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演式朗诵中多重元素的平衡表达

2020-12-07 02:27段青学四川省灵志艺术人才教育研究院
艺术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朗诵者欣赏者文学作品

□段青学 四川省灵志艺术人才教育研究院

朗诵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是口语交际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要求朗诵者语音清晰、声音明亮、言真意切、声情并茂。表演式朗诵是指以乐曲演奏、情景视频和实景道具为背景,进行诗文朗诵或剧本上演,也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用声音、表情、光影等来演绎作品。在新媒体时代,表演式朗诵颇受青睐,大量的朗诵活动以这种形式呈现,其有利于提高朗诵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力和艺术鉴赏力。

一、朗诵的特点

(一)语言表达形式的创造性

朗诵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表达形式,极具创造性,其最终呈现的效果取决于朗诵者的全方位表现,不同的朗诵者所展现的内容和效果有所不同。朗诵主要是通过声音向欣赏者传送诗文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蕴,对声音的依赖度极高。作为朗诵者,朗诵者必须开展高效的声音训练,根据自身条件制定适宜的声音训练计划,使之掌握有效的语音表达技巧,有效控制自己的音量和音色变化。朗诵者还可在表演过程中借助肢体动作来传递相应的情感[1]。作为一名优秀的表演式朗诵者,其在声音上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根据朗诵内容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音色和语速,变换语言节奏,从而呈现最佳的朗诵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朗诵节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朗诵节目的内容有一定的规范性,所选择的朗诵作品多是一些文学类作品,要符合相应条件;另一方面,对朗诵者也有规范性要求,其必须在综合形象和普通话上达到较高标准,能够清晰地将文字用声音语言表达出来。

(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朗诵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非常强。通常来说,朗诵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有着相对固定的主题,这就要求朗诵者熟悉和深刻认知朗诵的内容,将自身的情绪全部调动起来,根据朗诵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将其中的思想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传播出来。朗诵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表演式朗诵中,通过多重元素的融合,展现出了富有艺术美感的舞台朗诵。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朗诵者要保持良好的状态,控制好语言节奏,善用肢体动作、表情来增强情感体验,用舞台灯光、屏幕背景和音乐伴奏等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传达朗诵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2]。

二、表演式朗诵中多重元素的平衡表达

(一)传情达意——表演式朗诵的情感表达

朗诵是将书面文字用声音演绎的方式进行传达,有着视觉和听觉上的差异性,是一种再创作,其依据是文学作品。朗诵通过语声的变化,传达文学作品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内容和情感,声情并茂,属于有声语言艺术。其依赖朗诵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深刻认知以及朗诵过程中的外部表现,这些直接影响朗诵效果,考验朗诵者的感染力和表演张力。从传播意义来看,播音式朗诵是朗诵者根据不同环境不同题材用播音的方式进行朗诵的一种多元化表达方式;表演式朗诵风格则是一种视觉文化传播,是新时代下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朗诵者要对朗诵内容有一定的认知,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清晰明朗的吐字、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作品中所展现的形象和情感,在视觉基础上增添强烈的听感,刺激欣赏者的感官,使之享受艺术的魅力,让表演式朗诵成为传情达意的有效方式。

(二)画意诗情——表演式朗诵的美感表达

新媒体时代,大众改变了单一的审美观,这给表演式朗诵提供了发展机遇,让其得以展现有声语言的诸多美感。表演式朗诵的效果与多种要素相关,其对舞台舞美、背景音乐的要求较高,而且需要灯光道具的配合,要根据表演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宜的拍摄方式,如此才能呈现出视觉上的美感,融合朗诵者优美的声音、表情和动作,甚至演唱,给予欣赏者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刺激,使之充分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在一些沉浸式数字剧场,欣赏者置身于整个场景之中,与表演式朗诵者融为一体。在开场之后,欣赏者可以跟随光影闪现的诗词,一同沉浸于氛围中,由朗诵者扮演的诗词作者苏轼、李白等仿佛穿越时空,来到观众的身边,完美呈现了诗词中的美感,这也是表演式朗诵的艺术体现。这种沉浸式表现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朗诵模式,还给欣赏者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充分展现了朗诵艺术动人心魄的美感。

