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引领大学生艺术创作路径研究

2020-12-08 07:35肖衡娟
时代人物 2020年28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肖衡娟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艺界出现一种浮躁现象,人们急功近利的追逐经济利益,艺术作品多而不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有高原缺高峰”,从近几年的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毕业作品来看亦存在这样的现象。鉴于此种现象,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生处对我校大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够了解,但也认同艺术创作应该以人民为导向,主旋律作品有助于中华民族复兴。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文艺工作者,这一群体对艺术创作的整体态度,决定了我国文艺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笔者根据调查结果,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切入,谈谈如何正确引领大学生艺术创作。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内涵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文试图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最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果来分析其思想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从《讲话》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创作与人民的关系,首先,艺术创作表现的主体是人民,艺术作品要反映人民,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其次,艺术作品要服务人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艺术创作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要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最后,艺术作品由人民评判,人民才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作品的表现对象,不仅是文艺作品服务的对象,而且也是文艺价值的评判主体。

反映时代精神。艺术创作要反映时代精神。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这一关于文艺与时代的论断明确指出了文艺的重要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创作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质上指出了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文艺活动之中,发挥文艺对于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的回答了“为什么要创作?”“为谁而创作?”以及“如何进行创作?”对艺术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创作目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创作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求艺术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其次,艺术家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最后,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作服务对象”——人民。以人民为创作导向具体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就要求艺术家首先在表现题材上要以人民为表现对象。其次,要深入生活,了解人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活水源,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有深入到人民生活中,感受人民的所思所想才能创作出反映人民的艺术作品。最后,将自我感受与不同阶层人民情感进行融合才能创作出既反映人民又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服务于人民。

“创作方法”——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反映人民、反映时代。艺术创作要反映人民,反映时代。首先,艺术家要了解时代,关心国家大事,避免闭门造车。其次,艺术创作要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艺术创作离开了群众,离开了社会生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最后,要求艺术家能把握时代主旋律,信息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要有甄别各种信息的能力,把握时代脉搏。

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引领大学生艺术创作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讲话》明确了艺术创作的目的及该如何创作,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具有引领作用。那么,具体到学校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己任,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艺术作品。

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具有担当的文艺工作接班人。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了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明确了教学目的,我们要培养的人是以人民为中心,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具有担当的未来文艺工作者,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爱国主义情怀、服务人民的时代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教学。培养具有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的未来文艺工作者,打造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接班人,一方面,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习,提高大学生们的政治思想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的学习。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的。当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

加强实践课教学,与时俱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创作出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艺术作品,就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积累素材,关在象牙塔里是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落实到学校教育,一方面,加强实践课教学,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去体悟生活,了解人民,感受时代精神,才能创作出反映人民,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加强互联网教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观看视频、阅读新闻与教师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世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可能更深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使人民成为艺术作品的评判者,推进教学评价机制创新。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转变从前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评价机制为教师、学生、社会多样教学评价机制,正真做到使人民成为艺术作品的评判者。教师评价从技法,创作理念等专业领域来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从同龄人角度理解与评判艺术作品,为弥补教师与学生评价的不足与片面,可举办艺术作品展,让更多的社会人员参与教学评价,让人民成为艺术作品的评判者。

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有担当的文艺接班人,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才能使艺术创作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