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2020-12-12 10:52施小明程梦勤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大学生

施小明,程梦勤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反复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作为青年代表的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3]教师若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必然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与机制构建,“师生共同体”是建设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必要载体,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天然的引导作用,对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意义重大。为更好地探索“师生共同体”的育人功能,课题组向全国近40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近1 500份。

一、“师生共同体”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的内在关系

(一)“师生共同体”的概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离开社会共同体而独自存在。“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目标或者愿景一致的同伴结成的集体,“共同体”意味着一种团结、和谐、美好的社会现实状况,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会朝着共同的目标、愿望而一同奋斗。大学是天然的“师生共同体”,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及课后的密切接触,构成了大学师生共赢的局面,包括认知拓展、情感互通和共生、创生等三重境界[5]。德国教育哲学巨擘卡尔·雅斯贝尔斯对“师生共同体”的本质作了阐述:“大学把人们集合起来,投身于学术或科学的学习,投身于精神生活。大学的最初含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与它作为所有学科的统一体的含义是同等重要的……这个理念要求有交流存在,不仅要有不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个人层次的交流。”[6]

“师生共同体”是师生间的一种组织关系,这种组织关系包括由师生组成的双主体,为实现学生成才愿望所开展的交流互动活动。本文所述的“师生共同体”是指大学生第二、第三课堂中的师生组织关系,包括主体、目标、交流互动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目标是来自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成才意愿,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师生共同实现目标;交流互动与探讨是为实现学生学习、实践的成才需要,师生之间必须进行近距离、面对面的密切交流和学业探讨,这种交流互动与探讨不仅仅让学生收获知识和能力,也因教师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实现了师生情感的坦诚相通,这种师生之间密切的沟通,打破了传统师生的严格界限,淡化了年龄、身份,他们彼此信任、相互探讨、共同进步。“师生共同体”对于师生主体具有天然的相互浸入功能。

(二)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7]。因此,意识形态是受制于社会的现实存在和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是为阶级服务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作用在于为党的事业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8]

意识形态教育就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对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信仰等进行说理教化,最终使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人的意志和行为的过程,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社会工具。基于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将我国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并将此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的过程,最终实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的。加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就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思想,正确指导我们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朝着共同的方向、目标前进,这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遵循。

(三)“师生共同体”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的关系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有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基于对其人格心灵的唤醒[9]。一方面,“师生共同体”所特有的天然浸入功能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培养提供了新平台。“师生共同体”中师生主体间天然的相互浸入,为高等学校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对其意识形态进行正确引导。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10]。而“师生共同体”就是促进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催化剂,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依托“师生共同体”这个新平台又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认可、赞成和接纳”[11]。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是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共同参与其中的交流互动,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通,尤其是面对面交流更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坦诚相通,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存在感,让学生在“师生共同体”中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可见,“师生共同体”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意识形态教育保证和规范了“师生共同体”中教师对大学生培养的内容和方向,“师生共同体”特有的天然育人功能以及师生间特殊的情感共融又能改进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的效果和质量,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二、“师生共同体”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一)“师生共同体”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感召力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12]。大学生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新奇事物比较敏感,容易受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在问卷调查中针对问题“在‘师生共同体’中,教师是否发挥了教书育人的作用?”,近90%的同学觉得作用很大或者作用比较大,清晰地表明了“师生共同体”的正面引导可以有效遏制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干预,使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领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

1.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师生共同体”对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正面引导功能。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在《意识形态论》中提到:“一个人愈是与某种意识形态认同,他在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中的生活就愈是得心应手。”[10]接受并认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的必要前提。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在“师生共同体”的正确引导下具有强大的爆发力,教师能够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正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增强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的凝聚力、向心力。

2.有利于增强感召力

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有意识的社会教育。“师生共同体”是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与研究方向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从成长走向成才的重要向导,它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利于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坚持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动摇。

(二)“师生共同体”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力量还是思政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从“师生共同体”视角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拓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渠道,增强实效性。

1.有利于增强引导力

“师生共同体”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输送更加便捷。“师生共同体”给师生交往开辟了新天地,师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互动比较频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动态,及时研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一些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及时引导,根据社会热点舆论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通过具体的社会舆论热点如“香港暴力事件”等,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增强信服力

微信、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具有集群度高、交互性强的特点,方便师生之间对于网络中新出现的一些国际热点事件即时探讨并发表见解。教师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思想间接传达给学生,有利于将高度抽象的理论概括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果可观、可感,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形态。

3.有利于拓宽传播效度

通过“师生共同体”这种载体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改变过去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的局面。“师生共同体”中的教师可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借助自媒体向大学生传递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作用。

