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20-12-10 04:08主持人吕红娟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物资救援应急

主持人:吕红娟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要的工作,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要而紧迫。为此,我们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第6期厅局级干部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处置专题培训班6位学员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交流。

嘉 宾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

杨爱东

四川省巴中市副市长

岳 剑

海南省海口市副市长

龙卫东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肇晟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秘书长

王海静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张卫国

加快推进应急管理实现“六个转变”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客观来看,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今年经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战大考,应急管理工作加速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杨爱东(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为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8年应急管理部门通过机构改革自上而下完成组建,从组织架构上夯实了基础保障。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显得更为迫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道路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灰犀牛”“黑天鹅”等风险挑战,我们必须紧盯改革目标,树牢改革思维,加速推进应急管理领域突破创新,重点是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权力运行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应急管理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但在早期的安全生产和事故灾害处置工作中,由于注重发展速度的利益驱动和权力运行方式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领导的个人作用是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的,“人治”色彩浓厚。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应急管理法制建设进入快车道,构建了以“一案三制”为基础的法律制度框架体系,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线条粗犷、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加之执行不到位,规范和指导实践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紧急关头仍依赖于领导人的临机决策。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改革创新,首先要坚决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预案、标准等进行彻底清理,破旧立新,围绕应急管理的重点领域、难点问题,大力推进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应急管理法治体系,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力明确、职责清晰。要进一步规范程序,加强监管监督,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内运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法治政府的重要组织者、坚定推动者、模范实践者,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决策,依法应急,不能因“灾”而“急”,因“急”而“乱”。

二是市场主体从“被动履责”向“主动担责”转变。做好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把稳安全生产基本盘,要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虽保持平稳,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主体责任没有从根本上压实,有些企业被动依赖政府监管服务,搞“算盘主义”,拨一下动一下,甚至跟政府监管部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我国已经有1.1亿户市场主体,如果都依靠有限的监管力量对它们盯死看牢,必然是摁住葫芦又浮起瓢。因此,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要改变“大包大揽”的思维,逐步摒弃代替企业查隐患、进驻企业“当保姆”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普法宣传、警示教育、执法震慑、信用联合惩戒、责任保险等手段,让企业从管理者到一线生产者,真正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内化于心,让隐患排查、规范操作、科学管理成为常抓不懈的自觉行动,让安全生产者在市场经济中有利可图、无安全生产保障者在市场经济中无立锥之地,这样才能真正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三是治理模式从“政府独唱”向“社会共治”转变。改变以往应急管理工作以政府部门唱“独角戏”为主的局面,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共同演绎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大合唱”。要向基层组织充分“赋权”,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夯实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要向社会组织大胆“分权”,培育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方面的社会组织,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人才培训、法律规范,充分发挥其在社会辅导、安全宣传、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特长,把政府包办不了又包办不好的事情交由社会组织承接;要向市场主体大量“让利”,建立市场主体投入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参与应急处置的机制和制度,完善优化产业政策,把应急产业市场做大做强,筑牢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的物质基础。

四是方法路径从“事后救援”向“全程管控”转变。传统的应急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上,宁可为事故应急救援“拆墙揭瓦”,不愿为防灾减灾“添砖加瓦”,固守这种被动防御理念是不合时宜的。必须始终保持居安思危、见叶知秋的敏锐,树牢底线思维,按照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全生命周期”理论,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实施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预防和准备、预警和预测、应急和处置、灾害评估与恢复重建在内的全过程治理。特别是要注重关口前移、未雨绸缪,把做好灾害风险普查与评估、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应急管理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在抓“常”抓“长”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上见真章,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把风险降低到可控。

五是指挥体系从“多头分散”向“统分结合”转变。党中央组建应急管理部门的目的之一,在于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让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优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形成应对“大应急、全灾种”的整体合力。但从目前的实践看,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统”与“分”的责任界限还未完全厘清,“三委”“三部”办公室虽已划转到应急管理部门,但一些地方在实际指挥中仍按既往的指挥模式运转。必须对标新职能新要求,加快构建新的统一指挥平台,健全信息归集、会商研判、预警发布、应急指挥、督办检查等运行机制,确保各职能部门在同一个平台体系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密切分工、又团结协作。在应对重特大灾情、重特大事故时,必须听从一个声音、服从一个指挥,绝不能令出多门,各喊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更不能推诿扯皮、迟滞不前。