(三)心首合一——表演式朗诵的态势语表达

相较于传统的朗诵形式,表演式朗诵对诵读者和相关技术和场景的要求更高。一是朗诵者要对演绎的文学作品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进行完整诠释,使文字有所升华。朗诵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掌握高水平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传达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意;二是要借助化妆技术、适宜的音乐背景以及合理的灯光布置,帮助朗诵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表演式朗诵强调创作中的生命性,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其感受到作品传达的情感和灵魂。

(四)身临其境——表演式朗诵的舞美表达

在表演式朗诵中,除朗诵者的诵读水平之外,舞台灯光、化妆等元素,也是营造良好朗诵氛围的关键内容之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例如,朗诵古诗词时,我们可以搭建一个静谧的舞台,使之富有年代感,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还可以根据作品内容的气氛来搭建舞台,将文字中的场景还原到舞台上。总的来说,我们应将多重元素进行融合,实现平衡表达,让朗诵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以笔者获得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 年万人诵中秋省级展演一等奖作品《成都赋》为例,为了达到预期的舞美效果,该作品的舞美由创作者伍越和朗诵者段青学共同设计和搭建。相对于传统的舞台灯光,该作品的舞台不仅以灯光围住,用强弱展现位置的变化,还用了颜色和追光混合后的光效烘托气氛,同时使用大量干冰和泡泡的混合烟雾来还原天气混沌期间的历史感,根据每段文字进行了背景音效的组合,搭建了“上古-唐宋元明-当代”三个时期的不同场景,并首次使用电机挂暗线的形式更改场景,使观众感觉像在看电影实现场景的转换,获得了表演届专家和现场观众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三、表演式朗诵实现多重元素平衡表达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朗诵呈现但不忽视朗读根底

无论表演式朗诵还是播音式朗诵,朗诵者都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因此,为了完美呈现出表演式朗诵效果,朗诵者应加强朗读训练,针对薄弱之处实施强化练习,以便于通过语言传递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有声语言表现能力。

(二)重视技巧运用但不忽视情意感受

表演式朗诵虽然对诸多因素都有更高要求,也强调一定的技术性,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表演式朗诵中最重要的部分,比之更重要的是朗诵者内心的感受。朗诵内容一般是古诗词,或是一些极具文学性的作品,这些内容在被拿来进行表演式朗诵时,其所饱含的情感才是需要传达的重点,另外,技巧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积累,天赋需要技巧的支撑才能全面展示,朗诵者应加强语音、发声、肢体动作等方面的练习,学习分析文学作品,学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把握语言节奏。

(三)重视基础文字但不忽视语声再造

在表演式朗诵过程中,按照语音标准进行文字诵读是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朗诵形式缺乏一定的艺术感,也不符合表演式朗读的要求。因此,朗诵者应在此基础上,将文字作品转化为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含义,有代入感地加强语言表达技巧训练。朗诵者如果过度重视文字,就会朝着播音式朗诵发展,在腔调上形成固定性和单一性,只会简单地将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朗读出来,更倾向于背诵,难以传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其所要表达的意义。

(四)重视有声语言但不忽视综合诠释

表演式朗诵强调表演的整体效果,需要朗诵者呈现出放松的状态,而不是在表演中因为过于讲究而不够自如。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朗诵者不可只关注有声语言,而忽视自身的行为和状态。再创作强调的不仅是有声语言的技巧性表达,更加重视朗诵者自身的人格魅力,表演式朗诵中应呈现表演者自身特色,以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并将其传递给欣赏者,引发欣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结语

总而言之,表演式朗诵是新媒体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因而广受青睐,被大力推广。影响表演式朗诵效果的因素比较多,为了提高表演式朗诵水平,朗诵者应从多方面着手,把控好多重元素,并使之表达得更加均衡,同时加强对表演式朗诵的研究,有效应用各项元素,从而呈现出更趋完美的表演式朗诵舞台效果。

猜你喜欢
朗诵者欣赏者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留出想象的空白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文学作品与数学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