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兽医学温病学初探

2020-12-30 06:48张春光段孝平
兽医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兽医学温病家畜

张春光 段孝平

(1.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2.山东东营垦利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中心,山东东营 257500)

祖国兽医学(中兽医)和祖国医药学一脉相承。家畜的温病,古医书、古农书、古兽医书中均有记载,称之为瘟疫、疫疠、瘴疫、时疫或热病、黄病等。古医书中有关家畜温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该书在卷八中曾记载了“牛马六畜水谷疫疠诸方”;明代吴有性的《瘟疫论》中曾论述了各种家畜患温病的病因;清代赵学敏的《串雅外编》记载了各种畜禽有关瘟疫、瘴疫的治法。在古农书中如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等均记载有“治马疫气方”、“治牛疫”等家畜温病。兽医古籍中,对家畜有关温病的记载较多,唐《司牧安骥集》中有偏次黄、六畜胀疫、肺颡黄、槽结、束颡黄、喉骨胀以及心黄、肝黄、肺黄、脾黄等温热病的记载;宋代的《蕃牧纂验方》中有喉骨胀、治马疫气和各种有关“黄症”等温热病;元代《痊骥通玄论》有三喉症、马患肺毒等温热病的论述;明代《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和《元亨疗马牛驼经》中则有食疫、紫疫、瘟疫、时疫等温热病的出现;清代的《牛经备要》、《抱犊集》、《牛医金鉴》、《养耕集》有温病、时疫、牛瘟以及疙瘩瘟、疔瘟、头软瘟、脚软瘟等温病记载,《猪经大全》中记有猪发瘟症、猪受疫不食;《活兽慈舟》中记有治瘟疫、治瘟疫感风、治瘟疫伤寒、治瘟疫感冒、治瘟疫湿症、治瘟疫火燥、治马喉蛾、治马瘟疫、治羊痘、治犬瘟等。

这些资料说明中兽医学对家畜瘟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绝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兽医不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对这些资料的整理、挖掘、探讨、创新,使其进一步提高,并从中找出规律为畜牧养殖事业和绿色养殖服务,是当今中兽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 温病的病因

中兽医对温病的病因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遗篇)》中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这说明瘟病的病因是乘机体之虚而侵入的一种毒气。在古农书、古兽医书中对畜禽瘟病的病因缺乏详细的论述,据《农桑辑要》(公元1273年)、《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公元1399年)、《便民图纂》(公元1502年)、《牛经大全》(公元1608年)《农政全书》(公元1628年)等书记载,人为畜禽瘟病的病因是“瘴疫”、“瘴气”、“瘴毒”、“毒气”“非时之气”、“厉毒”等。明末年代,瘟疫猖獗,人畜死亡,不计其数。名医吴有性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仔细考查了瘟病的病因、传染途径、传染方式以及流行特点,认为瘟病的病因是一种“杂气”,它与“四时”、“六气”发病不同,创立了“戾气”的病因学说,著成了《瘟病论》一书。书中首先指出了“杂气”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一种物质,有很强的传染性,还认为不同的致病因子可引起相应的疫病,建立了“杂气”的物质性和多样性的传染病病因学观念。他说“而惟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是气也,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吴有性认为畜禽疫病的发生,也是因“杂气”所致,他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其气各异,故名曰杂气”

随着中兽医对人畜温病病因的认识的深入,到了清代,中兽医对畜禽瘟病的病因也有了明确的记载。1886年成书的《活兽慈舟》认为畜禽瘟疫病因有三:一是“杂气”所致,如卷二“治瘟疫证法”载“夫瘟疫流行,乃天地之杂气相剥……”:二是山岚瘴气所致,如卷二“治瘟疫证法”中说“亦有感山岚瘴气,亦能作证为殃”;三是伏邪所致,“不知未病之前感温,藏伏于内……或牢内湿地卧久,则湿气窜入皮肤,久则温湿相兼”。

2 温病的传染途径

中兽医学很早就认为瘟疫是从口鼻而入,如《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遗篇)》“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天牝”是指鼻,说明毒气是从鼻而入的。祖国兽医学对疫邪的侵入途径在明代以前的有关书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从《陈旉农书》中指出:“又已死之肉,经过农里,其气尚能相染”,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病邪侵入的途径,但“气”是从口鼻而入,这是没有问题的。清代《活兽慈舟》中就明确指出了瘟疫之邪是从口鼻而入的,如说:“凡牛口鼻或贪杂气,陡染疫风而致伤寒者……”

