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的效果分析

2020-12-23 09:39邓海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1期
关键词:运动功能

邓海燕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80例痙挛型脑瘫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进行儿童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 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儿童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20 cm宽步道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以及NGF、ET水平。结果 训练6个月后,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BBS评分、MWS水平均高于训练前, 且观察组GMFM-88评分(134.52±12.01)分、BBS评分(34.52±5.01)分、MWS(14.74±1.81)m/min均高于对照组的(112.69±11.35)分、(29.69±4.35)分、(11.63±1.70)m/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个月后, 两组患儿ADL评分较训练前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ADL评分(45.29±5.36)分高于对照组的(40.16±4.1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69, P<0.05)。训练6个月后, 两组患儿NGF、ET水平均优于训练前, 且观察组NGF(45.67±5.02)ng/L高于对照组的(39.89±4.45)ng/L, ET(354.61±43.25)pg/ml低于对照组的(418.45±52.27)p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行儿童悬吊训练可更好的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功能, 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

【关键词】 悬吊训练;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平衡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1.034

儿童脑瘫是由于胎儿、婴幼儿发育过程中脑部损伤所致, 常伴有感知异常、交流障碍、癫痫、肌肉萎缩等症状[1]。其中痉挛型脑瘫占儿童脑瘫类型的60%~70%[2], 因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外周神经活跃, 引起肌张力高反应性增高, 常引起运动功能、平衡功能障碍, 影响患儿日常生活[3]。常规康复训练采用运动疗法、推拿、物理疗法等, 往往疗效欠佳。儿童悬吊训练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训练方法, 通过悬吊患儿身体, 使患儿在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主动进行训练, 可提高核心肌群肌力[4]。为更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 改善日常生活质量, 本研究选取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儿童悬吊训练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科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2例;年龄3~11岁, 平均年龄(5.98±2.64)岁;其中四肢全瘫6例, 一侧偏瘫34例。观察组男27例, 女13例;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6.16±2.67)岁;其中四肢全瘫9例, 一侧偏瘫31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家属知情同意, 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行常规康复训练:保持正常姿势运动, 纠正异常姿势, 进行增强肌力训练、协调平衡训练、控制躯体训练、控制步行训练等, 还可进行肌肉按摩、推拿, 促进肌群收缩功能, 还可进行光波、磁力刺激肌肉收缩, 增加肌力。

1. 2.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儿童悬吊训练:先进行弱链测试, 再按照测试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开链、闭链训练。①伸髋训练:取仰卧位, 双臂交叉抱于胸前, 将刚性悬吊带放置于双膝关节下方, 告知患儿进行伸髋、抬臀、伸膝动作。②腹部肌群力量训练:患儿俯卧位, 前臂进行支撑, 将钢行悬吊带置于双膝关节下方, 告知患者伸髋、伸膝, 保持身体平衡呈一条直线。③侧屈肌群训练:侧卧位, 枕头垫于头部, 双臂交叉抱于胸前, 将钢性悬吊带置于双膝关节下方, 告知患儿进行伸髋、抬臀、伸膝动作, 尽量是骨盆保持直立位, 避免前、后倾。④旋转骨盆训练:仰卧位, 一侧膝关节下方放置钢性悬吊带, 另一侧下肢悬空, 在腹部或骨盆处放置宽带弹力绳, 拉动弹力绳使骨盆离开地面, 告知患儿旋转骨盆, 同时进行伸髋、抬臀、伸膝动作, 并保持双腿稍分开。⑤屈膝屈髋训练:俯卧位, 将吊绳固定双下肢踝部并抬高, 双上肢进行支撑, 身体保持平衡呈一直线, 告知患儿并示范屈膝、屈髋动作, 再将下肢伸展。⑥控制感觉运动训练:双足站立于悬吊鞋上, 双手握住悬吊绳, 告知患者进行分腿、并腿动作。⑦控制步行训练:患儿站立位, 双手握住悬挂的多功能平行棒, 训练师利用推拉多功能棒, 诱导患儿进行旋转、重心转移。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采取梯度训练规则, 摇晃悬吊绳, 提高患儿平衡性训练难度, 有利于促进患儿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恢复。上述动作1次/d, 持续30 min/次, 每周完成5次训练, 总疗程6个月。若患儿出现严重肺炎、腹泻等, 则停止训练, 身体恢复后继续进行。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所有患儿训练前后采用GMFM-88评分、BBS评分进行评估, 评分越高说明患儿运动、平衡能力越好;MWS速度越快, 说明患者支配运动能力越好;ADL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比较两组患儿血清NGF、ET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BBS评分、MWS水平比较 训练前,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BBS评分、MW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个月后,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BBS评分、MWS水平均高于训练前, 且观察组GMFM-88评分、BBS评分、MWS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ADL评分比较 训练前, 观察组患儿ADL评分(29.25±3.29)分与对照组的(28.95±3.31)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个月后, 两组患儿ADL评分较训练前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ADL评分(45.29±5.36)分高于对照组的(40.16±4.1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69, P<0.05)。

