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

2020-12-14 03:57周玲玲张恪渝
产业经济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新冠肺炎疫情

周玲玲 张恪渝

摘 要:本文着眼于贸易增加值视角,运用了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贸易增加值模型之间的嵌套链接,以期精确模拟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基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将对世界不同经济体产生重大冲击,尤其是对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冲击较为严重;(2)基于国家层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美国、欧盟与东盟的贸易增加值降低幅度较大。(3)基于行业层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不同行业贸易增加值部分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影响,并且疫情降低了中国贸易的国外增加值份额,但鉴于中国具有较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了国内增加值份额。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价值链;GTAP模型;贸易增加值

一、引言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类,整个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疫情蔓延扩大,愈来愈多的国家为控制病毒扩散而采取的社交隔离和边境封闭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停摆、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疫情凶猛来袭,引致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生产中断、物流阻滞、需求萎靡,全球经济遭遇重创,全球价值链脆弱性凸显。疫情致使多数国家经济遭遇“休克性”停摆,制造业元气的全面恢复已非单国力量所能扭转。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爆发瞬间给予世界供给能力重创,极大地延缓了企业正常复工节奏,严重破坏了企业生产运行,导致诸多行业产能供给短缺,致使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短期断裂(OECD,2020)。中国扮演着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朱格诺”,疫情蔓延势必严重冲击全球价值链布局。随着全球生产分工网络日益深化,国际分工模式渐趋演变成以“产业内分工”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Baldwin等,2014)[1]。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造成一定冲击效应。因此,精准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冲击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疫情爆发势必加速全球资本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格局的重新配置,引发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参与程度有所转变,致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生产格局发生位移。疫情凶猛来袭引发我们思考如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如何精准量化疫情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第二,疫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影响程度多大?第三,疫情对中国不同行业贸易增加值又将影响几何?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客观评估疫情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冲击效应,为现有文献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并为评估中国积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冲击效应提供一定的参考。上述三大方面也是本文重点回答的问题。依据模拟结果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形成了严重冲击。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变化截然不同,特别是中国同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欧盟和俄罗斯的贸易增加值变化尤为显著。此外,疫情将降低国外增加值份额,促进国内增加值份额增长。

疫情迅速蔓延态势引发了政府与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预测新冠肺炎的死亡率(Atkeson,2020)[2],流行病的宏观经济影响(Fornaro和Wolf,2020[3];Lewis等,2020[4];Ludvigson,2020[5];McKibbin和Fernando,2020[6]),病毒传播与宏观经济活动之间的权衡(Alvarez等,2020[7];Jones等,2020[8]),以及对传染过程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商业活动(Baker等,2020)[9]。第二,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研究。包括COVID-19社会经济和种族差异(Borjas,2020)[10]、社交距离的承受能力(Chiou和Tucker,2020)[11]及依附性(Allcott等,2020)[12]的差异。第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微观层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基于新型媒体预测程度疾病传播的模式(Kuchler等,2020)[13]、呼吸机分配稀缺的替代策略(Pathak等,2020)[14]、新冠肺炎對企业经济和财务的影响(Hassan等,2020)[15]以及大流行对小企业的影响方式(Bartik等,2020)[16]。值得注意的是,McKibbin和Fernando(2020)运用G-Cubed模型设定了7种不同政策情景,研究了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对经济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政策情景下欠发达经济体的卫生防疫系统不发达,导致防疫投资成本增高;祝坤福等(2020)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国内产业链的影响,研究表明疫情将直接引致中国出口产能供给不足,造成一定程度的国内产业链向外转移,但鉴于供应商转移需要调整时间与资本投入,因此产业转移程度有限

[17]。

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边际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深度研究与系统梳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流行性疾病的经济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特别是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实现精准模拟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效应。其次,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构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数据处理、模型校准与模型链接。最后,运用上述模型链接进行政策模拟与结果阐述,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效应。

