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020-12-09 20:44刘丽芳
人才资源开发 2020年13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高职生就业指导

□刘丽芳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主要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本文分别从高职学生、高职院校、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对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职业规划能力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职业规划能力开展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观点。学者袭开国、顾雪英根据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结构的研究,提炼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结构由5 个因子构成,分别为: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确定目标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反馈修正的能力。学者王华、缴润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只是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由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生涯人际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关注发展能力、职业探索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8 个因子构成。学者李婷婷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职业规划能力现状,通过SPSS18.0 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下:一是男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优于女大学生;二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存在生源地域差异;三是成绩越优异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越强;四是求知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和适应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密切相关。

《辞海》中对能力的解释为:能力指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黄希庭在《心理学导论》中认为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结构,综合能力的含义,我们把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界定为:高职大学生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学习、工作等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的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现状

1.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掌握职业规划基本知识和技能。2007 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 号),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来自于学工人员(包括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两课教师等,经过各级各类培训指导后从事职业规划教学,熟悉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利用测评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但要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深层次职业探索就会遇到瓶颈,只能泛泛涉及职业探索的基本点。

2.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平台,促进高职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和工作世界,进一步明晰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以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例,大赛始于2006 年,迄今已举办14 届,职业规划大赛的形式和内容也逐年发生改变。从最初的个别学生参赛到如今的全员参与,从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PPT陈述,到增加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职业体验典型一日报告等。从侧重于自我探索向侧重于职业探索转换,促使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世界密切相关,增加职业目标接地气的可行性。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增加高职学生职业体验深度,进一步确定职业发展路径。高职生主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对工作世界的认知,了解社会各行业需求人才的类型和职责要求等。部分高职院校根据专业不同组织大一新生参观校企合作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认知,使他们初步认识职业环境等。在实施生涯人物访谈实践性环节中,要求高职生按对象不同、侧重不同、问题不同的原则,从“入、做、得、拓、经”五方面完善生涯人物访谈问题设计,尽量选择工作3年-5年的工作者进行访谈,使他们初步具备实施访谈和访谈信息分析能力,对工作世界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明晰需要具有的职业技能。此外,高职院校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安排了社会调研、参观企业、企业见习等内容,进一步增加了高职学生职业体验深度。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影响因素

1.高职学生个体因素,主动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的深度不够。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都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大部分学生还是新生心态,总觉得工作世界距离自己比较远,主观意识上不重视职业规划。自我探索中基本完成职业兴趣、性格(MBTI)、职业价值观的测评,但结合自身成长实际的分析比较少。对于职业探索,也是简单地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大多是泛泛地停留在表面进行分析,结合个体实际的深度职业分析较少,没有凸显个体特质差异。这种主动职业规划意识的淡薄,导致部分高职生在完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有限,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求知和规划欲望,没有真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实践的态度。

2.高职院校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度不够,职业规划咨询机制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在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梯队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性教学、职业规划咨询机制建设方面还缺乏重视。大多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的主力军都是由学工人员与辅导员组成,师资良莠不齐。他们日常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心理辅导、学生事务性工作等,工作繁琐而忙碌,对某个专业乃至整个行业职业发展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教学中多采用以纯理论性知识的讲授为主,职业体验式实践性教学内容很少,在满足个人职业兴趣的基础上最大化剖析所学专业的指导针对性不强,对解决高职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作用不大,难以调动高职生主动进行职业规划的积极性。

3.社会环境因素,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匮乏。社会环境因素指除了学生个体、学校等之外的一切因素。时代环境、行业环境、家庭环境等都会影响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面,国内比较著名的一些社会培训机构诸如北森、新精英等,他们开发了职业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依托测评工具,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生自我认知(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等的测评与分析)的范畴,但网络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无法根据高职生个性特征的动态变化给予专业指导,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更是稀缺,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普遍缺乏。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高职生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职教强国背景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