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肝理气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及药理学研究

2020-12-23 09:39李晓微石瑞君杨欣欣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1期

李晓微 石瑞君 杨欣欣

【摘要】 目的 探讨舒肝理气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及药理学研究。方法 8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肝理气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水肿、黏液增多、充血糜烂、糜烂、返流发生率分别为2.5%、5.0%、0、0、0, 均低于对照组的15.0%、20.0%、10.0%、12.5%、1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舒肝理气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 舒肝理气方;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药理学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1.066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为临床的高发病, 近几年,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由于青少年暴饮暴食, 该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并且不接受正规的治疗, 该病逐渐加重, 甚至会发生癌变, 因此积极早期的采取治疗非常重要。在祖国医学中归于“胃脘痛”、“胃痞”范畴, 肝胃不和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目前西医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 该病反复发作, 并且长时间用药非常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 作者收集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锦州市中医医院的8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采取舒肝理气方对其进行治疗, 并且对其临床有效率和药理研究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锦州市中医医院的80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40.0±6.7)岁;病程2~15年, 平均病程(7.0±2.7)年;基础疾病:高血压5例, 糖尿病2例, 冠心病3例。试验组中男19例, 女21例;年龄20~61岁, 平均年龄(41.0±7.0)岁;病程2~15年, 平均病程(7.0±2.7)年;基础疾病:高血压6例, 糖尿病2例, 冠心病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制定的本病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

1.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肝胃不和型证候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75岁。排除标准:①消化道有其他器质性病变患者, 精神障碍不能沟通者, 恶性肿瘤;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不配合研究者, 不愿意参加者。

1. 4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泮托拉唑肠溶胶囊40 mg/次, 1次/d, 早餐前口服;枸椽酸莫沙必利片5 mg/次, 3次/d, 餐前服用;幽門螺杆菌(Hp)感染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 500 mg/次, 2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肝理气方治疗, 舒肝理气方组成:柴胡20 g、姜半夏20 g、川芎20 g、延胡索20 g、莪术20 g、白芍20 g、黄芪20 g、炒白术20 g、木香5 g(后下)、蒲公英20 g、白花蛇舌草20 g、瓦楞子20 g(先煎)、乌贼骨20 g(先煎)、枳实20 g、甘草20 g。随症加减:嗳气比较明显者加沉香10 g、旋覆花5 g;腹部胀满者砂仁10 g、槟榔10 g;合并便秘者加大黄5 g、芒硝5 g;纳呆食少者加神曲10 g、麦芽10 g。以上水煎服, 熬至100 ml, 分2次分服。疗程为4周,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调情志, 忌烟酒、浓茶及其他生冷辛辣之品。

1. 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参照2003年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疗效标准。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胃镜检查炎症消失;②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胃镜复查胆汁返流减少2/3以上, 炎症轻度减轻;③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好转, 胃镜复查胆汁返流减少1/2~2/3;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减轻, 甚至加重。胃镜检查情况包括水肿、黏液增多、充血糜烂、糜烂、返流等。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水肿、黏液增多、充血糜烂、糜烂、返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临床的高发病, 青中年多见。该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从而发生胃黏膜慢性炎症。研究显示, 80%以上的成年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最近几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和习惯改变, 该病的发生率又有所上升。如果患者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严重者会发展为胃癌。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等,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 如嗳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等。胃镜则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出血, 甚至糜烂等胃黏膜炎性改变。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多种多样, 反复发作, 需要长期的用药, 以应用胃酸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治疗为主[3]。目前该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并且反复发作, 停药后复发率高, 长期服用副作用大, 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缺乏特异性。

在古籍中没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名记载, 但是在祖国医学中可以归于“胃脘痛”、“胃痞”范畴, 《外台秘要, 痛方》云:“之胃心痛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 腹闷胀, 胃脘当心而痛。”这里指出胃脘近心窝处的疼痛为胃脘痛。主要的发病原因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 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 从而引发种种症状。《素问·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言:“木之性在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强调胃脘痛与肝密切相关, 胃的生理功能正常, 全部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通畅, 说明治疗胃脘痛与疏肝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认为该病为“情志致胃病”, 而尤以“肝气横逆犯胃”更为突出。因此作者采取舒肝理气方进行治疗[4]。

本研究使用的舒肝理气方中:柴胡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姜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川芎活血行气, 袪风止痛;延胡索活血, 行气, 止痛;莪术破血行气, 消积止痛;白芍养血敛阴, 柔肝止痛, 平抑肝阳, 止汗;黄芪健脾补中, 升阳兴陷, 益卫固表, 利尿消肿, 托疮生肌;炒白术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木香行气止痛, 健脾消食;蒲公英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利湿通淋;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利湿通淋;瓦楞子制酸止痛;乌贼骨固精止带, 收敛止血, 制酸止痛, 收湿敛疮;枳实破气除痞, 化痰消积;甘草调和主药。随症加减:对于嗳气比较明显者, 沉香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 纳气平喘;旋覆花降气化痰, 降逆止呕;对于腹部胀满者, 砂仁化湿行气, 温中止泻, 安胎;槟榔杀虫消积, 行气, 利水截疟;对于合并便秘者, 大黄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芒硝泻下攻积, 软坚润燥, 清热消肿;对于纳呆食少者, 神曲消食和胃, 麦芽疏肝解郁。以上药物合用, 起到疏肝解郁, 和胃理气, 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柴胡具有抗炎、镇痛、抗溃疡、减少胃酸分泌作用, 川芎行具有抑制平滑肌细胞,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并且还可以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血流量, 有着非常好的保护胃黏膜作用;枳壳可以加快胃的排空以及增加小肠推动功能;白术可以有效的调节胃肠的运动功能, 蒲公英可以镇痛, 还可以清除胃内瘀肿, 白花蛇舌草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学的改变有修复功能, 对异型增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且对Hp有一定灭活作用[5]。从本试验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 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水肿、黏液增多、充血糜烂、糜烂、返流发生率分别为2.5%、5.0%、0、0、0, 均低于对照组的15.0%、20.0%、10.0%、12.5%、1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取舒肝理氣方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同时本试验也证明了中医药治疗浅表性胃炎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 重庆).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5, 10(3):18.

[2]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43-151.

[3] 李林华. 健脾清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1例. 光明中医, 2018, 33(13):1949-1951.

[4] 张建华, 张善红. 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光明中医, 2017, 32(10):1515-1516.

[5] 王欢, 李成光, 李林. 加味四逆散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药导报, 2015, 21(7):65-66.

[收稿日期:2020-05-18]

作者单位:121000 锦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李晓微);121000 锦州市中心医院药学部(石瑞君);

116600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杨欣欣)

通讯作者: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