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罗伊适应理论心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的效果分析

2020-12-22 08:42何锦玉何芳黄海霞李可臣黄微微李美君黄娟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罗伊神经功能状态

何锦玉 何芳 黄海霞 李可臣 黄微微 李美君 黄娟瑜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多由脑血管破裂或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1]。疾病发时大脑处于缺血状态,产生大量自由基破坏脑细胞组织,诱发脑水肿,对神经功能造成损害。脑卒中患者即使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也会遗留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偏瘫[2],而这些后遗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损害身心健康,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如何提升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一直是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患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疾病者;患精神疾病者;免疫系统异常者;患恶性肿瘤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机体耐受力差者;患传染性疾病者。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 42~78岁,平均(62.83±8.46)岁;病程6~36 d,平均(25.19±1.05)d;体质量指数(BMI)20~35 kg/m2,平均(26.93±7.50)kg/m2;收缩压(SBP)15~18 kPa,平均(16.65±0.05)kPa;舒张压(DBP)11~14 kPa,平均(12.65±1.05)kPa。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43~77岁,平均(62.03±8.56)岁;病程7~38 d,平均(26.19±0.95)d;BMI 21~36 kg/m2,平均(27.10±6.50)kg/m2;SBP 15~17 kPa,平均(16.62±0.03)kPa;DBP 11~15 kPa,平均(12.67±1.03)kP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疏导焦虑、抑郁情绪。鼓励家属陪伴患者左右,增强其康复信心。(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以口头宣教、视频录像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卒中发病机制、康复方案等。(3)生活护理。制定合理的饮食及作息方案,强调科学合理的饮食及作息对康复的重要性。(4)治疗护理。指导患者临床用药,并预防相关后遗症及并发症。(5)康复护理。针对出现语言障碍的患者辅予发音练习,指导其发音肌训练,如伸舌、张嘴、鼓腮等;针对完全失语者,耐心以口型示范、唇部模拟等方式引导其观察模仿发音。同时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坐起平衡训练、起身站立训练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成立罗伊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有1名主治医师、2名责任护士,组内成员均学习并掌握罗伊适应模式理论知识并实践操作通过考核后按照一级评估、二级评估、诊断、制订目标、干预和评价步骤进行护理。(2)一级、二级评估。采取有效方式与患者沟通,掌握其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适应与依赖情况的相关资料,分析其行为是否为适应性反应;收集、整理并评估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的不适应刺激因素,包括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及固定刺激等。(3)护理诊断。分析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不同不适应刺激因素,小组讨论并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4)实施护理干预。心理适应度护理:采用家属联合护理方式,根据家属及患者反馈,调节病房湿度、温度至适当值,按患者喜好布置室内环境,保证适当的照明度及通风量,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护理及操作仪器时,动作轻缓、降低各种噪音分贝,提升患者的心理适应度。心理支持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与患者沟通,评估其心理状态,在沟通中找出缘由,联合专业心理学知识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让其获得专业医疗心理支持。协调好患者住院期休息与探视时间,既保证其获得良好的社会家庭心理支持,又能充分休养。鼓励患者建立“群体”,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座谈会,采取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交流并分享有效的治疗护理经验,病友间相互支持,树立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念及信心。情绪护理:辅助音乐疗法、情绪转移法或者根据情志相胜法中怒胜思,以喜胜忧、以悲胜怒、以思胜恐原理,指导患者移情易性,疏导其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保持平和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在患者取得微小进步时给予真诚的鼓励及肯定,对无法解决的困境提供意见及建议,并帮助其做出新的努力,不断增强其治疗成功的自我暗示。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结束时评估护理效果。

1.3 评价指标

(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评估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2)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4]、焦虑自评量表(SAS)[4]评估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抑郁、焦虑程度,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3)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评估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自我效能水平,该量表包含10个条目,分值范围为10~40分,分数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NIHSS,GSE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NIHSS,GSES评分比较(分,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脑卒中一般为急性起病,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生的风险较大,预后效果较低,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脑卒中最主要的致病机制在于外部环境及机体内在等原因刺激血小板活性,造成血小板大量分泌细胞因子以及血小板介导内皮黏附,从而在脑部或其他组织器官的血管中形成血栓,而在血栓脱落后会利用血液循环系统输送至脑部血管,导致脑部因缺血引发脑卒中[6]。

脑卒中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内动脉出现狭窄、闭塞或破裂,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一般在发病后的1~2 d内意识清楚或者轻度障碍,呈现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7]。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等,且该病患者因语言、运动及神经功能均受到较大程度的损害,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心理状态,影响恢复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NIHSS,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罗伊适应理论的心理干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分析原因,罗伊适应理论包括一级评估、二级评估、诊断、制订目标、干预和评价6个步骤,内容涉及对5个基本要素的描述,包括人、护理目标、护理活动、健康和环境。罗伊理论认为人作为护理的接受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家庭、群体、社区或者社会人群,而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适应系统,能够利用适应性反应维持生理以及心理系统的完整、稳定与平衡[9]。本研究中观察组关注患者康复期的各种刺激性因素,采用家属联合护理方式,根据患者喜好布置室内环境,维持舒适的温湿度、照明度及通风量,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轻缓、降低各种噪音分贝,从心理及外部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提升其心理适应度;给予患者不同层面的心理支持,通过耐心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专业的医疗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治疗护理依从性改善神经功能[10-11];通过协调家属亲友的探视时间,给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支持,让其感受到亲友的关心支持,能有效减少其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同时建立病友互助群体,通过经验分享交流共同树立康复心理,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提升其治疗护理的主观能动性,利于改善神经功能[12];通过音乐疗法、情绪转移法、情志相胜法针对性疏导患者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并对患者康复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鼓励与表扬,不断强化其成功康复的信念,也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加速病情康复进程[13-14]。

综上所述,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心理干预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利于康复。

猜你喜欢
罗伊神经功能状态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罗伊·希尔的散文诗
重逢的安全帽:一个善念的凯旋
福尔摩斯·斑点带子(下)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