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南林业总场实现“凤凰涅槃”

2020-12-04 12:43
甘肃林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总场天然林林场

在北纬三十五度,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有一个神秘的地方,曾被我国卓越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复杂的宝贝地带”,这里就是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康县坐落着一个面积83万多亩的大型国有林场,被称为“陇上绿色明珠”,那就是陇南市康南林业总场。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康南林业总场实现了“十大转变”,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康南林业总场成立于1964年4月,县级建制,事业单位。经营总面积83.28万亩,林业用地83.05万亩,其中国家林草局区划界定的重点生态公益林82.42万亩。康南林业总场原为木材生产经营性林场,下辖阳坝林场、清河林场、豆坝林场、长坝林场和经销公司、林产品加工厂、汽车队,年消耗蓄积3万多立方米,生产木材1.5万立方米。1998年10月1日,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停止国有天然林采伐,关闭了经销公司、林产品加工厂、汽车队及各林场所属的木材生产、加工、运输企业13个。2001年3月,作为甘肃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

全场及时将工作重心由木材生产转向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由于林场功能定位不明确,单位定性不准确,始终维持着“自收自支”状态,加之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实施方案漏项较多,许多关键项目缺失,未核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全场经费,截至2017年底,全场共拖欠职工工资686万元、应交税金102.6万元、“五险”368万元、抚恤金178.5万元、基建款437.9万元、退休人员工资272万元,其它负债2318万元,累计达4263.01万元。林场不堪重负,职工怨声载道,问题堆积如山,由于没有进人渠道,随着自然减员,人员、编制不断减少,林场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

党的十九大之后,康南林业总场班子调整。新班子把“破难题、打基础、利长远”作为“施政纲领”,表示“新征程当有新作为,一定要把国有林场改革的事办成、办好!”总场负责人与市林业局、市林草局前后两任领导一起,采取一一汇报、各个争取的办法,主动作为,重新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带上国有林场改革方案,首先找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然后一一找人社、编制、财政、社保等部门汇报,探讨解决林场定性、机构编制、人员供给、社会保险等问题的办法,逐一破解制约国有林场改革的难题。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不厌其烦,不畏其难,通过多次汇报争取,加快了国有林场改革进程。

陇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听取汇报后明确表示:国有林场改革就要往好里改,不能往差里改!为陇南国有林场改革定下了总的基调。市政府分管财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对国有林场改革坚定支持,积极开展协调工作,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决策部署。

国有林场改革最大的难点是林场纳入财政预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分管领导不仅通过电话进行协调,还安排市政府办公室主持召开由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康南、岷江两总场参加的协调会,进行专题研究。市财政局领导明确表示:国有林场既然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就必须落实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待遇。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决定国有林场人员及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解决了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问题。

人员问题也是国有林场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康南林业总场自1998年停止天然林采伐以后从未招工招干,人员由333人减少到136人,而且平均年龄超过52岁,面临管理人员短缺、技术人员短缺、管护人员短缺的问题。四个基层林场只有88名职工,人均管护森林面积将近1万亩,远远超过了天保方案核定的管护面积。干部自2006年5月之后从未进行过调整,科级中层干部均在同一岗位工作十多年,一些关键岗位在自然减员后处于真空状态。

2018年5月11日,陇南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到康南林业总场调研,对人才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并出面协调解决总场的人才引进问题。5月16日市人社部门将康南林业总场人才引进列入计划,使原本封闭的康南林业总场打开了进人渠道,一举打破了连续20年没有招工招干的历史。2018年6月和2019年9月,市委组织部按照国有林场改革“三定方案”核定的机构编制,先后两次对全场科级班子进行调整,中层干部按新的岗位设置全部配备到位。2019年11月,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过调研,决定增加康南林业总场人员编制,逐年调整到位。

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康南林业总场实现了“十个明确,十大转变”:

一是明确了林场功能定位,林场职能由“木材生产”转变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监测、培育。康南林业总场虽然从1998年10月1日禁伐起,职能已经发生转变,但对林场功能定位从来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始终停留在木材生产经营上。通过国有林场改革,明确规定:按照《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全省“三屏四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康南林区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长江上游西南高山峡谷山体坡度36度以上地区,属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西南高山峡谷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以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屏障,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康南林业总场的主要功能定位为管理、保护、监测、培育森林资源,建设生态公益林、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和生态产品。

