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2020-12-20 15:12
关键词:淋巴瘤磁共振原发性

马 瑞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山东 济宁 272000)

作为一种较为少见的淋巴瘤,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伴有治愈难度高、预后差等特征[1]。由于这种肿瘤相对罕见,因此,临床诊断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经验相对较少,导致这类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中常常会面临一定的误诊、漏诊风险。磁共振检查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54例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4例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或手术证实为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46.3±10.5)岁。

1.2 方法

给予患者磁共振检查:(1)检查设备。选用MagnetVerio 3.0T型号超导磁共振检查仪、GE SIGNA/HDx,Simens Essenza 1.5T超导磁共振检查仪行磁共振扫描检查。(2)磁共振扫查。常规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参数分别控制为1mm、5mm;横断位自选回波T1WI:TR水平处于350-550ms水平上,而TE参数则处于7-15ms水平上;冠状位水抑制T2加权扫描参数则为:TI为2200 ms,TR及TE参数分别为8000 ms、110 ms;快速自选回波T2WI:TR参数处于3500~50000 ms水平上,TE参数处于7-15ms水平上;弥散加权DWI成像:TR参数处于3500~6500 ms水平上,TE参数处于70~120 ms水平上。增强扫描:给予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注射12 mL剂量Gd-DTPA对比剂,确认无不良反应发生后,按照层厚5 mm、层间距1 mm标准,分别经冠状位、横断位及矢状位,给予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增强扫描的TR参数控制于350~550 ms水平,TE参数则控制为7~15 ms。根据病灶形态、信号强度、肿瘤强化状况等征象,判断是否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2 结 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54例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查,均被证实为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提示磁共振检查的临床价值较高。本组54例患者共检出86个病灶,淋巴瘤最大直径5 mm×9 mm~60 mm×39 mm,平均肿瘤直径36 mm×16 mm。病灶状况:单发病灶35例(64.81%),29例伴多发病灶(53.70%)。病灶位置:脑脊液周围75个(87.21%)。

2.2 磁共振征象

(1)病灶形态。54例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86个病灶中,74个病灶呈类圆形、斑片状、结节状,病灶伴明显浸润性。(2)病灶周围水肿。86个病灶周围均伴不同程度的水肿症状,其中,10处病灶伴重度水肿,23处伴中度水肿,53处伴轻度水肿。(3)常规平扫。T1WI以稍低信号、等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等信号为主。(4)增强扫描。病灶内多为均匀强化(59个)。71个病灶呈弥散受限状态;62个病灶于T2-FLAIR呈等信号。

3 讨 论

伴随着人们对淋巴瘤重视程度的不断升高,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这一相对少见的肿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种淋巴瘤诊断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体现为:由于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其诊断经验相对不足。

可用于这种淋巴瘤诊断的方法以影像学技术为主。CT、X线技术虽然可为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识别提供一定支持,但结合既往经验可知,上述影像学方法的应用容易面临较高的误诊、漏诊风险。

相比之下,磁共振检查则可通过多方位扫查、常规序列及DWI序列,精确发现受检者在病灶形态、肿瘤强化状况等方面的异常[2]。本组54例患者的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灶形态以类圆形为主;常规序列可见T2WI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上述特征与脑灰质等病变较为相似;而DWI序列则可发现患者病灶的弥散受限(82.56%)状态。

综上所述,宜于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推行磁共振检查。

猜你喜欢
淋巴瘤磁共振原发性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