后续结构安排大致如下:第二部分,模型链接与指标构建,主要阐述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链接方案[18],并构建贸易增加值份额;第三部分,基础数据与情景方案;第四部分,模拟结果阐释,主要从中国宏观经济与贸易增加值两大维度,深入阐释新冠疫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第五部分,研究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模型链接与指标体系

本小节主要介绍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与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链接方案,并构建出不同贸易增加值份额等指标,以期有效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

1. 模型链接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是由美国普度大学开发的全球一般均衡模型系统,在国际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IMF)等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研究国际问题的最重要模型政策工具。GTAP模型除能考察传统CGE模型研究的问题外,最突出的优势在于灵活定量评估分析关税削减、贸易补贴政策及区域贸易协定等国际贸易政策引致的国际贸易条件和进出口的波动以及各国居民福利变化等影响。

而在国际生产网络分工体系下,增加值贸易解构成为测度国家间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策略(Wang等,2017)。本文沿袭Koopman等(2014)出口分解模型,出口贸易可分解为八项增加值(如式1),具体分解公式参见Koopman等(2014)。

在链接标准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两大数据模型匹配存在以下两大关键性问题:一方面,数据形式问题。虽然GTAP数据库依据世界各国投入产出表进行构建,但鉴于该数据库构建过程中需要RAS调平及处理,与最初的投入产出表形式截然不同。故本文运用Mark Horridge于2017年构建的GTAP数据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转换方法,解决GTAP数据库与Koopman等(2014)生产分解数据库的差异性问题;另一方面,进口品分配问题。GTAP模拟结果仅能展示不同贸易品在国家层面的贸易总量,无法完全刻画进口品在进口国(不同中间使用者和最终使用者)之间分配情况,而KWW(2014)分解的數据库必须能够刻画不同贸易品在不同进口国家中的不同用户中的分配比例。故本文借鉴Johnson和Noguera(2012)[19]、Meng等(2013)[20]、倪红福和夏杰长(2016)[21]构建次全球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固定比例分配系数方法。依此对上述两个模型链接缺陷加以改进,即假定:各国不同使用者间使用一种进口品的比例与其使用国产品生产使用结构的分配比例相同(周玲玲和张恪渝,2019)

[22]。

囿于现有技术及数据支撑,我们先作如上假设,并进行如下处理:首先,运用GTAP模型进行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模拟;其次,将政策前后GTAP模拟结果转换为WIOD形式的投入产出数据;最后,将政策模拟前后的WIOD形式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解构,最终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前后的增加值贸易的完全分解,进一步核算政策效应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波动效应。

2. 指标体系

进一步,依据Koopman等(2014)出口增加值分解思路,依据出口产品的最终吸收地及吸收渠道的不同,将一国出口贸易总值分解为四大部分。

图1为依据Koopman(2014)分解出口贸易得到的8项增加值,进一步定义不同增加值的份额[式(2)-式(7)]。具体地,式(2)表示出口最终品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式(3)表示直接被进口国吸收的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式(4)表示进口国使用并出口至第三国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式(5)表示出口返回国内增加值份额;式(6)表示直接被进口国吸收的增加值份额;式(7)表示被第三国吸收的增加值份额;式(8)则表示重复计算部分的增加值份额。

三、基础数据与情景方案

1. 基础数据

本文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 10数据库,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效应。依据研究目的,将原始数据库的141个国家/地区重新合并为13个国家或地区、65个产业部门合并为46个产业部门。

