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品牌,强产业,助推精准脱贫
——以镇原县为例

2020-12-21 05:58寇海斌
甘肃农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村培育贫困户

寇海斌

甘肃省镇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镇原 744500

镇原县地处庆阳、平凉和宁夏固原两省三市交汇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六盘山片区58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和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总面积3 500km2,辖9镇10乡、215个行政村、1 991个自然村,总人口53.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33万人)。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87个,贫困人口4.23万户17.23万人,贫困发生率36.21%,贫困人口规模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市第二。2017年完成全县国民生产总值56.9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815.8元。截至2018年底,全县贫困户18 886户67 307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干部要抓的头等大事。精准扶贫,首先就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好扶贫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目前的“穷”不在于缺钱,是缺“智”,许多贫困地区缺少脱贫致富的动力,没有稳定的销路,导致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产业成为了精准扶贫的治本良策和内在动力,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一、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品牌培育则是产业的核心。

(一)农民要懂产业

在农民的思维里,第一产业只是作为维持日常生活的手段而不是脱贫致富的路子,种庄稼是为了温饱,养牛为了种庄稼,从生存之道来说这是必然的逻辑关系,但上升到脱贫致富上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了。因此,在扶贫宣传上,要把农民赖以生存的种养技术产业化,转化为致富渠道。从数据上来看,前几年在扶贫上钱没有少花,事没有少办,扶贫资金动辄亿元为计,可是扶贫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过去输血式的扶贫存在很大的弊端,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家庭稍微有重大变故就会返贫。因此,农民要懂农业。

(二)政府要指导产业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扶贫至关重要。没有产业作为支撑,贫困户脱贫增收就成了“无源之水”。政府要指导产业,要让产业实现良性发展,确保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近年来,镇原县在脱贫攻坚扶贫产业上下大功夫,首先是考察市场,实行订单农业,为产品先找好“婆家”,实现了产业良性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镇原县开边镇解放村的“甜蜜蜜”礼品西瓜就是订单农业的典型,合作社作为乙方负责生产,北京方面负责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品收购,按照制定好的的技术标准生产,只要产品合格就不需要合作社自行销售,甲方按照合同中签订好的价格将产品收购,合作社没有后顾之忧,经营过程中不存在滞销风险。近年来,在这种先进理念与模式的推动下,目前镇原县的中药材、万寿菊、果品、小杂粮等实现了规模发展,产业在扶贫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

(三)企业应重品牌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是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产业规模型发展的结果是产量增加,由于农户生产的产品大多只是初级农产品,质量上不去,市场竞争力低下,价格没有优势,增收就不明显,脱贫步子就走得慢。因此镇原县改变工作思路,在产业发展上走以产量取胜变以质量取胜的路子,在当地打造了一批加工企业,如甘肃绿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甘肃裕泰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居立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创建了大批标准化生产基地,解决了一批就业问题,开发了“南梁”“食恩”“居立”等知名品牌,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的目的。

品牌打造有利于农产品市场拓展,农业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应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因此,需要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延伸,扩大规模效应,优化营销手段,规范品牌管理,进而建立和完善品牌打造与脱贫致富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利用品牌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脱贫攻坚效果。

二、培育壮大扶贫产品品牌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有序引导品牌发展

成立扶贫产品品牌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引导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创建、培育、整合品牌。结合全市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依靠科技支撑,培育自己的品牌,促进扶贫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以家禽、牛羊、草畜、杂粮、苹果等主导产业为主,以创建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方向,以“三品一标”认证为重点,突出优势,系统打造扶贫优质品牌。

(二)夯实基础,强化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在品牌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和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建成有特色、优质高效、辐射覆盖广的种养加工示范基地。调动激发贫困村、贫困户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创新科技,以品牌产品提升扶贫产品产业化进程,以新技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革新、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

(三)狠抓品质,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统一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监管,细化管理和技术流程,落实管理和技术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大培育商标、著名商标的监管力度,指导和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产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一手抓创建,一手抓管理,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多创产业名牌,走品牌创业之路。

(四)加强宣传引导,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

采用新闻媒体,网络、参加产品推介会等有效途径,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培育一批电商,以此打开扶贫产品的销售,增加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寻求商业合作和销售渠道,构建一个多方互动的品牌宣传与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贫困村、贫困户对打造扶贫产品品牌的认知和热情,从而打造出扶贫产品品牌。

实践表明,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贫困地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脱贫的有力抓手。要站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高度,进一步增强对做好品牌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采取措施,努力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猜你喜欢
贫困村培育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