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扶贫故事 记录伟大时代
——解码《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2020-12-19 10:28侯雪静施雨岑林晖
中国记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四力情怀稿件

□ 侯雪静 施雨岑 林晖

在今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新华社5月19日播发长篇通讯《习近平的扶贫故事》,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贫困群众冷暖,行程万里看真贫、扶真贫的感人故事。

稿件播发后有1600余家媒体采用,全网置顶浏览量近3000万。在今年脱贫攻坚战遭遇疫情阻击战的特殊时刻,这篇重点报道为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坚定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一、深入践行“四力”诠释总书记为民情怀

摆脱贫困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战胜贫困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经过新中国几代领导人不懈努力,中国8亿多人先后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作为新华社记者如何讲好新时代的扶贫故事是一个大课题。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人民情怀是我们诠释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伟大奇迹的抓手,也是记录这段伟大历史的总纲。我们践行“四力”,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多个贫困村,感知伟人的为民情怀,探索平民视角表达,寻求读者最大共鸣点。

图为新华社记者侯雪静在四川大凉山火普村采访当地贫困群众。

人民情怀是什么?当我们深入战贫一线,一切变得那么生动具体——

在河北阜平骆驼湾和顾家台村,我们看到曾经香火很旺的小庙脱贫攻坚之后破败凋敝,挂满蜘蛛网,和周围的新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在延安南泥湾,我们听到老党员侯秀珍对我们说:“我要继续奋斗,让南泥湾精神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延续……”

在安徽金寨大湾村,坐在贫困户家的炕头,听因病致贫的周秀凤讲述:“以前肩上的担子好比有一百斤,帮扶来了之后感觉轻了七八十斤”。

一路调研下来,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脚步所及,对贫困群众的关怀一直温暖着他们,留下的嘱托一直激励着他们——

在四川凉山,彝族老乡告诉我们,总书记来看过他们之后,在电视上看到总书记觉得更加亲切了;

在重庆中益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小学,老师告诉我们,总书记来看望我们好像就在昨天,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也更有力量;

陕西延安干部们回忆,总书记非常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鼓励大家多谈困难和真实情况。

讲故事离不开细节,我们还原第一现场,以直接引语的方式还原大国领袖亲自挂帅、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情景。例如:

——2012年12月29日,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贫困户从锅里拿出一块蒸土豆递给了总书记。总书记掰了一块放在嘴里:“味道不错!”还让同行的人都尝尝。

——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习近平总书记问。“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总书记问。

这些朴素的话语和细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怀、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

一路调研下来,这些所听、所见、所感,每次在我们提笔写稿子的时候都会浮现在眼前……一次次冲击着我们、感动着我们,为稿件注入了不竭的灵感源泉。我们也更加坚信一个朴素的道理:脚下有泥土,文章有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也激励着我们,我们把这份温暖和信心体现在稿件中,将文章写在百姓的心坎上。

我们想这也是不少读者反映,上万字的稿子一口气读完不觉得累的原因。运用平民视角讲述扶贫故事,也是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在报道中。

情感朴实,润物无声。真挚的情感,更大的共鸣,在传播效果上才能更入脑入心。稿件播发后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国务院扶贫办舆情监测数据显示,3天时间关于《习近平的扶贫故事》的相关报道共14442篇(条),由于社会反响强烈,国务院扶贫办将稿件全文刊发在《涉贫舆情报告(专报)》,并印发扶贫战线学习,这在之前的扶贫报道上还几乎未有过。

二、“小切口”书写“大主题”达到三个统一

当结束了长达8个多月的艰苦采写,我们回头来看整个过程和稿件最终的呈现特点,它的构思、呈现和传播等方面实现了以下三个统一,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借鉴。

实现了独特视角与历史纵深的统一。稿件对习近平总书记不同历史时期的扶贫故事进行呈现。对于一些读者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故事,如“弱鸟先飞”,记者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对其进行丰富、引申;对于未曾披露过的一些考察中的细节,如“茶和果的故事”,则通过回访的方式进行首次披露。

扫码阅读《习近平的扶贫故事》

实现了宏大主题与鲜活画面的统一。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往往发生在昔日最贫困、最艰苦的乡村。我们在表达方式上,摒弃华丽的辞藻堆砌,反复推敲,以最洗练、最朴实的文字还原一个个暖人瞬间;对习近平总书记一些鲜活的话语,如“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更是原汁原味进行再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情怀。

实现了传统报道与融媒体报道的统一。通稿播发后,新媒体产品《〈习近平的扶贫故事〉那些暖心细节》,将稿件中的6个故事以缩减版形式展现,以“一图读懂”的形式,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读懂习近平总书记为扶贫事业躬身践行的为民情怀,并在同一页面提供链接,满足不同受众阅读需求。

除了缩减版呈现的故事外,横屏长图展现的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扶贫工作的“金句”、考察调研并指导脱贫攻坚的照片、配发的短视频《扶贫故事里的奋斗与希望》……不同形式的稿件相关内容集纳在同一融媒体产品中,从不同维度、以适合手机用户阅读的方式拓展着通稿的内容。

三、提高政治站位厚植家国情怀

我们深切感到,今后要在以下三方面下更大功夫。

一是在深刻把握中提升政治站位。在历史长河中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脱贫攻坚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是新闻工作者做好脱贫攻坚报道的价值基点。

二是在深入践行“四力”中提高业务能力。没有“脚力”,新闻报道特别是需要在基层中、在群众中“摸爬滚打”的脱贫攻坚报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眼力”,就无法有效观察提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没有“脑力”,就无法在报道角度、思想高度上做更深开拓,写不出“人人心中有”却又“人人笔下无”的真知灼见;没有“笔力”,就无法完成具有鲜明特点、表达精彩鲜活的名篇佳作。可以说,“四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把握践行。

三是在深化守正创新中打造精品力作。作为一篇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习近平的扶贫故事》跳出传统报道窠臼,在写作手法与传播方式创新上均做了积极探索。在写作手法上,以故事串联全篇,以精心设置的小切口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大国领袖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在传播方式上,探索“通稿新媒体化”表达,专门制作了图文故事、短视频等新媒体配合产品,让稿件在新媒体舆论场上得到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四力情怀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