2. 3 两组患儿血清NGF、ET水平比较 训练前, 两组患儿NGF、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个月后, 两组患儿NGF、ET水平均优于训练前, 且观察组NGF(45.67±5.02)ng/L高于对照组的(39.89±4.45)ng/L, ET(354.61±43.25)pg/ml低于对照组的(418.45±52.27)p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瘫儿童的治疗为长期而复杂的過程, 常需采取综合康复疗法共同发挥疗效[5, 6]。常规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为主, 辅以针灸、推拿等物流疗法, 该训练方法耗时耗力、训练内容较为单一枯燥, 导致患儿难以坚持, 且对核心肌群肌力的提高、感觉运动的控制无法实行, 总体疗效较差[7-9]。而悬吊训练遵循阶梯式训练原则, 循序渐进, 能调动患儿积极性, 主动参与各项训练, 并刺激各感觉器官, 能有效提高核心肌群力量, 提高平衡能力[10]。本研究选取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儿童悬训练,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其运动、平衡能力, 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情况, 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6个月后, 观察组患儿GMFM-88评分、BBS评分、MWS水平、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儿童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的提高患儿运动、平衡功能, 并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分析原因:悬吊训练强调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 重视生物力学、生理性闭链运动, 并强调主动运动观念, 通过调节吊绳、平衡垫的状态, 提高训练难度, 提高患儿运动功能训练效果[1]。悬吊训练可有效的刺激核心肌群、中枢神经系统, 促进神经系统激活肌纤维参与的收缩力, 增强深部肌肉的活动, 可促进患儿平衡力、协调能力、姿势控制力的恢复[4]。悬吊训练通过提高患儿的运动、平衡能力, 从而有利于患儿进行更好的日常生活。

NGF为生长因子之一, 可直接作用于胆碱能神经元, 能促进神经元的发育、再生、神经突触的重构等, 有研究提示将NGF注射入脑损伤的婴儿脑室内, 可改善脑灌注, 促进脑损伤组织的修复, 改善患儿神经功能、智力及运动功能的发育[5]。ET属于血管收缩生物肽,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水平明显升高, 与神经功能损伤呈明显正相关, 对疾病的进展、预后的评估意义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NGF水平高于对照组, 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说明对脑瘫儿童进行积极的悬吊训练可一定程度的改善患儿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 进行儿童悬吊训练更好的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运动、平衡功能, 改善儿童日常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 唐久来, 马丙祥, 等.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19):1520.

[2] 李晓捷. 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技术.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7.

[3] 李晓捷, 邱洪斌, 姜志梅, 等. 中国十二省市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特征.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 33(5):378-383.

[4] Van Naarden Braun K, Doemberg N, Schieve L, et al. Birth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Pediatrics, 2016, 137(1):1-9.

[5] 秦向前, 康贝贝, 明爽, 等. 改良的立位促通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矫正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4):48, 50.

[6] 吴亮, 王涛涛, 刘黎明, 等. 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观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6):723-725.

[7] 王瑞红, 康贝贝, 徐磊, 等. 多功能悬吊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8, 41(5):26-27.

[8] 康贝贝, 徐磊, 卢明甲, 等. 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脑瘫儿童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 25(9):891-893.

[9] 范桃林, 杨艳文, 王春华, 等.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和移动能力的影响.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 30(5):542-546.

[10] 康贝贝, 徐磊, 范艳萍, 等. 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 33(5):556-558.

[收稿日期:2020-01-07]

猜你喜欢
运动功能
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影响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