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速度测量在老年人衰弱不良事件中的应用进展

2020-12-08 20:10张莲莲
现代临床护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步态步行受试者

张莲莲

(上海市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1112)

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模式的进程明显加快,到203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次大关,25%的国内人口是老年人[1-2]。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面临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衰弱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非健康状态。衰弱引起老年人机体脆弱和易患病,同时导致跌倒、失能或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3]。老年人衰弱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衰弱表型及诊断标准是体重下降、疲惫感、步行速度缓慢、手握力下降、体能下降,符合以上5条中的3条及以上即可诊断为衰弱综合征[5]。研究指出[6],老年人衰弱与跌倒、行动不便等负面结局有着密切的联系。步行速度(gait speed)是指自然状态行走时单位时间内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步行速度是临床上衡量老年人躯体功能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步行速度也会逐渐降低[7]。步态分析指在受试对象行走时对行走者的肢体及关节活动进行运动学分析[8],通过对老年人的步态分析,检测老年人步态的灵活程度可以预测老年人衰弱相关的不良事件,是一种非常简易的评估方法。PAMOUKDJIAN 等[9]研究指出,对步行速度进行测量是一种简单、可靠,可重复且成本低廉的工具,可用于预测诸如跌倒和日常生活活动障碍与老年人衰弱相关的并发症。步行速度减慢是老年人衰弱相关的不良事件的有力标志[10]。本文从步行速度测量在老年人衰弱不良事件中的应用及预测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 步行速度测量工具及其在老年人衰弱研究中的应用

1.1 步行速度测量工具

步行速度测量通常选用卷尺和秒表等工具,如陈庆等[11]对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的10m最大步行速度评估:从起点开始,用彩色胶布分别标注起点、3m、13m、16m的位置,让受试者从起点出发,记录其从3m位置处运动到13m位置处所用的步数及时间,计算其步行速度,反复测量3次,取最大值作为10m最大步行速度。临床实践中也有采用步态分析仪器或者步态分析仪来测量步行速度,刘金玉等[12]采用日本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让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自然状态下步行10s,医师通过步态分析系统来测量患者的步行速度。黄萍等[13]采用英国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膝关节炎双膝关节置换后患者12例和12名相匹配志愿者进行步态测试,首先对标定测试系统并对受试者进行反光点标记,随后让自然地在三维测力台上行走,辅以Polygon软件分析受试者的运动学特征,测量其步行速度。王雪森等[14]使用有肢体三维加速度传感器的步态分析系统,让16例痉挛型脑瘫儿童与16例健康儿童独立、自由地行走,分析行走比较稳定的10个步态周期,测量痉挛型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的步行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测量方法、工具来测量步行速度,都必须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王莉等[15]指出,去除受试者行走过程的加速和减速阶段,取行走比较平稳的中间过程的步态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减小测量误差。张琥等[16]指出,测量前应叮嘱受试者先进行适应性行走来保证测量时受试者以自然步态行走,保证获取有效数据。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应对每个受试者均重复测量数次,去掉不合理的数据后获取多组有效数据,通过求取平均值的方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1.2 步行速度在老年人衰弱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步行速度在老年人衰弱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ABELLAN 等[17]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根据4个预先选定的标准,最终纳入27篇文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步态速度是一种简单、安全且成本低廉的评估工具,可以预测居住在社区中的老年人衰弱过程的不良后果。步态速度可以识别具有不良后果风险的社区老年人,并可用作单项评估工具。通常以4m/s以上的速度进行评估是文献中最常用的方法,代表了一种快速、安全、廉价且高度可靠的评估方式。KIM 等[18]对337例居住在日本茨城县和福岛市的老年女性 (平均年龄74.6岁)进行移动能力测试后指出,步行速度测试是临床上筛选高度衰弱风险老年人的有效措施,其中快速步态测试在识别老年人衰弱风险方面具有最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AUC=0.85,95%CI 0.80~0.89)。

2 步行速度在老年人衰弱不良事件中的预测

2.1 步行速度作为肌肉减少症的标志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类似于骨质疏松慢性老年综合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自身肌肉的质量与力量都随之损失,成年人到了30岁以后每年的肌肉质量都会降低1%~2%[19]。研究表明[20],个体肌肉力量和质量的减弱与步行速度变缓有着显著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的质量减少,肌肉的力量衰退,老年人的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而运动能力降低又会导致老年人无法开展应有的体育锻炼,这无疑会进一步降低老年人肌肉的质量与力度,肌肉力量及质量的损失与运动能力降低会形成恶性循环[21]。肌肉减少症会导致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减少,进而出现步行速度变缓的状况。

2.2 步行速度作为死亡率的预测因子

STUDENSKI 等[22]通过对34 485例老年人6~21年随访,对其个人资料和步态速度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步态速度范围内,老年人步行速度每增加0.1m/s,存活率就有显著增加,老年人步行速度与存活率呈正相关(P<0.001)。COOPER 等[23]研究指出,步行速度可以作为老年居住人群死亡率的预测因子,能识别死亡风险较高的老年人,这与PAMOUKDJIAN 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TOOTS 等[24]对772例平均年龄为89.6岁的老年人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8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步态速度是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2.3 步行速度作为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预测指标