2. 情景方案

基准情景:鉴于GTAP 10的基准数据库以2014年为基期,因此采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基准数据库更新至2020年(Walmsley,2006;张恪渝等,2020)[23-24]。在基准方案中,本文运用法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CEPII)的全球预测数据调整在此期间各国经济(GDP)、资本、人口、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周玲玲和张恪渝,2019)。其中,为维持数据库平衡及数据的真实性,2014-2020年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政策情景:政策情景除减税冲击外,其他假设均与基准情景保持一致。鉴于“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并无法直接对模型进行冲击,故需要对该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过去流行病经济影响分析主要关注的是与疾病相关的医疗成本(研究重点包括考察疾病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或者因疾病致死率所带来的损失,然而,流行性疾病的传染性机制将对社会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其影响范围远超医疗以及相关部门所受到的损失。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疫情不仅考验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还须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于防控疫情工作;对消费者而言,新冠肺炎疫情还将对我国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业和娱乐业等具备一定出行和聚众属性的服务型消费形成直接冲击,其受影响程度大于产品类消费;对生产者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科学量化疫情对经济系统的冲击将是提升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首要任务。本文政策冲击设定主要依据McKibbin和Fernando(2020)的冲击设定,并结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月份国民经济变化数据进行核准计算。

此外,为保证模型运行的稳定性与有效性,首先需要对模型进行同质性检验与有效性检验和校准。校准后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具备较强的有效性,故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基于校准后的模型,进一步模拟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宏观经济影响,并进行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链接,分析疫情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效应。

四、模拟结果阐释

1.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其他经济体宏观经济的影响

本小节主要阐释运用GTAP模型模拟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其他经济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如表1)。首先来看特朗普减税对经济增长及居民福利的影响。基于GTAP模拟结果可知,就经济增长来看,相对基准方案,美国(?4.035 9%)、欧盟(?2.6850%)和中国(?2.5998%)的GDP增速均呈现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美国、欧盟及中国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故经济冲击较为严重。但是日本(0.0945%)、韩国(0.0984%)及印度(0.1933%)的经济出现小幅增长态势。就居民福利变化来看,美国(?5 958亿美元)、欧盟(?3 471亿美元)和中国(?2 193亿美元)的居民福利降低幅度较大。相应地,日本(57亿美元)、韩国(21亿美元)及印度(53亿美元)的居民福利却出现略微增长态势。就进出口贸易来看,美国(?2.824 2%)、欧盟(?2.397 2%)和中国(?1.813 6%)的进口贸易均受到较大幅度的冲击,相应地,美国(?3.173 9%)、欧盟(?2.6249%)和中国(?2.976 1%)的出口贸易也均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同时依据表1可以明显看出,日本、韩国和印度的进出口贸易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综上,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其他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对美国、欧盟及中国的经济产生重要冲击。

2.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本小节主要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不同贸易伙伴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如表2)。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变化截然不同。其中,中国同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欧盟和俄罗斯的贸易增加值变化尤为显著。中国出口最终品引致的国内增加值份额与出口中间产品引致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变动幅度有限,出口返回增加值呈现显著降低。推测其原因可能在于:疫情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对国外进口限制程度相对较高,导致返回增加值的抑制程度较深。总体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促进国内增加值份额所有增长,主要归因于中国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而垂直专业化部分的份额则有所降低,疫情会导致出口最终品国内增加值份额和中间品国内增加值份额均发生显著变化。

注:其中,DVA_FINs表示最终品出口被进口国直接吸收的国内增加值的份额;DVA_INTs表示直接被进口国吸收的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的份额;DVA_INTrexs表示进口国使用并出口至第三国的国内增加值的份额;RDVs表示出口返回国内增加值的份额;FVA_Imps表示直接被进口国吸收的增加值的份额;FVA_Oths表示被第三国吸收的增加值的份额。

3.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行业层面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行业国内增加值份额的影响如图2所示,基于此可以清楚看到,疫情对中国不同行业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影响截然不同。其中,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采矿业等直接造成国内增加值份额的降低,而对其他行业部门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则有所促进。主要原因在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出口贸易造成极大冲击,而不同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差异性显著,那么不同行业贸易增加值受到疫情冲击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就不同行业国内增加值变化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采矿业及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国内增加值影响相对较弱,而对大部分制造业、交通运输及服务业的国内增加值影响较为严重。对于制造业而言,中间品出口直接被吸收的国内增加值份额(DVA_INTs)增长作用显著,如:电脑、电子和光学产品的进口国使用并出口至第三国的国内增加值的份额增长了0.115%;而对于交通运输及大部分服务业而言,进口国使用并出口至第三国的国内增加值份额(DVA_INTrexs)的负向抑制作用明显,如:航空运输等行业均有所降低。这表明大部分制造业的负面冲击较为严重,但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再转口引致国内增加值略有增长。

