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2020-12-07 10:52王盼盼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阅读小学班主任

王盼盼

【摘 要】如果班主任不尝试与学生一同为将来的时光涂抹一些斑斓的色彩,如果不用内心爱的力量去和这些灵性之子联结,就无法感受到生命本该迸发出来的蓬勃力量和澎湃的气息。基于此,笔者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着重进行了两项尝试:让孩子喜欢阅读和开办家长课堂,尝试利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守候亮色氤氲开来,酿成生命的底色。

【关键词】班主任;阅读;家长课堂;小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棵树木在幼小的时候,它的枝柯向四面八方伸展,它们保持这种位置几百年不变直到死去为止,所以最谨慎的办法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合乎智慧的标准。”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奠基”,是习惯、兴趣、爱好的培养。身为一位小学班主任,笔者深感责任之重大。在平凡而繁琐的班级管理中,笔者努力尝试通过“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即“让孩子喜欢阅读”和“开办家长课堂”双管齐下。

一、让孩子喜欢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强调热爱阅读在儿童心灵发展过程中巨大的功能。他说,一个学校可以没有教室,但有了书籍,就有了一切。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曾这样写到:“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新教育”的创始人朱永新老师也曾经说:改变,从阅读开始。北京第十一中学的校长李希贵老师也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大师们的高屋建瓴使笔者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努力引领学生走近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习惯,并最终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成长,从而爱上阅读。

(一)百科全书式阅读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同的书籍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不论哪类书籍都会成为人们以后思维、智慧的一部分。总体来说,笔者帮学生选取或推荐的书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文类,一是科普类。人文类的,如名人列传、名著连环画、历史和成语故事、古典诗词等;科普类的,如科幻、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等。

(二)开展多种阅读活动

晨读:古典诗词意境深远,朗朗上口。在每天晨读时,教师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引领学生诵读一首古诗词,不逐句解析,而是在引入古诗的过渡语句以及白板背景中供以理解诗词意境的线索,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着音乐诵读、吟咏,体会作者传递的情感、思想。低年级诗词的选取、推介可先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导。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常常会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故事周:教师可以视篇幅布置学生在一周或几周内读完指定的成语或历史故事书籍,在接下来的每周设置故事课堂,让每个学生登台讲故事,也可以几个学生“演”故事,还可以“画”故事,在教室内墙壁和外走廊上开辟专栏,展出每一个学生的作品。每逢传统节假日,可以利用“读”“讲”“演”“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科普月:科普类书籍揭示了事物的原理、规律,能启迪心智、锻烁思维、提高能力。因此,要争取提升学生阅读科学类书籍的积极性。在“科普月”内,学生可出墙报、手抄报,围绕几方面介绍某一类动植物、某一建筑、军事知识、自然现象等。

在以上活动中,晨读是固定的,故事周、科普月交替进行。如遇到传统节假日、纪念日,晨读诗词的选取,故事与科普的主题撷取,要契合节日气氛。笔者相信,植根于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寻到民族的根,而有根、有归属感的学生,情感是稳固的、深沉的。

二、开办家长课堂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家长的苦心和愿望是好的,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结果适得其反,可能亲手掐灭了孩子乐学、探究的热情。家长的角色是被先天赋予的,但未必先天就能成为称职的父母。叶圣陶先生在《做了父亲》一文中说到:“一为父母就得兼充专家也是事实。”笔者由此想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微信、家校联系又怎该是只一个作业内容了得,能不能成为家长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探讨、交流、学习的平台?有许多家长就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有心人,何不把他们拉进(班级管理)来,使其智慧得以共享进而启发别人?

推行微信、QQ群课堂,坚持博览群书、阅读经典以保持思想源头的活水,最重要的是来自家长们的热情参与,使得微课堂里异彩纷呈。静下来回溯浏览,每每让笔者会心一笑。微课堂的“教学内容”自由开放,不拘一格。概括起来,包含新书推荐、书摘发布、美文转发、网址链接。笔者择取家长最首肯的“教学内容”,晒单如下。

(一)新书推介

笔者曾在班级群里推荐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接下来,有家长推荐尹老师的另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台湾李维榕的《中毒的父母》……各种育儿、亲子关系的书籍源源不断地被推荐开来。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惯于把自己的愿望、未竟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给孩子提出超过他们年龄、能力的要求,而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要求。实际上,不拘教育书籍,还是报刊杂志,只要父母一卷在手,良好家庭学习氛围已悄然建立,同时父母愈来愈科学理性的家教历程就此开启。

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树立新的观念,逐步去学习采用正确的、科学的育儿理念: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了解学生的思想,赏识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传播教育理念

有位身为教师的家长向我们分享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文章《怎样做父母》[1]:“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视了,太把这桩事情看得容易了。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陈先生的这一番话会激起每一个父母对自身的反思:做父母是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得学着为人父、为人母。

还有家长分享:“做‘60分的父母”。

文章强调,父母应从全方面的、无所不在的“爱”中抽身,不越俎代庖,包办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要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权与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意识。父母“不为”方能成就孩子的“有为”。做父母的要放下期待,做好自己。

(三)关于“定格孩子成长的瞬间”

2013年春晚,一位父亲用相机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感人故事连同那首《时间都去哪了》传遍了大江南北。家长们在群里就保存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展开了热议。一位教师家长推荐大家看作家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从1996年开始,周先生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与爱女妞妞共同生活的、短暂的日日夜夜,并由此得出他对人生的感悟。

还有陈鹤琴先生,对儿子陈一鸣进行了长达15年的追踪记录,为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真实的资料。

家长们有的晒出了宝宝照,有的晒出了成长日记。对正在做着(记录)的家长,此次热议会使家长有了坚持的动力;对没有做的家长,会是一种启发。当家长热衷于营造记忆,并“处心积虑”地保存记忆,亲子之间沟通的渠道就能保持通畅、润滑。

笔者感觉到,在微课堂中“浸泡”得越久,家长变得越审慎、理性;笔者也能感觉到,班里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文雅、大气。

仍记得初为人师时,曾听一位老教师的忠告:你希望将来你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进入什么样的班级,你就应该做那样的老师、打造那样的班级。当时的笔者懵懂不解。而今几年过去,笔者觉得自己正行走在路上,自己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息。

参考文献:

[1][美]雷夫·艾斯奎斯.朱衣,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2]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3]蔡艳.浅谈让家长走进课堂和阅读经典对班主任工作的影响[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3).

猜你喜欢
阅读小学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