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微

2020-12-23 04:24黄波
求知导刊 2020年46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物理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进行优质的物理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唯物主义观念的发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能力的提高。而在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是影响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高效开展物理实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19-02

引 言

物理是高中階段一门难度较高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难度与考试的压力,许多教师在教学时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训练,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终身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一、设计体验性物理实验,发展学生物理观念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又可以辅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重视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开展,借助物理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1]。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实验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开展实验的方式主要是演示。在这种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实验的教育价值较低。在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师应适当设计体验性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以“力的分解”这一小节的教学为例,在以往的实验设计中,大部分教师会以斜面实验或者实验视频为学生展示相应的物理现象,然后以图示分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等相关理论知识。这样的实验方式或者内容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效果较为明显,对那些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则缺乏足够的教学价值。对此,教师应设计或者应用体验性的物理实验。比如“重物断线”实验,这一实验只需要使用三种道具:较为脆弱的棉线、砝码、棉棒。在实验中,学生将棉线分别系在手指及砝码两端,然后用棉棒以掌心为支点支撑起棉线。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调整棉棒与垂直棉线之间的夹角,感受手指、掌心受力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对物理现象形成较为直观的认知,还能对力的相互作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实验之后或者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画出受力图,如此教师便能了解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并及时调整理论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设计团体性物理实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不是对物理器材的简单摆弄,而是对未知物理问题的实践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较难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物理知识,设计团体性物理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团体合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物理实验器材,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团体为单位进行实验。

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各小组学生提供螺线管、电流表、导线、强磁铁、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器材,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自行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探究步骤。这样的实验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如在实验一开始,大部分小组设计的探究过程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的,可以说是对教材内容的重复。之后,学生开始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类似“定量”的角度调整自己的探究内容与实验过程[2]。比如,有的小组分析螺线管与导线的成分,然后尝试以多根导线绕成圈代替固定圈数的螺线管,用以测试线圈数量对感应电流大小的具体影响。还有的小组以强磁铁为关键点,借助改变强磁铁通过螺线管的速度、穿过螺线管的幅度,以及在螺线管内外不同区域滑动强磁铁等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实验。这些多样化的实验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还体现了学生对物理的探究兴趣。总体而言,设计并开展团体性物理实验,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及积累的物理经验进行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辩论性交流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理论知识是教师与学生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能够将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学生个人思维、知识吸收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会显露在外,直到学生在做作业或者考试中才会体现出来。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设计辩论性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阐述,让学生明晰自己与他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差异。如此,学生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又能够形成科学态度。

以“楞次定律”的教学为例,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用回顾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基础性的。比如,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何按重要性排序?楞次定律实验设计的详细思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难度不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思索过程中能够较为轻松地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实验的设计思路,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容易遗漏部分知识点[3]。对此,在提问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交流过程进行引导与管控,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这一过程中发言,展现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每人说一句话,以语言接龙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初步回答;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对其他同学回答的异议,先阐述自己的理由,再说出自己产生异议的理由。通过这样的交流、辩论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能培养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设计开放性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但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引导学生,所以教师可以在特定教学环节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基于这些问题自主进行学习或者实践。这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科学思维、探究意识等多种学科素养的提升[4]。

以“自由落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教学问题: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因素。相较于课堂上的团体合作实践活动,这样的任务主要锻炼学生个人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但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学生在课前实践时容易抱有敷衍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将这一问题融合在预习任务或者作业中。比如,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应详细规定学生完成任务的形式,如学生需要自行在草稿纸或者作业本上绘制包括科学探究七个步骤的表格,将自己预习课文后对问题的猜想与实验验证过程填入表格中。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便可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结果进行有效的检验。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交流,根据彼此的预习成果与实践猜想初步构建本节课知識的网络。

五、设计引导性物理问题,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引导性问题或者启发性问题,能够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为学生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迁移或者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一,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引导迁移性问题,即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迁移应用在生活中,或总结本节课所蕴含的物理思维方法,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中。比如,在教学完“加速度”的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加速度大小的定义是以什么思维得出的?以这种思维为基础,如何探究影响加速度方向的因素?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反应代表了他们对本章节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学生应用类比思维解答教师第二个问题的质量就代表他们对这一思维的理解应用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变式习题,即在教学例题后,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解法,再展示变式习题,让学生通过解答变式来加深对一般性问题解法的理解。

结 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被教师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的特性,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使用合作学习等方法加强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观念。如此,教师便能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麦建华.利用合作学习任务实施过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探讨:以“弹力”教学片段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20(06):23-31.

何锦兴.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物理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研究:以《共点力的平衡》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7):32-35.

徐井华,张勇,汉语.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及创新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94-95.

吴发旺.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8(20):60-61.

作者简介:黄波(1977.9—),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实验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