4.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不同行业垂直专业化的异质性分析

本文借鉴Koopman等(2014)对垂直专业化分工VS1的定义,即基于出口国衡量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产品被进口国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程度。本小节主要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不同行业垂直专业化的异质性分析(如表3)。为便于分析,本小节选定农业、纺织业、电脑电子和光学产品、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运输业、金融业和休闲娱乐业共七个典型代表部门进行分析。从国别异质性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的垂直专业化影响程度截然不同,其中,中国同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的影响程度颇深,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贸易依赖度较高,因此疫情将会对这些贸易伙伴的垂直专业化产生较为严重冲击。从行业异质性来看,疫情对不同行业垂直专业化的异质性显著。总体而言,不同行业与美国、欧盟、东盟和日本的影响程度较为明显。基于上述分析可看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不同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均造成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即使中國进行了一系列复工复产,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较深,仍存在国外中间品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

總体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贸易增加值形成了严重冲击。就国家层面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和居民福利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就贸易增加值而言,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变化截然不同,尤其是中国同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欧盟和俄罗斯的贸易增加值变化尤为显著。此外,疫情将抑制国外增加值份额,促进国内增加值份额增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其中,6月份当月进出口实现年内首次双双正增长,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整体表现较好,这也有力佐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球价值链生产格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促进了贸易的国内增加值份额的增长,却导致了贸易国外增加值份额降低,同时,中国不同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研究结论具有重要政策内涵。第一,保障出口型中小企业正常运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造成了一定冲击,尤其是对简单价值链的冲击力度较大,因此中央与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推进出口企业供应商与国外需求方的畅通机制,并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背书担保与资金支持,避免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中小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同时学习借鉴国外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条件,降低中小企业生产成本,释放中小企业的发展潜能,减缓新冠肺炎疫情引致的中国全球价值链断裂现象。第二,推动国内区域间贸易与消费。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的背景下,即使中国着力推进复工复产,仍会受到国际上下游供应商的影响,因此强化推动国内区域间贸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冲击。第三,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巩固全球价值链命运共同体,着力提高中国产业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不断提高在全球生产分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适当减缓要素扭曲配置、着力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充分释放中小企业的活力。中国具有世界最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也具有迅速调整、应对各种风险的强大能力。目前中国各界需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抓好生产建设,力争化危为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坤福, 高翔, 杨翠红, 汪寿阳等.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冲击和我国产业链加速外移的风险分析[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3): 283-288.

[2] 倪红福,夏杰长.中国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及其变化[J].财贸经济,2016(10):87-101.

[3] 周玲玲,张恪渝.特朗普税改对中美价值链重构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9,40(11):20-34.

[4] 张恪渝,刘崇献,周玲玲.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2020(07):91-104.

[5]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中国社会科学.2015(09):108-127.

[6] McKibbin W J, Sidorenko A. Global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ndemic influenza[M]. Sydney, Australia: 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2006.

[7] Alvarez F E, Argente D, Lippi F. A simple planning problem for covid-19 lockdown[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8] Jones C J, Philippon T, Venkateswaran V. Optimal Mitigation Policies in a Pandemic: Social Distancing and Working from Hom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9] Baker S R, Bloom N, Davis S J, et al. COVID-Induced Economic Uncertainty[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10] Borjas G J. Dem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Testing Incidence and COVID-19 Infections in New York City Neighborhood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11] Chiou L, Tucker C. Social Distancing, Internet Access and Inequality[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12] Allcott H, Boxell L, Conway J, et al. Polarization and Public Health: Partisan Differences in Social Distancing during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J]. NBER Working Paper, 2020 (w26946).

