸创始人皇甫谧,史学家班固称颂、作《七序》的梁竦,以及创新“八分书”、为汉字由隶到楷发展作出贡献的书法家梁鹄。

秦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羌、羯、氐等少数民族迁入宁夏。魏晋南北朝时期,宁夏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重要节点,固原博物馆所藏波斯银币、镏金银壶等是丝路文化交流的见证。北周宣政二年(579),北周破陈,迁徙3 万余名被俘将士及江淮居民至宁夏平原屯田,这批人约在隋开皇年间释放为良人,宁夏风俗习惯也受这批江南人影响而开化。《太平御览》引郎茂《隋州图经》:“《图经》曰: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7]800

隋唐时期,宁夏分属安定郡、北地郡、平凉郡(治今固原市)和灵武郡。唐代是须弥山石窟开凿最多的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造技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东突厥和西突厥各部、鲜卑族吐谷浑部、沙陀部、吐蕃,以及居住在今中亚地区的“昭武九姓”粟特人迁居宁夏。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说“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宁夏北部地区呈现出一幅似江南美景之画卷,正是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宁夏“塞北江南”的美名扬之天下。

唐末五代,党项部内迁至宁夏等地,于1038年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其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8]145。党项民族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基础上,吸纳了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出了西夏文字,儒学、佛教、音乐都快速发展。

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改中兴路为宁夏府路[9]309,这是“宁夏”地名使用之始。元代蒙古族长期居住生活在六盘山地区,成为当地居民。

明朝在地方置军政合一的卫、所,并设“九边”重镇,宁夏就有宁夏镇、固原镇。明初,朝廷为防御蒙古部落的侵扰而将宁夏中北部居民迁往关中,一度使宁夏府、灵州和鸣沙州成为空城。洪武九年(1376)“徙五万之人实之”[10]6,“自国初尽徙其民于关中,实以齐、晋、燕、赵、周、楚之民,而吴、越居多”[11]14。明初从江南尤其是吴越地区向宁夏大量移民。庆王朱㮵在《宁夏志·丽景园冬日》中说:“人间世外由来别,塞北江南自昔传。”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王珣在《嘉靖宁夏新志·序》中说:“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胜,鱼盐水利,在在有之。人生其间,豪杰挺出,后先相望者济济。……诚今昔胜概之地,塞北一小江南也。”[10]4宁夏平原地区的民俗受江南风俗影响较深,“彬彬然有江左之风”[11]14。由于宁夏地方官员对儒学的重视,以及戍边人员的往来和流寓人士移居宁夏,宁夏区域内的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升,科举中试者人数增加,诗歌特别是流寓诗流行。明代宁夏方志文化快速发展,保存下来的有《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等。

清代设甘肃省宁夏府、固原州等。清代宁夏地区的人们不断开发建设,在水利、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民族上,宁夏地区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定居民族——满族。曾经在宁夏驻足或生产生活的众多古代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迁徙或融入其他民族,只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东乡族等定居下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丽的家园。民国十八年(1929)宁夏建省,但宁夏省不包括宁夏南部的固原州和隆德县等地。

二、当代建设提升“塞上江南”之内涵

1949年9月宁夏省解放。1954年9月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1958 年10 月25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首府为银川市。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纷纷支援宁夏建设,先后有14 万人来宁夏安家落户。2008 曾进行过统计,1949—2007 年,由全国各地迁入宁夏282.5万人,占到宁夏总人口的2/5。如今宁夏各地、各行各业都有全国各地的人,也形成了银川市、石嘴山市这样的移民城市。

从秦、汉开始,人们就在黄河上直接开口修渠引黄自流灌溉,修建了众多的灌溉渠道,秦渠、汉渠、唐徕渠等至今还在发挥重要的灌溉作用。2017年10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执行大会同意宁夏引黄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历史上的“塞上江南”特指宁夏北部的平原地区,经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辛勤耕耘,已经嬗变为“美丽新宁夏”,其地理范围已经扩大至今整个宁夏行政区划范围内。

历史上由于黄河改道和灌溉排水等因素,宁夏平原湖泊湿地众多,完全是一幅水乡泽国的景致。《甘肃通志稿》载:“唐渠东岸曰解而湖,曰杨家湖,曰陈家湖,曰洛洛湖;汉渠之西岸曰平列湖,曰老鹳湖,曰双塔湖;清渠之东岸曰姚家湖,曰苇子湖,曰张喇湖;汉渠之东岸曰明水湖,曰龙太湖;惠农渠之西岸曰黑渠湖,曰塔桥湖。坎坎相连,名曰‘七十二连湖’。”明清时期“月湖夕照”、“汉渠春涨”、“连湖渔歌”、“南塘雨霁”等湖泊景观成为当时盛景。“银川”一词出现在文献中约在明末清初。当时官吏、文人在咏唱宁夏平原沟渠交织如网、湖泊珠连其间的秀美景色时,用“银川”形容其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风光。“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连山似奔流,黄河一带宽。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惠农渠碑记》所载“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12]759之“银川”,已泛指银川平原引黄灌区了。清乾隆年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宁夏府城创立“银川书院”,又有汪绎辰纂修《银川小志》,“银川”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代称。1944 年,宁夏省城(今银川兴庆区址)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沿用至今。1986 年l2 月,经国务院批准,银川成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宁夏年平均气温为5℃—10℃,全年日照3000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是全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特别适合农作物及瓜果生长,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将宁夏建设成“塞上江南”、“金川银川米粮川”、“鱼米之乡”。宁夏是枸杞之乡和原产地,已有500多年栽培历史;出产的硒砂瓜、葡萄远近闻名;水稻单季亩产量达700公斤,大米具有“粒圆、色洁、油润、味香”的特点。宁夏滩羊以品质优良而闻名。宁夏有水面积近100万亩,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面积达40 万亩,出产草鱼、鲢鱼、鲫鱼、鲤鱼等鱼类,以及河虾、河蟹,已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基地,水产品除满足宁夏市场需求外,还远供兰州、西宁、拉萨市场。在2008 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圈点新天府活动中,宁夏平原位列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到2017年年底,沙化、荒漠化土地连续20 年“双缩减”,森林覆盖率达14%,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近年来随着大量栽树种草,保护湖泊湿地,开挖连接水系,物种增多,生物链加长。贺兰山、六盘山经多年的封山育林、禁牧、禁猎,环境改善,物种增多,贺兰山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岩羊繁育已达2—3 万只。银川市的喜鹊种群平均密度由2006年的每平方千米的4.4只,上升到现在的6.8只,成为闻名遐迩的喜鹊城。

宁夏既有“翠岚千顷接天浮”的山地、“仿佛江南水国乡”的平川、“蒿茅一色连空远”的高原、“黄沙漠漠浩无垠”的沙地,也有“浊流滚滚天际阔”的大河和“波光浩渺水澄清”的湖泊,形成了以“两山一河”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银川宁夏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近60年银川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老银川的样子
宁夏
宁夏
宁夏
共享单车的“银川模式”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