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

2020-12-26 14:34黄贤君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礼仪中华民族思政

黄贤君

(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交汇期,连续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年大学生站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在新时代背景下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1]。”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华民族而言,青年大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就拥有怎样的未来。因此,继承和创新发展传统礼仪文化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意。

关于传统礼仪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许多学者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刘志红等[2]认为要做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必须探寻其源头,加强对文化典籍的普及。张茂泽等[3]认为“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入传统礼仪教育会更充实。刘慧敏等[4]和马婷婷等[5]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做出分析,并就两者相互融合途径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从目前学者对传统礼仪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论述传统礼仪文化蕴涵的思想精髓,教育缺失的原因,缺乏从新时代大背景下去研究传统礼仪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因此,对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非常重要。

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德才兼备是新时代大学生承载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进入21世纪后的首批“00后”大学生,是同新世纪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见证了国家综合实力的飞速提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为青年不断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不仅要有扎实学识,有过硬本领,更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符合时代需要的大学生。

(二)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中国自古重视高等教育和道德教育。《礼记·大学》开篇即给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大学是追求高明学问最理想的地方,如何培养大学生崇高的思想价值理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当下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交汇期,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解决高校教育大学生如何“立德”和立怎样的“德”的问题,我们不能求助于外,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教育要更具中国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礼”一直作为评判道德高低的标准,同时也是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道德品质高的人往往言谈举止得体,彬彬有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古代为政者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礼记》中关于敬、仁、忠、孝、诚、信、义等思想观念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必须要让大学生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汲取之精华,以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传统礼仪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源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两者价值精髓相统一[7]。首先,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不断冲刷和补充,历久弥新,仍然持续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将传统礼仪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文明素养。其次,以传统礼仪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标志,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使传统礼仪文化得到继承和创新发展,是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的动力源泉。最后,“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理想想念、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等内在思想品质的培养,这些内在品质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上。一个有崇高理想信念、良好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的人,一定是言谈举止得体,合乎“礼”,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从容、仁爱谦让和诚信友善的品质,因此“明礼”“守礼”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一种指示剂。

二、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尚未完成重建

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始终屹立世界之林的“根”和“魂”,为世界各民族所敬仰,也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根本保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不是最早的,但是,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都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流中,只有中华文明依然传承至今,历久弥新,这与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夷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华民族文化高度自信,充满活力和魅力,大部分外来的民族文化,都会被中华文化吸收改造,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这体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以及中华民族对民族文化的强大自信心。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强势来袭,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变得不再自信。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由富变强成为中国新时代主题,强大的民族不能没有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则是民族自信最基础,最根本的底气所在。尽快提振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二)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泱泱中华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君子之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个人修身、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根基。但自鸦片战争以来,古老中国受尽凌辱,中华民族在对抗外族入侵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自身的文化缺陷,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文化产生了质疑。一些先辈在探索国家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猛烈批判中华民族的礼仪思想,反孔反儒教,将中华民族的衰落归咎其中,过于放大传统礼仪封建腐朽的一面,造成中华文化某种程度上的断裂。新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传承和创新传统礼仪文化,但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不强。中华传统礼仪由于理论知识过多,学术性较强,内容烦琐,对实际行为又具有束缚性,大学生往往望而却步。

(三)西方文化及思想价值观念渗透高校校园

自鸦片战争始,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强硬撬开中国大门,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文化及思想价值观念在中华民族最为危难的时刻乘虚而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思想变得开放,和外国的交流往来频繁,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国内出现了很多崇洋媚外现象,“洋气”成为高端的代名词。高校校园里,过“洋”节成为时尚,出现了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和情人节等节日热闹喧嚣,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冷冷清清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问题,而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新一代青年思想的渗透,这是十分可怕的。

(四)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固化,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一些高校在传统礼仪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首先,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内容不够完善,缺乏创新。许多高校开设有关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博大精深,但由于历史久远,不免晦涩难懂,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脱离实际,不能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很难让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其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存在大班教学、课时少、课程考核较为随意等现象。最后,许多高校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重视力度不够,对高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迎合新时代,创新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内容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在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传统礼仪文化思想精髓,要注意甄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继承发展,而对于其中包含的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内容坚决摒弃。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相互融合,增强育人效果。

(二)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改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方式

新时代大学生生于21世纪之初,成长于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环境趋于更加复杂的新时代。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有个性、有自信、接受能力强,但心理素质尚不成熟、渴望被认可、行为较为随意、偏于享乐、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较深。高校要在传统礼仪教育中,结合大学生特点,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力,改变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用讨论式、辩论式和鼓励式的课堂组织形式,启发学生多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作为策划者、组织者、执行者和参与者开展传统礼仪实践教育活动,形成“学习-实践-学习”的教育新模式。

(三)适应新媒体时代,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新媒体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已经习惯通过网络去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目前,网络新媒体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充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就必须重视网络新媒体快捷、灵活和多元化的特点,搭建传统礼仪文化专题网络平台,提炼传统礼仪文化中对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精华部分,将繁杂厚重的传统文化精简化和通俗化;要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习惯,以H5、动漫、游戏和视频等形式展现网络思政内容,提升传统礼仪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力度,从而提高网络思政育人效果。

(四)言传身教,提升教师传统礼仪文化素养

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行为示范能力,真正能把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注重提升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务工作者等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实践能力。加强高校教师传统礼仪文化的培训,提升高校教师传统礼仪文化综合素养,结合师德师风相关规定,注重加强教师言行举止的规范和监督,对于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教师事迹要加以宣传。

(五)高校应加强政策引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重视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上给予政策支持。可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为展开传统礼仪文化活动提供经费和场地;将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有良好礼仪行为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一部分,并将相关规定写入学生综合测评,社会责任认定等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规章制度当中,在制度上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开办传统礼仪文化节,组织全校性的传统礼仪文化学习大讨论,通过学校官网、校报校刊、微信微博客户端、橱窗海报或广播专栏宣传明礼守礼的榜样事迹等,努力营造学校礼仪文化氛围[8]。

四、结语

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基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深入挖掘传统礼仪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明确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结合时代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创新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方式,真正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文化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礼仪中华民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