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流程在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0-12-22 08:42李明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疼痛感

李明霞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面部常见的疼痛综合症好发于60~70岁老年人群,患者发病时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1]。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用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消除患者病因,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疼痛是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症状,不仅增加患者围手术期的痛苦,而且影响术后康复[3]。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减轻患者疼痛感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疼痛管理流程是基于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特点制定的,有助于对疼痛实施精准评估及干预,更符合护理需求及特点[4]。本研究为减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应用疼痛管理流程对患者实施干预,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头面痛学会分类委员会制订的标准;符合微血管减压术指征;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合并继发性神经痛、凝血功能障碍、心肝肾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合并沟通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研究期间病情恶化或死亡病例;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2~74岁,平均(48.5±3.7)岁;疼痛部位:左侧20例,右侧16例,双侧9例;疼痛分布:第Ⅰ支16例,第Ⅱ支16例,第Ⅲ支13例;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13例,高中13例,大专或以上9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48.9±3.8)岁;疼痛部位:左侧20例,右侧18例,双侧7例;疼痛分布:第Ⅰ支15例,第Ⅱ支20例,第Ⅲ支10例;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12例,高中12例,大专或以上11例;两组性别、年龄、疼痛部位、疼痛分布、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性护理,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告知患者围手期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加强健康指导并实施疼痛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疼痛管理流程,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疼痛干预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神经外科专科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2名,疼痛科医师1名,疼痛科主管护士1名。由神经外科专科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对患者的组织协调。小组成员综合参考了神经外科管理专家意见并结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临床特征对患者实施疼痛管理。经过小组成员数次头脑风暴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性意见,制定疼痛护理干预流程。

1.2.2 制定疼痛管理流程 采用数字分级法(NRS)[5]评估患者疼痛。总评分0~10分,分值越高则疼痛感越明显。由疼痛干预小组于患者术后每天定时评估,记录患者疼痛的发生时间、部位、性质、类型、程度、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镇痛措施。疼痛评分1~3分为轻度疼痛,每天对患者评估2次;4~6分为中度疼痛,每4 h对患者1次评估;≥7分为重度疼痛,每30 min对患者评估1次。

1.2.3 实施疼痛干预 根据不同的NRS评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1)NRS评分1~3分。给予心理疏导,同时采用降温贴缓解患者疼痛感,揭开降温贴表面透明膜将凝胶面贴于患处,每6 h更换1次,并观察局部皮肤是否出现红肿。(2)NRS评分4~6分。加强巡视,及时将患者情况向医师汇报,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如丙泊酚、右美托咪定。(3)NRS评分≥7分。疼痛干预小组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镇静药物,如芬太尼、咪达唑仑,给予患者镇静镇痛药物时,应密切监测患者呼吸、血压情况,及时纠正呼吸及循环变化。

1.3 观察指标

(1)疼痛评分。记录两组入院24 h、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的疼痛评分。(2)预后情况。记录两组镇静药物使用次数、疼痛缓解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及而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并发症包括低血压、皮疹、消化道反应、面瘫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各项预后相关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预后相关情况比较

3 讨 论

疼痛是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且会增加其负性情绪,降低生活质量[6]。既往临床对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手术期更多关注其生命体征及并发症,而忽视了疼痛对患者预后及不良情绪的影响[7]。研究认为,疼痛护理干预不仅能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围手期舒适度,而且能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量,从而降低镇痛药物引起的围手术期不适反应,有助于改善预后[8]。

目前临床上对患者的疼痛评估主要根据患者主诉症状进行评价,因此容易受患者主观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疼痛被低估或镇痛过度[9]。疼痛管理流程是基于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临床特点制定的,有助于实施准确干预及评估,更符合患者专科特点及需求[10]。本研究对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实施疼痛管理流程,结果显示,观察组入院24 h、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疼痛管理流程能有效减轻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疼痛感。这可能由于疼痛管理流程通过采用NRS评分表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准确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从而给予针对性的疼痛干预,有效减轻了疼痛感[11]。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每天镇静药物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疼痛缓解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而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疼痛管理流程能有效促进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康复。考虑可能由于疼痛干预流程制定过程中,由临床不同学科护理人员共同商讨,并结合临床护理工作难点及特点,因此具有较好的操作性,适合神经外科患者疼痛管理,有助于护士及时、准确评估并汇报患者疼痛分值,从而有助于医护人员制定个体化疼痛干预方案,提高疼痛干预效果,有效减轻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12-13]。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了三叉神经痛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临床特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疼痛干预流程,从而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镇静药物使用次数,缩短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疼痛感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带你了解“天下第一痛”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