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导思性话语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2020-12-29 12:04陈金樱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深度思考小学数学

陈金樱

[摘 要]导思性话语是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现状,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問题解决的启发性话语。导思性话语不同于一般的提问,需要教师精心构思,话语要有一定的思维度,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话语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思维阻塞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观察、计算、验证、画图、类比、实验、推理,把冰冷的数学学习变为火热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思性话语;深度思考

数学教育家涂荣豹教授认为:“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生学会思考。”[1]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导师,在数学课堂导师即导思。导思的最主要方式是运用导思性话语,即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现状,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解决的启发性话语。导思性话语不同于一般的提问,既不能直白无味,又不能高不可攀,力求言简意赅,言近旨远。导思性话语需要教师精心构思,话语要有一定的思维度,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能够豁然开朗。话语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思维阻塞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观察、计算、尝试、验证、画图、类比、归纳、实验、推理,把冰冷的数学学习变为火热的数学思考。

一、在思维茅塞处导思,导出思想

数学是清晰的,清晰的前提,清晰的推理,得出清晰的结论。如果说数学家的创造是发现数学规律,那么数学教师的创造就是发现数学规律的理解过程。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龟鹤算”问题: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在学完“鸡兔同笼”后,学生几乎都是用算术方法做题,教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

二、在认知障碍处导思,导出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在课堂上会出现理解困难,答非所问,解题错误等情况。这些情况都真实反映了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它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情,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错误,通过导思性话语,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扫清认知障碍,让学生在自我辨析的过程中达到内化醒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5页思考题:小红送给小明12枚邮票后,两人邮票的枚数正好同样多。原来小红比小明多多少枚?

生1:小红比小明多12枚。

师:是吗?我们做个验证,假如小红有28枚邮票,小红比小明多12枚邮票,那么小明有多少枚邮票?

生1:小明有28-12=16(枚)。

师:小红送给小明12枚后,小明有多少枚?小红还剩多少枚?

生1:小明有16+12=28(枚),小红还剩28-12=16枚,两人邮票枚数变成不一样了。

师:错在哪里呢?谁能纠正一下?

生:苦咬笔头,眉头紧皱,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教师。

师:题目有没有告诉小红原来有多少枚邮票?

生:没有啊。

师:这可能就是难倒你们的原因哦。

师:不明白的问题,我们先考虑简单的,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先考虑具体的。你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数假设小红、小明原来的邮票枚数,从中看看会有什么情况。

生2:假如小红原来有3枚邮票,小明有1枚邮票。

师:好。那小红要送小明几枚邮票后,两人邮票同样多?原来小红比小明多几枚邮票?

生2:小红要送小明1枚邮票后,两人邮票同样多,原来小红比小明多2枚。

师:正确。为进一步发现规律,改变小红、小明原来的邮票枚数,看看有什么结果。

生3:假如小红原来有5枚邮票,小明有1枚邮票,那么小红要送小明2枚邮票后,两人邮票同样多,原来小红比小明多4枚。

师:太棒了!大家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4:(自言自语)送1枚原来多2枚,送2枚原来多4枚……

生:(恍然大悟,眉开眼笑)要使小红送给小明12枚邮票后,两人邮票枚数同样多,原来小红要比小明多2个12枚,也就是12+12=24(枚)。

本问题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多数学生不理解,认知出错。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尊重学生的错误,从学生的错误出发,通过具体验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在解决问题时,教师没有直白要求学生通过“假设小红原来有3枚邮票,小明有1枚邮票”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而是通过导思性话语“不明白的问题,先考虑简单的,不确定的问题,先考虑具体的”“你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数假设小红、小明原来的邮票枚数,从中看看会有什么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对孩子渗透了归纳推理的思想,教给孩子用“特殊化”思考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把握数学本质。

三、在实验操作处导思,导出技巧

数学实验是数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有些数学实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当学生实验操作出偏或受挫时,教师通过导思性话语让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法,找到实验的技巧。

学习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教师运用不同材质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怎样求它的体积?

生1:将它捏成长方体,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求出它的体积。

生2:还可以把它捏成正方体或圆柱后求体积。

师:如果它是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呢?

生3:把它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体积。

师:用排水法,很好。但要注意什么?

生3:哦,容器中的水要能淹没石块。

师:如果是乒乓球呢?它浮在水面,怎么求呢?

生4:用手把它按入水中。

生5:不行不行,浸入水中的手也有体积。

师:能否两全其美?找个一个工具,把整个球压入水中,但工具没有浸入水里。

生6:在长方体容器中放置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用三角板将整个球压入水中,三角板紧盖杯口,那么溢出到长方体容器内的水的体积就是球体积。

师:真巧妙。

四、在知识梳理处导思,导出树图

数学中有些重要的知识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积累,把这些知识散编在不同年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往往呈碎片化状态。教师要通过关键问题的发问,适时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串成线,织成网,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深化理解所学知识。

在复习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如果教师抱着孤立静止的思想,按教学顺序逐一提问学生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教学就是一潭死水。教师应该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引导学生从图形的转化角度去回顾推导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反思:我们为何要先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回答:“因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都可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顺水推舟:“那回顾一下是怎么转化的?”引导学生画出多边形面积的结构图,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树”。

五、在“意料之外”处导思,导出精彩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3]对学生的“意外之举”,教师如果熟视无睹或置之不理,那将浇灭学生求异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难得可贵的意外,追问产生奇思异想的原因,让全班学生分享其灵动智慧的思维,让意外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美的风景。

学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减法(二)》时,有一道计算题:1000-599,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退位减法,但有的学生独出心裁,如1000-599=999-599+1=400+1=401,1000-599=1000-600+1=400+1=401。许多学生感到意外,认为这些算法是歪门邪道。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回答:“9是0到9中最大的数,用999减去任何一个三位数都不需要退位,计算起来方便”“599接近600,整百算一目了然”。

學生学习思维是动态变化的,导思性话语无法课前预设,只能即时创设,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洞察力和数学本质的把握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袒露自己的知识缺陷和学习缺失,从中洞察学生的思维困惑,捕捉思维潜在发展区,使导思语有的放矢。导思语还要适时、适处、适度,防止该导不导和过度引导,做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在课堂上舍得留给学生思考的时空,让学生在深思、探究、领悟、对话中,引发思维的自然流淌和灵动创新。

[参 考 文 献]

[1]段志贵.教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根本——访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9(1):8-11.

[2]史宁中.如何理解直观和几何直观[J].小学教学(郑州)(下旬),2017(9):4-7.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49-53.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深度思考小学数学
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创新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实践
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打造深度思考的初中历史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