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肺小结节病灶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15 09:04钱军岭
中外医疗 2020年32期
关键词:肺段胸腔镜结节

钱军岭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医院心胸外科,江苏南京 211100

肺小结节病灶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肺部疾病,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该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难度,但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发展及广泛应用, 诊断检出率逐渐提高,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且对其治疗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改进。 针对肺小结节病灶临床多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术等,但开胸手术治疗在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 且极易发生肺段间淋巴结残留,增加复发风险,通过研究发现肺叶可进一步细分为多个肺段, 应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根治性良好,替代了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及对患者的损伤,缩短手术用时,尽可能的保留肺部组织[1]。 对此该次研究简单随机抽选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内该院肺小结节病灶病例90 例为样本对象, 重点围绕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展开深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肺小结节病灶病例中抽选样本90 例,以手术方式的差异性分组,对照组、研究组,各45 例。 对照组男女17:28;年龄27~74 岁,均值(51.36±5.68)岁。 研究组男女15:30;年龄29~73 岁,均值(51.25±5.57)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病灶体积小于2 cm,属于肺部小结节;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均接受同一医疗小组手术治疗; ③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④患者知晓研究的全部内容签订协议。 排除标准:①智力障碍者;②精神严重异常,存在认知、交流障碍;③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④发现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⑤凝血机制异常者;⑥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损伤者;⑦临床资料不全者;⑧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肺叶切除术,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指导患者取健侧卧位,将腋中线第7、8 肋间开观察孔,对胸腔情况进行探查,置入胸腔镜探头, 在腋前线第4、5 肋间开操作孔约4 cm 左右,在7、8 肋间肩胛下角开副操作孔约2 cm,在胸腔镜引导下行肺叶切除,行淋巴结完整切除或系统性淋巴结清扫[2]。

研究组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采取传统三孔法辅助手术开展,腋中线第7、8 肋间开1 cm 切口置入胸腔镜,在腋前线第4、5 肋间开主操作孔,在7、8 肋间肩胛下角线开副操作孔约2 cm,对肺段血管、肺与支气管连接段进行处理,使用丝线对较细血管分支进行结扎, 使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离断肺段粗血管,止血操作完成后清洗缝合[3-4]。

1.3 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5]。

肺功能指标: 采用肺功能仪测定两组1s 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实测值/预计值(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实测值/预计值(MVV%)。

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对比,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清扫个数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功能指标

术前两组肺功能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6.67%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肺部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肺部小结节病灶在临床较为常见, 且伴随临床影像学技术的更新及发展,该疾病的检出率得以提高,孤立性肺小结节病灶中发生恶化的概率约在2%~12%[6]。 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方法给予患者治疗,肺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术等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 肺叶切除术对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大,对其术后康复极为不利,而肺楔形切除术相较而言切除范围小,但其为非解剖性切除,对切缘的阳性及阴性无法给予有效区分, 术后肺段间残留淋巴的几率较大,进而肿瘤复发的几率高,且盲目的肺楔形切除术对患者造成更大损伤,因细支气管、血管损伤而使残留肺组织无法发挥其功能, 因而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局限[7-8]。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手术时间(mim)188.25±47.64 166.78±40.12 2.312 0.023术中出血量(mL)150.23±17.83 66.04±13.01 25.587<0.001引流时间(d)4.72±1.25 3.23±0.81 6.710<0.001住院时间(d) 淋巴结清扫个数(个)9.72±1.85 7.08±1.42 7.593<0.001 12.65±2.67 12.95±3.01 0.500 0.618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45)研究组(n=45)t 值P 值FVC%治疗前 治疗后95.54±10.12 95.63±10.18 0.042 0.966 77.82±10.15 84.53±5.51 3.897<0.001 FEV1%治疗前 治疗后94.62±7.46 94.78±7.53 0.101 0.919 72.47±7.42 85.21±6.57 8.623<0.001 MVV%治疗前 治疗后95.87±11.51 94.39±10.59 0.634 0.527 77.02±8.1 83.09±8.6 3.428<0.0014 5

近年来胸腔镜技术在临床心胸外科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针对肺小结节病灶患者采取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 不仅为手术提供了清晰的手术视野,同时对肺段进行切除,尽可能地保护患者肺组织功能,减少肺组织损伤,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9]。 左肺在人体解剖学中显示可分为上下2个肺叶,而右肺可以分为上中下3 个,对其细化发现左肺共8 个肺段、右肺共10 个肺段,采取胸腔镜技术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细化了病灶,并将正常组织和病灶组织得以有效区分, 在淋巴清扫数和疾病复发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10]。

该次研究针对肺小结节病灶采取胸腔镜技术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对比,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45例行胸腔镜解剖型肺段切除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 66.78 min、术中出血量66.04 mL、平均引流时间3.23 d、住院时间7.08 d,各指标参数均明显优于45 例肺叶切除术者,与庞景灼等[11]研究结果中平均手术时间146 min、平均引流时间3.7 d、平均住院时间7.3 d 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证明该次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原因为采取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病变位置及解剖组织给予准确区分,尽可能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肺功能,减少手术用时,减少术后出血量、胸腔积液,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保障手术治疗效果[12]。 同时通过研究发现术前两组肺功能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术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6.67%低于对照组24.44%(P<0.05)。 主要原因在于:三维肺支气管重建对肺段准确性切除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便于手术方案的制定,且更加精准安全的实施手术操作,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肺组织的损伤, 从根本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与肺段切除保留相应段支气管有一定的关系[12-13]。

综上所述, 在肺小结节病灶治疗中采取胸腔镜技术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最大程度的保护肺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可推荐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肺段胸腔镜结节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从气、虚、痰、瘀辨治肺结节术后咳嗽
体检查出肺结节,我该怎么办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