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网课”之我见

2020-12-28 12:07江苏太仓市朱棣文小学陆丽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网课笔者微课

江苏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陆丽琴

2020年初,因为新冠疫情,寒假成为“加长版”“停课不停学”,我们教育局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组织骨干教师展开“感知网”线上教学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执教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二:写读后感”“语文园地二”四节线上课,体验了一把“网络主播”的滋味。这段特殊的经历和体验,也引发了笔者对网课的思考。

一、转变陈旧观念,树网课新观

笔者做了31年教师,一直把课堂作为主阵地,把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作为上课的正常状态,对着屏幕上课,对“老教师”来说,的确是一次冲击、一种革新。但也正因为这次冲击,使笔者转变了观念,更新了思想。

1.转变“传统课堂无法替代”的固有经验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翻转课堂、微课、云平台、云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和平台不断出现。对于这些,一开始笔者是持观望态度的,总认为小学语文课就得扎扎实实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进行,那些“花里胡哨”的方式只是为吸引学生的眼球,真正实效不如最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而作为教师,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教材、夯实基本功上。但这次疫情期间各平台的网课和各种线上资源,不仅让学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更让一线教师有了全面的学习和提升——学到了曾排斥的信息技术新技能,提升了教材解读能力。这种学习效果,是光靠以往的自身努力所达不到的。因此,笔者豁然开朗,认识到不能闭门造车,不能故步自封,要开放思想,不断接受新挑战,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于是,当被邀请执教网课时,便欣然应允。

2.转变“线上教学就是我说你听”的单一模式观

线上教学就是“我教你听”:我是主角,在线的这头讲;你是听众,在线的那头听。一开始,笔者也这样认为这是单一传输的模式。但在观摩了苏州、太仓线上的网课,听取了班级学生和家长的反映后,笔者改变了这一看法。线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隔着屏幕,你无法看到学生的状态,无法知晓学生的反应,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管自己尽情地说,那网课就失去了真正的主角,成了教师的秀场。线上教学就要突破“我教你听”的单一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穿插视频、微课、游戏、测评等环节,运用设计讨论、选择、探究等形式,加强交流互动,形成以“线”为媒介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互动场。

二、巧借他人之力,提网课品质

线上教学,不同于平时上课,它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线的那头有千差万别的学生,有翘首以待的家长,更有经验丰富的同行,而且是直播。这样的课,必须提高品质,做好充足的准备。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笔者是一个网络菜鸟,平时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都忙得手忙脚乱,此次任务更为艰巨,唯有学习,才能让笔者心中有底、手下不乱。向技术人员学,学习线上教学必用的各种软件,熟悉各种功能设备及操作流程;向先行者学,学习线上教学的各种注意事项,明白时间与节奏把控的重要性;向专家学,学习他们的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与目标;向网络主播学,学习语言和表情管理,掌握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小技巧。线上的、线下的、视频的、口述的……只要有用,都拿来学。学习,使笔者对线上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信息技术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对所执教的教材更有了精准的定位,笔者有了当“网络主播”的自信。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线下打磨一节好课,需要一个团队帮忙,线上教学更亦如此。就拿笔者执教的“写读后感”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吧,写读后感,一般到了中高年级,教师都会让学生去尝试着写作。但作为一篇列入教材的正式习作练习,这是第一次,可见统编教材对它的重视。备课前,除了调动自己所有的库存外,笔者还听取了同年级组教师、外校朋友以及学生的各方意见,梳理筛选,斟酌定稿;备课后,又把教案发给他们看,每一个环节、每一处互动、每一句话,都精心打磨、去粗取精,几易其稿,最终定稿。

三、立足生本之基,保网课实效

不管线上课还是线下课,主体永远是学生。但直播课中的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而又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能认真听讲,保证上课效率吗?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四节网课的实践,发现一定要立足生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样才能保证网课的实效性。

1.教学形式贴近学生

线上教学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缺少现场感,缺乏互动性。教师要想方设法弥补这些缺陷,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拉近两者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二”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欲望,笔者播放了动画片《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怎样变村姑、变老妇、变老者的一段视频,看完后出示原著中对于这三者外貌描述的文字,让他们欣赏。之后,打开交流区功能,又让他们结合视频点评这段文字。不一会儿,交流区内,一条条感想快速出现,又快速淹没。笔者眼疾手快,随机选取朗读分享,并附上姓名。此举,让交流区更是火爆,妙语连珠纷至沓来。看来,合适的形式是能点燃线那头学生学习热情的。