二是明确了国有林场定性,单位性质由“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变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康南林业总场从木材生产时期到天然林保护一、二期工程时期,一直被作为“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管理。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陇南市康南林业总场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通知明确规定“康南林业总场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完成了由“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向“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明确了事业单位分类,单位类别由“自收自支”转变为“按公益一类管理”。在木材生产时期,总场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有木材收入,名副其实;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虽然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却仍然被确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际上有“自支”,无“自收”。通过国有林场改革,2018年12月25日,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康南林业总场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

四是明确了林场供给渠道,职工工资由“统筹统拨”转变为“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期间,康南林业总场职工除800元管护费外,须通过参加项目实施,自挣工资;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行市财政“统筹统拨”,统筹天保资金拨付职工工资。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将国有林场事业编制内人员经费和相关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2019年12月25日,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函通知全场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实行市财政统发。

五是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由“企业社保”转变为“机关事业单位社保”。在进行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时,由于核定的养老金严重不足,在没有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政策规定和先例的情况下,全场整建制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按照企业社保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由于企业基本养老金与事业单位退休费相差三分之一,离休人员和职工意见很大。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9年9月23日批复总场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全部由企业社保转入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实现了“五险一金”全覆盖。2020年4月,全场所有退休人员工资由社保部门按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标准发放。

六是明确了林场法人资格,国有林场由“企业法人”转变为“事业法人”。2018年4月,康南林业总场所辖4个基层林场全部注销了“企业法人”,6月份相继完成了“事业法人”注册登记。

七是明确了政府建设政策,基础设施由自主投资建设转变为政府投资建设。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将国有林场管护站点用房、道路、供电、广播电视、饮水安全、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国有林场公租房建设、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纳入政府总体建设规划。完成公租房建设139套,棚户区(危旧房)改造320套,硬化林区公路57公里,职工住宅全部进城进镇,林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八是明确了林场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由生产经营取向转变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取向。康南林业总场从建场起就是县级建制,但50多年来,正职一直按副县级配置。在国有林场改革中,市委落实了场长、书记的正县级配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综合考虑功能区位、经营规模、森林面积和生态建设需要等因素,重新核定了总场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撤销了与木材生产经营相关的机构,增加了与森林资源保护培育相关的机构,直属机构设立林业勘查设计队、森林病虫害与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林木种苗管理站,实行场长负责制,建立了与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九是明确了财政支持政策,相关债务由“自主清偿”转变为“政府清偿”。在国有林场改革中,市财政解决了总场拖欠的“五险”680多万元、抚恤金350万元、其它债务1500万元,消除了国有林场的债务负担,确保国有林场在林业高质量发展中轻装上阵。

十是明确了干部人才政策,人员流动由“只出不进”转变为“公开招聘”双向流动。停止天然林采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总场始终没有正常的进人渠道,人员“只出不进”,编制“只减不增”,干部人才极度短缺,甚至中层干部都无人可配,只能从工人中自行聘用。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市人社部门将国有林场纳入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和干部招聘计划。通过统一招考,2018年引进人才8名,2019年招聘干部6名,初步解决了国有林场管理人员短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通过国有林场改革,曾经死气沉沉、死水一潭的康南林业总场重新焕发了生机,总场在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同时,全面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集中印发了党建规章制度10项、行政管理制度18项,各基层林场制订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管理制度20多项,积极推进林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林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纪律保证、作风保证。林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场容场貌焕然一新,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根本改善,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2018年到2020年,全场实现了“四个历史性突破”:森林抚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共完成19万亩,年任务量为历年最大;各种造林取得历史性突破,共完成1.21万亩,年造林面积为历年最大;林区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硬化林区公路57公里,属历史首次;科技推广取得历史性突破,承担了《迭部林区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技术成果推广示范项目,属建场以来首次承担大型科研项目。

康南林业总场从木材生产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再到国有林场改革,走过了一条U字型发展道路,林地面积由1998年的74.2万亩增加到83.28万亩,森林蓄积由1998年的381万立方米增加到5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68.18%增加到97.77%。目前,全场正以昂扬的姿态奋进新时代,开创林业建设新局面。

猜你喜欢
总场天然林林场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综合施策打好棉花田管“组合拳”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石总场职工土地确权忙施肥
林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