WENNIE HUANG 等[25]对110名平均年龄在(80.3±7.0)岁的老年人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步行速度可以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预测指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非残疾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风险,并可能有助于发现老年人早期功能衰退。STENHOLM 等[26]对891名在3年随访期间均无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老年人进行研究,检测其行走速度,结果表明评估步行速度可以有效预测老年人随后6年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风险。VERMEULEN 等[10]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发现,步行速度缓慢是预测老年人发生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最有力预测指标。

2.4 步行速度作为跌倒的预测指标

SHIMADA 等[27]对455例验证研究参与者进行为期1年的回顾性分析后指出,步行速度低于0.7m/s与跌倒显著相关。VERGHESE 等[28]通过对597例老年人步态评估发现,较慢的步态速度与较高的跌倒风险相关,步态速度每下降0.1m/s,跌倒风险就增加7%,步态速度慢的受访者(≤0.7m/s)的跌倒风险比步态速度正常的受访者高出1.5倍。在2011年发表的横断面研究中,SHIMADA 等[29]对213例年龄在65岁及以上(平均年龄80.0±7.1岁)的老年人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步态和跌倒之间的关系,以预测老年人群跌倒的风险,结果表明,老年人步态功能低下与跌倒有相关的关系。

2.5 步行速度作为入院/住院治疗的预测指标

MONTERO-ODASSO 等[30]对102名年龄7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队列研究,让受试者前进10米的距离,测量其在运动中间阶段8米的步行速度,按步行速度快慢分为低速组(步速低于0.7m/s)、中速组(步速在0.7~1.0 m/s之间)和快速组(步速大于1.1m/s),对这3组受访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低速组老年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步态速度低是住院的预测因子(RR=5.9,95%CI:1.9~8.5)。CHANDOO 等[31]对357例年龄在65岁及以上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表明,步态速度缓慢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患者术后再入院的独立预测指标。PAMOUKDJIAN 等[9]通过研究也指出,步态速度可用于预测老年癌症患者的入院/住院治疗情况。

3 老年人衰弱的干预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生理储备量减退,机体内环境紊乱,机体各个器官发生不可避免的退行性改变,身体系统逐渐衰退。研究显示[32],肌肉是人体最先开始衰老的器官,人体肌肉功能在25~30岁时达到最高峰值,从40岁左右开始逐渐消退,到80岁时只存在55%~65%的肌肉功能。老年人易出现肌肉减少,肌肉骨骼系统老化,骨骼肌逐步丧失,骨骼肌肉力量减弱,上下肢肌肉力量下降的状况,导致其移动能力衰退、躯体活动量低等临床表现[33]。老年人年龄增加其步行速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对此老年人及其家属要保持足够的预见性,通过早期发现其步行速度变化,警惕老年人衰弱可能出现的不良健康事件。目前,亚洲多个国家都将步速下降定义为小于1m/s[34],当老年人步行速度出现明显的改变时,需及时就医判断是否罹患老年人衰弱综合征,如果诊断患有老年人衰弱,需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规律的干预。老年人衰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在衰弱早期或衰弱前期及时识别并给予积极治疗,可有效将衰弱进程速度减缓[35]。

目前,主要有运动锻炼、营养支持、维生素D的摄入和多因素干预4种干预手段来改善衰弱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运动有益于衰弱老年人维持肌肉力量,提高其躯体运动功能,改善衰弱症状[36]。研究指出[37],合适的运动干预方案(包括灵活性训练、平衡训练、抗阻力和耐力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衰弱状况。其运动的频次和时间推荐为每周3次,每次45~60min[38]。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升高,老年人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需要在老年人运动过程中做好保护工作。充足的营养可以改善老年人衰弱状况,老年人每天应至少摄入25kCal/kg的能量及1.0~1.2g/kg的蛋白质以满足代谢需求[39]。孙凯旋等[40]研究指出,补充维生素D制剂有着良好的预防老年人衰弱效果。侯苹等[39]研究也指出,维生素D和老年人衰弱有着明确的相关关系,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老年人衰弱的风险。另外,通过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心理支持等干预也可以有效改善衰弱患者状况[37]。SERRA-PRAT 等[41]对172例平均年龄为78.3岁的参与者进行干预,结果表明,运动锻炼和营养支持的混合干预策略对治疗老年人衰弱是有效的。CHAN 等[42]综合运动疗法、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对289例年龄在65~79岁、衰弱老年人进行干预后发现,其有效改善衰弱老年人的肌肉减少症状和衰弱状态。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测量步行速度作为一项简单可靠、简便易行的评估工具,可以预测老年人衰弱相关的不良事件,但是在对受试者进行步行速度测量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受试者进行步态评估的过程中虽然要求受试者以自然状态行走,但受试者在行走过程中主观希望得到满意的测量结果,或由于紧张、过于兴奋等反应,会以较自由行走更快的速度完成测试,这会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影响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衰弱判断的准确性,同时也会影响该评估工具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设计大样本、多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确定不同类别人群对于老年人衰弱不良事件的风险临界值,进而提高步行速度作为早期预测老年人衰弱相关不良事件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

5 小结

近些年来,随着老年人衰弱发生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衰弱评估工具运用到老年人护理工作中。步行速度是作为评估老年人衰弱的重要指标,通过测量老年人步行速度来预测诸如早期死亡、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跌倒、住院治疗等老年人衰弱相关的医学并发症。测量步行速度是一种简单、可靠且评估费用低的评估工具,通过对老年人的步态分析,可以预测老年人衰弱相关的不良事件,可作为临床一种评估方法。

猜你喜欢
步态步行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从步行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