2.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

平时,学生最喜欢听老师朗读给他们的精彩批注或优秀习作。被读,是一种肯定,一种自豪;听者,是一份羡慕,一份激励。此时,课堂是安静的,眼神是专注的,收获当然也是大大的。因此,网课中所涉及的素材或练习等,完全可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例如,笔者在上《写读后感》这篇习作时,里面所有的素材均来源于我们班级。从整篇完整的习作,到每个部分的具体描写,从结构的不同范例,到题目的命名与选择,都出自我们班级的学生。因此,一上完网课,学生们在QQ群里就高兴地互相倾诉着,那份喜悦与得意无不表明,这堂课“他”是一直在的。突然想到,如果这次搜集的素材扩大到其他班级、其他学校,不局限于自己班级,岂不更好!

3.教学评价交给学生

课堂中的教学评价,一般是老师对学生言行,或学生对学生表现的一个评价,评价对象是学生。但线上教学,不见学生,让这种评价失去目标,无法进行。反之,他们却能看到老师的一举一动,能听到老师的每句话、每个词,可以对老师品头论足。而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大部分上课的老师都不是自己班级的老师,他们可以“大胆”评价老师。作为“主播”,要放下架子,丢开面子,营造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指手画脚”。例如,笔者在直播时,一直鼓励线那头的学生:给老师“找茬”,“小茬”小表扬,“大茬”大表扬,“没茬”不表扬。 “找茬”,不仅纠正笔者的教学小错误,更让他们提起精神,投入课堂,增强了听课效果。

四、衔接上下之轨,促网课后劲

线上直播,时间是有限的,20分钟一到,直播停止,但教学工作没有结束。接下来该如何巩固所学,如何检测所学,如何提优补差,等等,都需要线下多措并举,继续进行。

1.微课制作,查漏补缺

线上教学,虽然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但难免还是会有学生不认真听甚至不听,导致不理解,学习跟不上。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可制作相应的微课,针对本堂课中的难点和重点,用本班学生熟悉、喜欢的方式进行再教学,以期查漏补缺。例如,在与同学们一起听了《猴王出世》(五年级下册)一课后,发现因文章长、时间紧,课文中的很多古代白话文,学生都不太会读,也不理解文意。为此,笔者制作了一个简易微课,内容包括“西游解读”“生词解析”“思维导图”,并配上全国优秀教师的“精彩范读”和“精美插图”,供学生再学习。这种随时可以反复播放的小视频,很好地填补了网课的缺漏,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花样作业,多感参与

每次网课结束,我们总会布置一些相应作业,作业是课堂的延续,也是习得的必须。这时的作业,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大名著”导读单元时,笔者布置了这些作业:听——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特别推荐《武松打虎》;读——选四大名著之一,进行阅读;看——看四大名著改编的优秀影视,并与书中描写进行比较,与家长探讨;写——除了书上基本的字、词、句、段练习外,适当摘抄和模仿片段练笔;画——画《石猴出世》那一课的场景图,画《红楼春趣》中提及的各种风筝,画《武松打虎》的英雄像,画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像;赏——欣赏国画家戴敦邦教授的古典名著画集。这些作业,形式不一,感官不同,但殊途同归——匹配网课学习,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3.及时反馈,互学互比

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一定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这样才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各自在家,怎样及时批改?大部分作业可利用“QQ班级作业管理”“智慧云平台”“QQ邮箱”等平台集体批阅,部分作业、部分学生利用QQ好友、微信好友等点对点批阅;每次作业规定上传时间,告知批阅时间与反馈时间;普遍问题集中反馈,个别问题个别反馈。同时,对于优秀作业,截屏发至班级群展示,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对那些进步大、努力认真坚持的学生,也截屏发至群中,给予鼓励表扬,促进学生学习的持久性。

线下的接轨工作是忙碌的,但也是充实的,只有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才能真正确保网课的优质、高效。

猜你喜欢
网课笔者微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对网课不能听之任之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老师,别走……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是什么“网课”让“学生们”好评如潮
营造良好的网课环境须齐抓共管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