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2020-12-22 13:31陈军华张小燕贺秀琴
贵州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末梢受检者血常规

陈军华 张小燕 贺秀琴

(1.宁强县天津医院检验科,陕西 汉中 724400;2.柞水县人民医院检验科,陕西 商洛 711400)

血常规作为当前临床应用作为广泛的检查项目,对帮助临床医生发现疾病症状有很大的帮助。血常规检查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末梢血液采集、静脉血液采集和动脉血液采集,相关检查也指出静脉血液采集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本文主要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00例受检者,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1岁,平均(42.3±6.5)岁;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41.9±5.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受检者所使用的稀释液、清洗液是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器配套专用的试剂,抗凝管为EDTA-K2真空抗凝管。两组受检者均清晨空腹采集。研究组采用静脉血采集,于受检者肘部静脉采集2 mL血液,放置于抗凝管内。对照组采用末梢血。于受检者左手食指或无名指内侧进行血液采集,放置于抗凝管内。两组均通过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所采集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验应在2 h内完成。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受检者血常规检验中的相关指标数据[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 结 果

两组受检者的RBC、WBC、Hb、PLT、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MCV、M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血常规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比较

3 讨 论

血常规检验中不同的血液采集方法所得到的样本结果和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也影响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主要的血液采集方法有末梢血液采集、静脉血液采集、动脉血液采集几种,其中末梢血液采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实践较长,也是几种血液采集方式中患者较容易接受的一种血液采集方式。近年来,有研究[1]指出静脉血液采集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更为客观准确。末梢血液采集是通过对受检者手指或耳垂的末梢血进行采集,经过稀释后进行检验分析,特别对于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患者群体来说,需要在化疗期间对血液成分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通过末梢血采集方式进行采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并且采血操作简单,因此,末梢血液采集在临床中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基础[2-4],但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末梢血采集容易受到血液温度、患者采血时的出血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5]。静脉血液采集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方法下,血液样本血量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样本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在静脉部位进行采血,可以反复穿刺,并且血液的纯度更高,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出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情况[6-8]。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受检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同采血方式下,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本文结果也可看出,静脉血液采集比末梢血液采集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上要更高。临床血常规检验中,较之于末梢血液采集,采用静脉血液采集的检验结果更为客观准确,临床价值更高,且稳定性更强,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末梢受检者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