六是工作效能从“人海战术”向“科技支撑”转变。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仅仅依靠人的经验、天赋、努力甚至牺牲,再搞“人海战术”,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强化科技支撑,通过高新科技和高精尖产品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要紧盯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发展,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和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地区和安全生产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实现高风险岗位的无人操作,实现全面感知、智能预警、决策支持、扁平指挥、精准处置。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应急救援技术装备,为科学高效救援夯实保障。

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再次提出要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针对我国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从顶层设计来看,还需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岳剑(四川省巴中市副市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深化应急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解决好应急管理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

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整合应急管理部承担的5个国家指挥协调机构职责,成立国家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由国务院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应急管理部主要领导任副总指挥,总指挥部设正副指挥长,应急管理部分管领导任指挥长,交通、自然资源、住建、水利、公安、环保等部门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负责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应急指挥调度,有效解决当前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应急管理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之间的职能边界冲突问题,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

二是建立应急作战力量“管战建”体系。借鉴军改经验,在地市州以下建立“党委政府管总,应急指挥部主战,消防救援队主建”的应急作战力量“管战建”体系。党委政府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领导,强化组织体系建设、风险隐患应对、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建设、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市县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启动应急响应、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力量、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等。消防救援部门负责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管理、训练、实战指挥、考核等。管总、主战、主建,从三个层次较好完善组织指挥体系,有效解决职能不顺、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指挥不畅、管理不力、战斗力不强等问题。

三是完善重大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法律体系。从实践来看,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工作必须走法治化轨道,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化应急管理“测报防抗救建”全过程标准化;依靠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来保障管理实效。应尽快制定覆盖各种突发事件的救援救助法规,包括自然灾害、公共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救助条例。

四是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建立全国性的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和调度系统,精确掌握物资储备动态情况,为应急物资的储备、调用、补充、更新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和工作平台。创新储备服务方式,政府部门负责基本公共储备和重点物资储备,市场部门提供商业储备,第三部门提供慈善储备,有效平衡好物资应急储备品种、规模、布局等关系,保证“需之即有、调之即应、应之即到、到之即用”。

提高重大风险预防能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高重大风险预防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怎样做好重大风险预防?

龙卫东(海南省海口市副市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复杂而艰巨。既要积极化解重大风险,更要主动防范重大风险,把提高重大风险预防能力摆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首要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努力实现安全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

一是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建立各个层级的应急委员会,整合优化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防风防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着力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部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相应职责,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突出“防”在先、“防”在前、以“防”为主,构建以行业主管部门预防为主、应急管理部门统筹救援为辅的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强化科技支撑,建设统一的信息化综合指挥系统平台,实施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现对重大灾害、安全事件的一体化联动管理。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应急管理分平台)建设,推进与12345便民服务平台深度融合。

二是健全法治,完善预案。建议尽快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抓紧启动有关自然灾害防治法、应急救援组织法、生物安全法等立法,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为重大风险预防提供法治保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顶层设计,组织修订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编制修订各类专业应急预案,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借助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模式,组织开展各项演练,着力解决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提升领导机关应急指挥能力、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突出做好“四个精准”。一是精准预判。研究制定地方政府灾害灾情会商核定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定期研判分析重大灾害形势和重大风险隐患,对各种突发情况重大风险要充分预判,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精准预备。重点是构建以政府储备为主、企业代储为辅的储备体系,根据防灾减灾救灾特点,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建立应急物资分类目录,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实现动态化、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提高应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加强与社会物流企业合作,提升公路、铁路、航空等应急运力,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物资调得出、用得上。三是精准预警。对重大风险、重点部位加强预警,特别是在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问题上要态度坚决、提前预警,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一次放松。一方面,尽量把风险估计得足一点,预置触发点,在响应级别上可以提级响应;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科学精准,避免过度反应,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四是精准预防。根据各类专业应急预案,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前采取各种措施加固加强,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行动到位,确保各种重大风险突发情况都能得到及时应对,将重大风险的社会危害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是强化责任,分级管控。按照应急救援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研究制定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意见,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各相关部门应当切实担负行业管理责任,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排查整治道路交通、住建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落实分级管控责任制和管控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分级控制体系。探索从制度层面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由鼓励改为强制要求,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建立跨地区联动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立跨区域的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整合不同行政区的应急力量,提升地区联动应急处突能力愈显紧迫,势在必行。能否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建设指挥统一高效、信息整合共享、物资调配及时、区域联动顺畅的跨地区联动应急管理体系?