(三)“师生共同体”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3]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主渠道,应当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也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入到“师生共同体”队伍中的教师通常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之人,且师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平等、尊重、关心、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师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地位。“师生共同体”能够改变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方式,增强教育方式的吸引力,真正使意识形态教育成果入耳、入脑、入心。

1.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师生共同体”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符合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民主平等原则。“师生共同体”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共同探讨的双向互动,而非直接的理论灌输。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主要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往往采用填鸭式的任务教学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师生共同体”中师生之间交流较多,教师潜移默化的教导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排斥心理,易于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2.有利于增加教育的吸引力

在“师生共同体”中,学生以成长、发展和成才为目标,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以辅导和帮助为主,师生间平等的交流探讨和互动,有助于增加教师教育的吸引力。在这样一个平等、相互尊重的群体中,教师辅导和帮助自然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获得学生更多的信任。在问卷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认为“师生共同体”中教师比一般课程教师的教书育人要好,不到2%的学生的观点与之相反,不到30%的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或说不清。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师生共同体”中合理地融入意识形态教育,能更好地使意识形态教育成果入耳、入脑、入心,这既来自于教师渊博的学识,更离不开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三、“师生共同体”视角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机制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机制是高等学校围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所形成的一系列包括运行、保障措施的制度体系。高等学校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理应将“师生共同体”建设纳入到各级党组织育人的责任任务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培养和教育的重要考核标准,协调教育渠道、教师队伍、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因素,激发师生两大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生队伍保持生机与活力,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加强“师生共同体”建设,拓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渠道

1.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推进“师生共同体”载体的建设

在新时代,党中央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也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主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有效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新的活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把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履行起来,积极推进“师生共同体”载体的建设,选派政治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乐意奉献的教师加入“师生共同体”,尤其是要选派优秀的党员教师。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带头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主动加入到“师生共同体”的团队中,自觉承担起团队负责人的任务,为其他优秀教师做表率。

2.注重说理教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离不开有效的说理教化,“师生共同体”中教师既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并以此来指导社会实践。“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14],良好的教育离不开有效的社会实践,有效的社会实践能够“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力”[15],使大学生的感受更加直观,能够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积极效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担当意识,从而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信心。

3.善于同错误的意识形态言论做斗争

面对西方错误的意识形态言论,党组织书记以及“师生共同体”团队中的教师不仅要勇于发声、敢于发声,更要善于发声。面对西方的糖衣炮弹,党组织书记以及“师生共同体”团队中的教师要主动出击,勇于揭露西方“非马”“反马”的真实企图,为大学生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保驾护航。只有从源头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讲清楚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讲清楚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才能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真正避免精神上的“软骨病”。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师生共同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礼记·学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教师是学生成才路上的“传道人”,为了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教师要提高“明道、信道、传道”的自觉性。

1.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性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3]加入到“师生共同体”中的教师要自觉拥护党爱护党,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明确自身职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学生道德以及教学生学会做人。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牢牢遵循我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2.教师要提高“传道”本领,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教师“传道”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宣传效果,学校应当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提供教师学习、探讨的机会,团队之间彼此交流授课经验、相互借鉴,形成教育合力,整体提高教师的“传道”本领。作为“师生共同体”中的教师也应当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提高“传道”本领,注重传播方式,用心对待学生,并将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成果采用网络化、生活化、幽默化的话语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3.教师要提升个人魅力,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信服力

针对“在‘师生共同体’中,您最注重老师的哪些方面(多选)?”这一问题,选择“人格魅力和师德师风(75.92%)”“工作处事能力 (69.94%)”“学术科研能力(62.03%)”分列前三位。在“师生共同体”中,因为师生间近距离、面对面的密切交流和探讨,实现了主体间的“相互浸入”,为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创造了更为宽敞的渠道,而学生对于教师人格魅力和师德师风的期盼为教师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问卷的另一个问题调查中,98%的大学生表示应对“师生共同体”中的教师表示感谢,这其中包括了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能力等多方面的认可。

(三)建好用好自媒体,丰富“师生共同体”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手段

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16]。全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要契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营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氛围,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1.用好自媒体等信息平台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平台。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人们着意营造的培养人的环境[17]。学校官方传媒应当采取点赞、评论、转发、趣味答题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中,达到意识形态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师生共同体”中,教师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牢牢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善于利用自媒体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主动利用公众平台等渠道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加强对自媒体等信息平台的监管

全媒体时代,网络市场门槛低,造成了网络环境鱼龙混杂,教师要自觉履行对“师生共同体”中的QQ、微信等自媒体的舆情监管,化身为大学生的“网络守护神”,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动态,对于一些偏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加以正确引导。此外,应当培养一批平时喜爱自媒体的优秀大学生,在关注自媒体的同时积极传播正能量,主动引导身边人。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大学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麻辣师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