[13] Kuchler T, Russel D, Stroebel J. The geographic spread of COVID-19 correlates with structure of social networks as measured by Facebook[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14] Parag A. Pathak, Tayfun S?nmez, M. Utku Unver, M. Bumin Yenmez. Triage Protocol Design for Ventilator Rationing in a Pandemic: Integrating Multiple Ethical Values through Reserves [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15] Hassan T A, Hollander S, van Lent L, et al. Firm-level Exposure to Epidemic Diseases: Covid-19, SARS, and H1N1[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16] Bartik A W, Bertrand M, Cullen Z B, et al. How Are Small Businesses Adjusting to COVID-19? Early Evidence from a Survey[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17] Baldwin,R.,Ito,T.,Sato, H. The Smile Curve:Evolving Sources of Value Added in Manufacturing[R]. Joint Research Program Series,2014. IDE-JETRO.

[18] Koopman R, Wang Z, Wei S J.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2): 459-94.

[19] Johnson R.C.,Noguera G.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Adde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02):224-236.

[20] Meng B, Wang Z, Koopman R. How are global value chains fragmented and extended in Chinas domestic production networks?[J]. 2013.

[21] Atkeson A. How Deadly is COVID-19? Understanding the Difficulties with Estimation of its Fatality Rat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22] Fornaro L, Wolf M. Covid-19 Coronaviru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Some Analytical Notes[R]. Working Paper, 2020.

[23] Walmsley T.L, BetinaV.D, RobertA.M.2006.A Base Case Scenario for Dynamic GTAP Model[R].GTAP Resource 417 :1-14.

[24] Lewis D, Mertens K, Stock J H. US Economic Activity during the Early Weeks of the SARS-Cov-2 Outbreak[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25] Ludvigson S C, Ma S, Ng S. Covid19 and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Costly Disaster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20.

[26] Amador J, Cabral S. Global value chains: A survey of drivers and measures[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16, 30(2): 278-301.

[27] Hummels,David,Jun Ishii,and Kei-Mu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 (1):75—96.

[28] WANG Zhi, WEI Shangjin , ZHU Kunfu .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R] .NBER Working Paper, 2013,No.19677.

[29] Wang Z, Wei S J, Yu X, et al. Measures of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global business cycl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o. No.23222.2017a.

[30] WANG Zhi, WEI Shangjin, Yu Xinding, ZHU Kunfu. Characterizing Global Value Chains :Production Length and Upstreamness[R].NBER Working Paper,No.23261.2017b.

[31] Qiu Y, Chen X, Shi W. Impac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China[R]. GLO Discussion Paper, 2020.

[32] Wittwer G. The 2019-20 Australian Economic Crisis Induced by Bushfires and COVID-1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pe and Wine Sectors[R]. Victoria University, Centre of Policy Studies/IMPACT Centre, 2020.

[33] McKibbin W J, Sidorenko A. Global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ndemic influenza[M]. Sydney, Australia: 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2006.

Study of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Global Value Chains Participation on COVID-19

Zhon Ling-ling Zhang Ke-yu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rade value-added perspective and uses the nested link between the global trade analysis model and the trade value-added model of Koopman et al. (2014) in order to accurately simulat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on Chinas trade value-added. The study found that: (1) based on the macroeconomic level,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differen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China; and (2) based on the national level,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The epidemic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rease 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different trading partners, while the value add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 and ASEAN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3) Based on the industry level,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has caused a certain degree of heterogeneous impact on the value-added part of Chinas trade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has reduced Chinas foreign trade valueadded share and increased domestic value-added .

Key Words: COVID-19; Global Value Chains; GTAP Model;Trade Value-Added

〔執行编辑:李春涛〕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新冠肺炎疫情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