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技巧探究

2020-12-18 06:35冯晓燕
教师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工具性古文笔者

冯晓燕

(南京市江北新区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江苏南京 211800)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多了一个概念,即“小古文”。所谓小古文,就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短小浅显的文言文经典句段和文言文小故事。[1]相对于一般的文本而言,小古文既具有一般文本的教育意义,又具有一般文本所不具有的承载传统文化的功能;小古文常常因其短小精悍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当然,小古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教师从优化教学上考虑,尝试通过更加精细的分析、要求更高的复述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出现效率低下、学生假懂等现象。

一、小古文教学中的阅读现状

纵观当前的小古文教学现状,笔者发现小古文的教学总体上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一是学生对小古文的印象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学生对小古文的认识都比较传统,在不少学生的心中,小古文就是一个“老学究”。尤其是在不能读懂小古文的美蕴的情况下,学生倍感压力。二是小古文的工具性障碍。这是影响学生对小古文保持兴趣的关键。小学生所掌握的语言工具原本就不充分,在面对小古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或者一些看不到意义联结的字词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断句上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产生研读兴趣。三是小古文教学背后的文化缺失问题。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文化因素相对较少,没有文化意识的形成与文化理解的支撑。因此,小古文的学习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如果真正能够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那学生在小古文的学习中就会形成兴趣驱动,同时能够在解决字词等工具性问题的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进而形成持续的学习驱动力。有了学习驱动力,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小古文教学方法探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已有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古文的教学要回归到“读”这个根本上。只是这个“读”,不应当是让学生毫无目的地重复阅读,而应当是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产生阅读动机,进而在无意识的古文与现代文结合的过程中形成阅读动力,并且在古文的简单运用中巩固阅读认识,形成阅读能力。

例如,《守株待兔》一文,原文是这样的:“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个无声动画,然后让学生用白话文去描述自己看到动画后的感受,进而尝试为其设计旁白。这个环节大概要八分钟。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大脑中就可以形成关于《守株待兔》故事的想象,并且这个想象是经过学生语言加工并表述出来的,为之后的小古文阅读奠定了认知基础。

其后让学生去阅读。读的时候可以分两步:一是素读,二是教师指导下的精读。

素读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尝试猜想字、词的含义,进而进行断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能“容错”的心态,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哪怕他们对一些字词的理解谬以千里,也要认真分析这一认识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给予看似容忍、实际上是责备的评价。比如,在《守株待兔》第一句的理解中,有学生说可以解释为“宋朝的人中有个耕田的人”,这样的解释拗口且重复,但在学生素读的时候出现这样的解释,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又如“因释其耒而守株”中的“因”和“耒”,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有了“因此”“因为”等解释,教师此时也要容错,可以简单解释,但不可过度解释。

教师指导下的精读,主要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建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顺利地阅读、顺利地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解决工具性问题,形成对文本整体意义的建构。例如,“耒”字是什么含义?笔者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联想,看“耒”与自己学过的、接触过的其他哪些字词相关,学生很快也就想到了“耕耘”等字词,于是自然想到了“与农田、庄稼有关”,这样的联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建构对小古文的理解,从而完成整体意义的建构。

综上所述,要高效开展小古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把诵读放在重要地位,再次要“言文并重”,之后要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要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

三、对小古文阅读教学的感悟

总结实践经验可以发现,要让学生坚持“读”,读出小古文的真实味道,是小古文教学最有效的策略之一。这一策略看似古朴,却意味无穷,“以读为本”下的小古文教学,如同“慢火炖汤”,这对于小学生积累古代文言文传统文化知识、领略传统文化精髓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只能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笔者也将小古文的“读”纳入了在线教学的范畴。在日常的小古文教学现状与防疫期间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情况相比较后发现,小学生在“读”小古文的时候,实际上是存在极大的可能性的。防疫期间的在线教学,笔者只能通过QQ直播等平台,给学生呈现与小古文相关的素材,然后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阅读。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驱动更多学习行为的发生,通过家长拍摄的阅读视频及学生阅读中的感悟可以发现,学生的阅读效果相比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并不逊色,某些时候学生对小古文的阅读效果反而更佳,学生的收获感也更多。这在客观上论证了“以读为本”是高度适切小古文教学的,真正放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琢磨小古文的意味是可行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完整和原生态地保留在古文之中。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将小古文引入语文教学。[3]真正有效的小古文教学,一定要坚持以学生的“读”为本,教师努力的重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如何去读小古文。教师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克服在阅读小古文中遇到的工具性障碍,运用联想等方法在小古文的阅读中生成属于自己的领悟能力,通过复述,即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去培养学生对小古文良好的直觉。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在小古文的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尊重,是学生内在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正确选择。只有学生生成了内在驱动力,小学语文中的小古文教学才能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工具性古文笔者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老师,别走……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称象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向量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