王肇晟(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是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大实践,也是护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位于蒙宁陕甘交界处,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毗邻,乌海及其周边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煤焦化、氯碱化工生产基地,该地区聚集了11个工业园区、10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危化企业500多家,国家规定的18类重点监管工艺本地就有16类,国家公布的74种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本地就有45种,该区域面积虽然小,但危化企业集聚度高,属安全生产事故易发风险高、社会易损性较强地区。区域内应急救援力量、救援物资等资源相互依赖度极高,是特别需要建立以属地为主、区域间相互协作、统一调度、高效运作的跨地区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的重点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这为我们建立跨地区联动应急管理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建设跨地区联动应急管理体系,关键要做好“四个协同”。

一是调度指挥协同。构建跨地区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最核心的是要构建具有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协调联动、资源信息共享、责任风险共担的区域应急管理合作体系。以自治区(省)级应急管理部门为领导主体,密切与相邻自治区(省)、市的横向联系,选择区域中心区位的地级市作为合作联动阵地,建设一支联建联养、专兼结合、反应灵敏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兴建自治区(省)级应急物资仓,构建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打破区域分散化、碎片化格局,建立纵向垂直的协调指挥机构,如遇突发事件,统一调度应急救援队伍,指挥调配应急物资,整合统一信息空间,增强与周边合作地区政府间、应急管理部门间、救援队伍间的协调作战力。在多主体参与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使各方面应急救援要素迅速得以统一、协调地发挥作用,切实增强区域间联动应急处突能力。

二是信息共享协同。提高突发事件信息共享水平是加强区域协调联动的基础和关键,要借助属地应急指挥平台,及时汇集相关信息,并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准确、规范、快速分析处理应急信息,通过平台让区域内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实时掌握相关突发事件情况,及时调集有效应急资源,实现短时间内信息整合共享,使得应急指挥部门快速准确获取信息,为指挥应急处突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应对突发、紧急、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物资保障协同。应急救援物资供给是关键。应急物资储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当前处置突发事件仍为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半封闭传统模式,应急物资还是实行谁使用、谁投资、谁储备的方式,造成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投入少,物资储量少、种类不全,物资准备分散化、碎片化的情况比较普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储备物资不够用,只能到处筹借物资,严重影响快速应急救援处置,缺乏物资储用统一调度协作机制。要构建跨区域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必须在区域中心地级市建立国家级或自治区(省)级综合性应急处突物资储备库,以该库为中心,联动统筹属地政府和企业储备物资,建立统一指挥、联动调配的应急物资调运机制,整合区域物资,统筹应急使用。同时,要按照“谁使用、谁投资、谁补库”的原则,及时将消耗的物资补足入库,建立完善应急资源调用及循环补偿机制,确保物资关键时刻能够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四是应急机制协同。提升跨区域应急处突能力,最关键的是构建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并推动机制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管全面、利长远的合作机制体系。首先,建立区域应急管理联席会议机制,明确并压实各方承担的责任,定期研究应急处突区域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性易发突发事件应对保障预案,解决好应急救援队伍及物资调用方面的问题。其次,探索建立应急处突快速反应、物资储备管理使用、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培训等一系列制度体系,深化拓展合作领域,充分发挥地区间协同作战、整体作战的优势。最后,建立区域风险危险性评价体系和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发现隐患和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堵塞漏洞,提升应急能力,精准应对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总之就是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区域联动应急管理有章可循,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务实管用的机制,形成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

提高公益慈善组织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公益慈善组织是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如何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作用?

