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主问题强化阅读感受性

2020-12-29 12:04刘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问题强化中学语文

刘明

[摘 要]阅读“差别感受性”越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越细腻,获得的情感体验就越丰富。从题目鉴赏、形象分析、情感体验三个方面入手,巧妙设计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敏捷度,缩小差别感受阈限,提升差别感受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主问题;强化;差别感受性

特级教师钱建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差别感受性”的途径》一文中提出:“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感受性特指教师或学生对语言以及语言所表现的形象、情感的接受能力。”“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被称为‘差别感受阈限,与之相应的感觉能力被称为‘差别感受性”。[1]阅读“差别感受性”越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就越强,对文本阅读就越细腻,获得的情感体验就越微妙,也越丰富。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考试导向的影响,教学时间的限制,一线教师倾向于语文知识的传授、阅读方法的指导、解题能力的训练等,往往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受,特别是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收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2]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感受性的培养,强化学生阅读“差别感受性”。巧妙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唤醒学生的阅读差别感受。特别是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激发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强化学生阅读“差别感受性”,且能“一课一得”,让语文课堂教学既简单又丰厚,既理性又生动。

一、聚焦于文章题目,“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章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一个好的文章题目,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启发读者的深层思考;不仅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饱含人物的丰富情感。学生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首先是关注文章的题目。若能从题目入手,设计文章主问题,引领学生渐入文本深处,关注学生阅读感受的差别,课堂教学将会生机盎然。

以笔者教学的《梦回繁华》为例,这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共计四篇说明文,前三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都是以说明对象作为文章的题目。笔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学生一致回答:“清明上河图”。笔者继而提出本节课的主问题:“为什么本文不像前三篇说明文,以说明对象作为文章的题目呢?你觉得《梦回繁华》与《清明上河图》哪个题目好”。此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热烈的討论。整节课,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反复阅读,积极思考,踊跃表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认为“‘梦回繁华富有诗情画意,如文章的语言一样具有诗意之美,如第四段‘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而‘清明上河图直接点明说明对象,语言简洁”。有的学生关注文章内容,提出“《梦回繁华》一文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画作内容、艺术特点;‘繁华扣住了北宋经济的繁荣局面、汴京的繁华景象、创作技法的繁多”。还有的学生关注文章写作意图,认为“本文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梦回就是追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学生的感受有差异,从语言形式到文本内容,再到思想感情。通过同伴的讨论、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层到深层,由局部到全面。

实践证明,聚焦文章题目,抓住学生感受缝隙,巧妙设计主问题,唤醒学生的阅读差别感受,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维如春潮涌动,情感如夏水奔流。

二、思辨性分析形象,“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差别感受性不同,对文章中形象的体悟就不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就形象的不同体悟,让学生讨论,进行思辨,最后归于认同,进而缩小差别感受阈限,强化学生的差别感受性。课堂教学主问题围绕形象辨析设计,既能抓住课堂教学重点,也能引导学生异中求同,同中辨异,获得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

以笔者教学的《小石潭记》为例,这是一篇教读课文。笔者设计的主问题为“柳宗元游览小石潭时的心情是乐,还是忧?”然后学生展开“乐”与“忧”的辨读。有的学生阅读感受为“乐”,从文本“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情感表达,及“如鸣佩环、水尤清冽、青树翠蔓、往来翕忽”的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乐”。有的同学阅读感受是“忧”,从“凄神寒骨”的情感表达,及“水尤清冽、竹树环合、悄怆幽邃”的景物描写中感受到“忧”。通过辨读,学生对人物心情的理解逐渐一致,认为柳宗元情感经历起伏变化,先乐后忧。笔者抓住学生阅读感受的矛盾处提问:“‘水尤清冽,有的同学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快乐,潭水清澈,让人心情舒畅;有的同学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忧伤,潭水清冷,让人心情悲凉。这不是矛盾吗?”学生进一步展开辨读,认为这里柳宗元使用“清冽”而非“清洌”,实际上就是他此刻心情的写照,他的内心深处是贬官后的忧伤孤寂,而“乐”只是表面现象,是短暂的。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就此句提问:“同学们一致认为本句明写鱼,暗写水,表现水的清澄透明。你们有其他的阅读体验吗?”有的学生认为:“本句不仅是写鱼和水,更是写作者,写作者内心的空寂,没有着落,没有依靠。鱼的游动抓挠着作者的心,万般不是滋味。”笔者认为也不无道理。学生通过思辨性分析,对柳宗元的认识从忧或乐到先乐后忧,再到实则忧愁,层层深入,阅读差别感受阈限不断缩小,阅读“差别感受性”不断加强。

所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思辨性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巧设主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差别感受,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引领学生从懂到非懂,到非懂似懂,再到悟,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三、渐润式体验情感,“春风化雨润无声”

学生受学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别。差别感受性强的学生体验情感更细腻。从情感体验入手,抓住文章的中心词句,设计主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的接受能力,渐润式感受情感的微妙和复杂,强化阅读“差别感受性”。

如笔者在设计《秋天的怀念》的课堂教学时,以主问题“文章结尾中作者写道‘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母亲会说什么话?‘我又懂得了什么?”作为本文教学的切入口。学生在了解史铁生不幸遭遇后,反复品读课文,深入体会“我”当时的极度痛苦、绝望和暴躁,感受母亲的慈爱、坚忍和睿智。学生们根据不同的阅读感受补白母亲未说完的话,如“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该怎么活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谁能帮帮他们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三种不同的补白,反映学生阅读差别感受性的强弱。第一种含着绝望,第二种含着希望,第三种含着期望。通过师生对话和文本研读,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母亲临死前复杂的情感。而“我”读懂母亲的期望后,内心的情感更为微妙、复杂,由之前的痛苦暴躁变为沉重痛心,最后化为沉着淡定。

差别感受性弱的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的情感往往趋于单一,通过主问题的精巧设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春风化雨润无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触动学生内心的柔软处,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培养多角度、深层次体味人物的复杂情愫的阅读思维,强化阅读“差别感受性”。

善教者,必善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3]巧妙的主问题设计,使课堂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层层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敏捷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中,逐渐缩小差别感受阈限,提升差别感受性。

[参 考 文 献]

[1]钱建江.阅读教学中强化“差别感受性”的途径[J].中学语文,2012(5):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0.

(责任编辑:刘北芦)

猜你喜欢
主问题强化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