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15 09:04周大鸽
中外医疗 2020年32期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周大鸽

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江苏常熟 215500

股骨颈骨折属于人体最难愈合骨折类型之一,常见于老年群体,股骨颈部位较为脆弱,极易发生骨折,同时因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 骨质疏松, 关节退化,多合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基础疾病,在股骨颈骨折后, 后期康复效果不甚理想, 限制肢体活动功能,且还会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而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段, 具有不同的优势及缺陷[1]。 该研究随机选取2015 年1 月—2019年12 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0 例为样本对象, 对以上两种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样本100例,纳入对象编号后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50 例,男女分别占比28∶22,年龄65~79 岁,平均(68.37±2.52)岁;研究组50 例,男女分别占比26∶24,年龄65~80 岁,平均(68.41±2.37)岁。 两组基线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经临床X 线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指征,无明显的髋臼软骨退变;②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③患者家属知晓研究的全部内容并签订协议。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严重损伤者;②精神严重异常,存在认知、交流障碍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免疫功能障碍者;⑤凝血机制异常者;⑥风湿性关节炎患者;⑦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入院后指导患者皮肤牵引4 d 左右,取健侧卧位,髋关节后外侧作为手术入路,将关节囊充分显露,然后将其以T 型切开,翻开两侧并将底部关节囊推开, 使基底及股骨头充分暴露出来,对骨折情况进行探查,保留股骨距1 cm 左右并截骨,取出髋臼中股骨头,置入合适的人工股骨头,复位后活动髋关节,逐层缝合创口。

研究组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指导患者取侧卧位,以髋关节后外侧作为手术入路,逐层切开皮肤并切开筋膜,使臀部肌肉分离,将关节囊充分凸显出来,为手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关节囊T 型切开,将关节囊切除,截骨股骨颈并取出股骨头,圆韧带切除,对髋臼进行磨锉处理,置入髋臼杯并安装完好,然后髓腔开口并充分扩髓,将股骨柄机假体置入,并安装人工股骨头,然后复位髋关节,检查关节活动是否良好,伤口逐层缝合。 两组术后均给常规抗感染治疗,并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结合其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性锻炼,叮嘱定期到医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2]。

关节恢复良好度: 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价患者功能功能恢复情况, 评价项目包含关节活动度、疼痛、功能等,总分为100 分,评价标准:优(≥90 分);良(80~89 分);中(70~79 分);差(<70 分),计算优良率[3]。

生活质量: 采取SF-36 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为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4 个维度,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越好[4]。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相关指标评价

围术期指标对比, 对照组的手术用时、 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组别手术用时(min)术中出血量(mL)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对照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48.62±3.25 62.17±5.34 15.327<0.001 365.21±54.82 518.47±78.25 11.342<0.001 5.82±3.27 7.05±2.17 2.216 0.002 13.79±2.2 22.57±3.5 14.860<0.0015 2

2.2 关节恢复优良率评价

关节恢复优良率研究组的96%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关节恢复优良率对比

2.3 生活质量评分评价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 总体健康对照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71.68±6.34 77.84±6.51 4.793<0.001 68.29±4.38 74.56±5.27 6.469<0.001 68.59±6.24 75.94±6.31 5.856<0.001 67.38±5.24 77.15±2.53 11.872<0.001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骨科较为常见, 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如未能给予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引起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股骨颈骨折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考虑患者年龄、骨质量下降、骨质疏松等因素,临床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 以往临床以复位牵引治疗为主,但患者需长期卧床休养,且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术后易诱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对患者健康恢复极为不利[5-6]。

目前, 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提倡手术治疗,结合临床经验发现,术后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的风险较大, 因此选择有效、 安全的手术方案极为重要。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及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中应用较广, 可以解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情况,促进患者恢复,且该种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小、创伤小、机体损伤小等优势,患者接受度更高,但存在髋臼磨损的问题,不仅加重患者痛苦,且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对其术后功能恢复也极为不利,导致患者生活质量较差[7-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制备的人工髋臼和低强度金属材料的人工股骨头替换骨折部位,可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且人工股骨头材料与软骨磨合度不大,不易发生磨损,不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疼痛,且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10]。该研究结果表明,围术期指标对比,对照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优于研究组(P<0.05);但关节恢复优良率研究组的96%高于对照组80%(P<0.05);且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与郭永杰等[11]研究中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观察组87.18%、对照组66.17%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证明该研究数据的有效性及真实性,表明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便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显著的远期疗效,可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存在静脉血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风险;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从长远方面进行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发生疼痛概率更高。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及身体情况等,合理制定手术方案,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高龄、身体机能差、耐受度低者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佳[12]。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方案不同疗效各有差异,因此临床应结合患者体质、骨折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