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和溶栓治疗效果及复发分析

2020-12-15 09:04赵灿灿
中外医疗 2020年32期
关键词:左室溶栓心肌梗死

赵灿灿

聊城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指机体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从而造成心肌坏死而发病[1-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急重症,患者表现是压榨胸痛感、恐惧、濒死感及出汗等临床症状,如果不能有效治疗,会发生休克,严重者甚至死亡[3-4]。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且病死率比较高,通常发病于情绪激动、寒冷刺激、剧烈运动、暴食暴饮之后[5-6]。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采取吸氧、抗休克、溶栓、介入等治疗,临床需要尽早确诊,并采用介入、溶栓等急救干预,有效疏通动脉血管,提高机体心肌供血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7]。 为探究急诊介入与溶栓治疗效果, 该研究分析2018 年12月—2019 年12 月该院诊治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批准,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发病12 h 以内;排除标准:溶栓、介入禁忌证者。 其他心脏疾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免疫血液疾病者,感染病者,妊娠、哺乳期者。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性32 例,女性18 例;年龄36~76 岁,平均(65.18±10.35)岁。 研究组男性33 例,女性17 例;年龄37~75 岁,平均(64.85±10.19)岁。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予以临床常规检查、心肺复苏、吸氧及心电监护等处理,对照组予以溶栓治疗,予以患者尿激酶(国药准字H44022742) 注射100 万U+100 mL 浓度0.9%氯化钠液,30 min 滴注完, 治疗12 h 予以静滴肝素钙(国药准字J20130168),用药1 周,并给予阿司匹林、抗心律药物等,定期复查;研究组予以急诊介入,术前予以300 mg/d 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30078),300 mg/d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80029),选择仰卧位,手腕做切口,将穿刺针、导管等导入病变位置,静脉滴注肝素钠,用药1 周低分子肝素钙,并予以降压、降脂等处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临床效果: 再灌注的成功率、3 个月梗死复发及住院时间;心功能指标:CK(肌酸激酶)、左室舒末径及左室射血;不良事件:心力衰竭、心源休克、诱发出血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资料选择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住院时间(10.62±2.21)d 比对照组(15.28±3.61)d 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5,P<0.05)研究组再灌注成功96.00%比对照组高, 研究组梗死复发比对照组12.00%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情况对比[n(%)]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

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CK 比对照组少;研究组左室舒末径、左室射血等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组别时间CK(U/L)左室舒末径(mm) 左室射血(%)研究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t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P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532.64±91.23 189.75±85.62 19.379<0.05 528.73±88.65 296.58±79.22 13.807<0.05 6.476<0.05 27.81±5.21 52.18±4.87 24.163<0.05 27.96±5.25 44.83±5.38 15.869<0.05 7.162<0.05 31.82±6.52 51.96±5.28 16.974<0.05 32.15±6.37 43.29±4.61 10.018<0.05 8.746<0.05

2.3 两组不良事件

研究组发生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6.00%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急性、严重心血管病,其发病比较急,且病死率高,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等并发症[8-9]。 因此,临床急诊需要采取及时、有效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心肌供血,有效治疗疾病。 为提升患者临床疗效,该研究主要对急性心肌梗死100 例患者应用急诊介入与溶栓治疗疗效果分析。 该研究显示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再灌注成功96.00%比对照组高, 结果与焦保义等[10]研究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6.95%比对照组高 (P<0.05)]相符合,且研究组住院时间(10.62±2.21)d 比对照组少; 研究组CK (189.75±85.62)U/L 比对照组少 (P<0.05);研究组左室舒末径、左室射血等比对照组高(P<0.05),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急诊介入,更能显著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改善机体心功能相关指标,具临床应用有效性。 原因考虑分析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压榨疼感突然、持久且剧烈,会发生呕吐、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及时采用治疗方案,以疏通冠脉血管,有效抑制血栓,改善心肌供血[11-12]。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 其能有效达到血栓溶解效果,但不能改善机体血管狭窄情况,且部分老年患者溶栓干预,会出现器脏出血状态,高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13]。 而研究组患者应用急诊介入,其创伤比较小,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感,高效疏通血管,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指标,促患者心功能恢复,且肝素使用比较少,不良反应比较少,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能显著降低复发[14-15]。 同时,该研究中,研究组发生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6.00%比对照组22.00%少(P<0.05),且研究组梗死复发比对照组少,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急诊介入更能显著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更具临床安全性,有利于预后恢复。 受时间、样本等影响, 患者应用急诊介入相比溶栓治疗对生活质量及远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有待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相比溶栓治疗,更能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改善机体心功能指标,降低不良事件及复发情况,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左室溶栓心肌梗死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