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院制下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0-12-04 23:25朱丽花南京审计大学
教书育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书院导师

朱丽花 (南京审计大学)

2018 年9 月10 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要牢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人才培养上要下足功夫。书院制对传统学院制进行了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探索改革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而导师是书院制的灵魂。导师制通过选聘优秀教师细心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 书院制下导师工作开展情况

(一)书院是导师开展工作的平台

现代书院是在汲取我国古代书院精髓和借鉴国外住宿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依托学生社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拥有自己独立的阅览室、会议室、健身房和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在书院中学习、活动和交流。现代书院配备有齐全的基础设施是导师制实施的硬件保障,它拓宽了学生间交流、师生间互动的物理空间,提供了导师开展工作的各类平台载体。在书院中,称呼上教师变成了书院导师;空间上教师从讲台走到了书院;内容上从单一的“授课”变成了“传道、受业、解惑”;方法上从“灌输”变成了“交流、互动、探讨”,在交流中实现师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被激发,导师在潜移默化中不辞辛苦将自己的学识传递给学生。

(二)导师是书院制发展的灵魂

书院制因学生成长需要而成立,因导师的加入而发展。导师承载着大学书院建设者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书院成千上万莘莘学子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方式,引领他们努力追求“读书、思考、修身、践行”的境界,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以及全人教育的责任。书院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导师的加盟,导师是书院制成功之“魂”。导师在学院、书院的联动的基础上,入书院,进社区,育学生,共成长。导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可以选择导师类型,如通识导师、学业导师、社团导师、就业导师,有些学校还有校友导师。导师以书院为平台开展学业辅导、文化沙龙、读书指导、生涯规划等系列活动。

(三)学生在书院中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主体发生了变化,00 后已经成为主体,他们生活在物质水平优渥、互动网发达的时代,他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一方面,他们个性张扬,学习能力强,希望自由和尊重;另一方面耐挫能力弱,害怕吃苦。书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给学生以“家”的感觉,营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温馨的氛围,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德高望重的通识导师通过零距离的交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渊博学识给学生指点迷津。在各类沙龙、读书会中,大家谈古论今,各抒己见,导师们用他们的工作热情、丰富学识感染、鞭策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导师的细心指点,朋辈间的相互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更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

二 导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实施导师制,通过“双院联动、师生配合、生生互动”的培育模式来培养更多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师职责定位不准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伴随式”的育人模式,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贴心的“个人导师”。2002 年北京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行了导师制,但每个高校对导师的要求和定位不一样,存在差异。国内大部分高校导师分类有班导师、学业导师、社团导师、创业导师、论文导师等,虽然分类多但职责范围不准确、定位不清楚。有些导师名下的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有些学校直接以班导师代替个人导师,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这便导致一些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不重视,落实不到位,导师制往往成了“空架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止于“纸上谈兵”。

(二)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导师积极工作,甘于奉献,一些导师在工作量之外也腾出时间给学生辅导。但是,也有个别导师存在敷衍情况。加之,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导师制,导师主动指导就是“一厢情愿”,师生互动限于空白;许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未出台合理规范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而是将考核和奖励完全放在学院;青年教师有科研压力和家庭压力,分身乏术,无法保障指导学生的时间和质量;导师工作陷于被动。

(三)导师工作内容、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的导师类型基本有学业导师、社团导师、就业导师等。笔者所在南京审计大学将导师分为专业教育导师和通识教育导师。专业教育导师负责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经典阅读、学业咨询、专业实践项目指导等;通识教育导师主要负责各类考试指导、公共基础课学业支持、通识教育经典指导、专业讲座等。在专业导师工作情况抽样调查表中发现,专业导师的指导内容主要学业咨询,指导内容单一。除了单一的“面对面”线下指导外,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好网络媒体,如录制慕课等丰富的指导内容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导师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实行导师制的高校没有制定合理的系统考核与奖励制度,即便有制定考核办法的学校,也比较笼统模糊。考核制度的欠缺,激励机制也是空谈。导师对导师制的长期实施存有质疑,对导师工作更是存在折扣。学校需要不断激励优秀的导师,在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予以倾斜,将二级学院的教学科研考核与书院服务的内容联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书院优秀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不断促进书院人才培养。

三 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导师制宣传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通过网络可快速获得新信息、新知识,“辩论式”的交流在师生中缺乏,更多存在于辩论队竞赛中。而且,部分学生对“导师制”“书院制”的存在无法理解,对导师年终测评也是敷衍了事。因此,加强导师制相关文件精神在导师中宣传力度,加强对优秀导师的官方宣传报道,加强学生对导师认可,同时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此外,书院应继续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向导师虚心求教。

(二)完善导师制运行机制

从导师的遴选开始,学校按照遴选标准结合书院需求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选聘热爱学生工作、专业水平高、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在导师与学生互选基础上,保持平衡合理的师生比例。在导师开展工作中,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线上线下灵活使用,避免工作方式方法的单一性。在导师运行中,导师出国或者外出挂职或者师生性格问题等原因,向书院申请后应及时调换导师。此外,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专业协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最后,对于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学生评价过低和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应退出和淘汰。

(三)健全导师考核与激励制度

由于导师归属于学院,有没有规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导师对导师工作存在困惑。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助于从外而内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一,学校制定统一的指导文件,对于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时有导师工作可以记入评定条件。第二,学院在年底考核导师时参考书院的意见,书院的考核意见占据一定比例。学校更需要激励优秀的导师,在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予以倾斜,将二级学院的教学科研考核与书院服务的内容联合起来,提高书院优秀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书院加强学生合理需求调研

学生和导师是书院的主体,导师工作形式和内容与学生需要间的匹配始终存在变化。书院应每学期对本书院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分别召开师生意见征求会,针对师生对导师工作提出的问题及时梳理改进。如学生需要帮助的重点课程、学生喜欢的指导方式、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就业、生活等需要指导的方面。学生是书院工作的服务对象,只有充分了解对象需要后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因此,书院应该对学生需求不断调研,不断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改革,推动书院制的创新与发展。

书院的导师工作需要书院、学院、导师、学生的群策群力,协同开展。书院模式下不断完善导师工作,导师用饱满的热情投入书院的各项工作中,用心交流,用实际的工作成效让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智慧、有品位、有幸福感的人,为书院制的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导师制书院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