王海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秘书长):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急处突的能力,是应对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公益慈善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主体重要一分子,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一系列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实施,全面依法治善得到了有效推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逐步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发展轨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慈善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人人公益、随手公益”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便捷。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公益慈善领域的突发事件不断涌现,有的甚至衍生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舆情危机,不仅把涉事的公益慈善组织推到风口浪尖,而且还引发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公益性和公信力的质疑。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类公益组织、基金会纷纷行动起来,在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募集款物,积极投身到抗疫斗争中来,发挥了公益慈善组织的重要作用。但是,疫情期间公益慈善领域也发生了失范现象与不当作为,如某省红十字会在面对数量庞大的公益慈善物资捐赠时管理时混乱,在物资分配过程中效率不高、不够公开透明等,暴露出了公益组织在应急处突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总结和反思抗疫中的经验和教训,公益慈善组织应着力提高自身应急处突的能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做好应急处突预案准备工作。预防是最有效的应对风险的策略。公益慈善组织要把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制定应急处突预案摆上重要的工作位置,强化对不同性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判,有针对性结合“98洪灾”、汶川地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灾情的案例,制定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公益慈善组织应急处置的工作预案,适时组织进行情景演练,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二是加大社会协同合作力度。面对重大疫情、灾情时,公益慈善组织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借助和依靠社会力量,主动加强与专业社会救援组织的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公益慈善捐赠救助活动高效、公开、透明的实施。同时,要重视与社区的互助联动,联手社区组织等开展有效服务,帮助公益慈善组织将捐赠物资送达社区中最需要帮助的居民手中,畅通公益慈善活动的“最后一公里”,为公益慈善事业在基层落实落地夯实基础。

三是及时有效地公示捐赠信息。做好捐赠物资的信息统计及信息公开,及时回应捐赠人的关切,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以信息的公开透明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捐赠人的信赖,不断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这是公益慈善活动和公益慈善组织的立身之本、分内之责,也是引领整个公益慈善事业实现良性发展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四是加强从业人员队伍能力建设。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定期开展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培训,着力培养团队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团队防范化解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良好、合规意识较强、善于应对困难挑战、积极进取有担当的人才队伍。

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对应急管理干部各方面能力要求很高。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要注意哪些方面?

张卫国(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应急管理队伍必须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是一支善打大仗、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是一支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应急系统干部队伍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明”的训词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各级党委(党组)、党支部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团结,严格令行禁止,坚决拥护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将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

第二,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发挥“头雁效应”,带头严格履职,真正做到责任上肩、工作上心,对急难险重任务顶得上去、拿得下来。要严格监管执法,敢于亮剑、敢于碰硬。要深入一线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对一些重点问题特别是一些风险隐患,做到隐患不排除不撒手、问题不解决不罢休,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推动每个县建成一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开展以“六有”(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以“三有”(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行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整合优化基层信息员队伍。

第四,自觉增强本领。应急管理系统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切实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工作本领。要认真学习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各方面知识,打牢全面、系统、专业的知识根基。要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细化应急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在防汛抗旱、减灾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防救等方面的职责分工,产生积极化学反应,建立科学高效的应对处置机制。

第五,强化科技支撑。积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全力推进“智慧应急”建设,一体建成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构建“全领域”的智慧监测预警体系、“全过程”的智慧辅助决策体系、“全覆盖”的智慧监管执法体系、“全链条”的智慧救援实战体系、“全方位”的智慧社会动员体系,形成全域感知、动态研判、快速处置、精准服务的智慧应急新模式,全面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五大能力”,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第六,确保队伍稳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舆论引导,引导党员干部忠于职守、认真履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优化队伍结构,积极将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同志纳入应急管理队伍。适应“准军事化”管理的目标定位,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待遇水平,提高广大应急管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物资救援应急
紧急救援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3D打印大救援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救援物资
救援行动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