从现代观点来看,瘟疫的发生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所致,因此对于“杂气”、“瘴气”、“伏邪”就不能单纯的理解为自然界中的物理性致病因素,而应该看成是包括了致病微生物在内的一些生物致病因素,这只是限于历史科学技术的水平,前人还不可能明确认识罢了。

3 温病的病机

瘟疫病的病机,在祖国医学中因时代的不同而认识不一。祖国兽医学对瘟疫病的病机没有详细论述。《活兽慈舟》在卷二“治瘟疫证法”中指出“阴阳不分,寒热不一”。从这两句话分析,该书作者对家畜瘟疫病病机的认识与吴有性是相同的,因为疫邪居于表里之交界处,表为阳,里为阴,古说“阴阳不分”,由于疫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气入于阴争则热,出于阳争则寒,常有寒热往来的症状,古云“寒热不一”。

目前,中兽医界普遍运用祖国医学的“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温病的发病机理用于临床实践。结果证明这些温病的发病机理与家畜温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用来说明家畜瘟疫的发病机理并指导临床辩证,对中兽医温病学的研究和实践有重大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4 温病的辩证

4.1 发热

古兽医书记载的温病中,突出了一个“热字”,有卒热、发热、肝热、心热、一切热、热毒、虚热等分述。发热时家畜温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各种温病的必要表现。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发热,但感染温热病邪则是温病发热的主要原因。

温病发热初、中期,由于正邪剧争,其来势猛,阳热亢盛,其热多实,故有卒热、发热之症。温热病邪侵害的脏腑不同,故有心热、肝热等称谓。温病末期,由于热邪稽留,阴津亏耗,故称虚热。

4.2 口色

口色黄、鲜红、赤紫、黑,这是家畜温病常见的口色。如《司牧安骥集》就记载;“舌黄、舌色紫、心黄、口眼赤色”等;《蕃牧篡验方》记载:“治马卒热,口眼黄;治马肺热,口眼黄。”;《元亨疗马集》记载:“偏次黄、肷黄,舌色如煤;心黄,色如鸡冠;肝热传眼,卧蚕色紫;束颡黄,唇舌鲜红。”《活兽慈舟》卷二记载:“瘟疫伤寒,口舌色黄;瘟疫感暑,口舌黄紫。”

看口色,是祖国兽医学的重要诊法之一,尤其在温病的诊断上具有特殊的价值,因唇、舌、卧蚕各应于有关脏腑,特别是舌为心之苗,心为血之主,畜体许多经络与之相通,温热病邪进入气血,口色必有变化。所以对于病邪的在表在里、深浅轻重、寒热性质均可从口色上反应出来。

(1)口色黄 表示体内湿温病邪相壅于气分。

(2)口色鲜红 表示热邪亢盛,在气分。

(3)口色赤紫 表示热邪深重,已入营血。

(4)口色黑 表示热邪深重入血分,病情危重。

古代兽医家,虽然尚未能明确指出温热病邪侵入畜体有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区别,但把口色分为黄、鲜红、赤紫、黑等,却说明了病邪的性质和深浅。

4.3 脉象

据兽医古籍记载来看,家畜温病多出现浮脉、洪脉、数脉、散乱脉、解索脉等脉象。如《司牧安骥集》记载:“束颡黄,脉浮高”。脉象是古代兽医家诊断温病的一项重要内容,多与察色看形结合进行。上述脉象,系各种温病过程中的常见脉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脉象来判断温病的轻重深浅。

(1)浮脉 主表证,由于温邪在卫分,气血浮盛以抗邪,故脉多浮。

(2)洪脉 主热证、实证,即浮大洪盛之脉。由于温热病邪在卫分未及时解除,进入气分与正气抗争,正邪势均力敌,故脉洪盛有力。

(3)数脉 主热证,在温热病中常与其他脉象兼见。如脉浮数,为温热病邪在卫分;脉洪数,为温热病邪在气分,表示热邪亢盛;无力而数,为温热病邪在营血,主虚热。

(4)散乱脉、解索脉 为温热病邪耗伤气阴,元气亏耗,将死之侯。

4.4 神志异常

神志异常,是家畜温病种常见的症状,据兽医古籍记载来看有眼急惊狂、奔走咬人、行如醉酒、多睡易惊、精神倦怠、神昏、四肢僵硬、口眼歪斜、两眼圆睁、肉颤头摇等。

温病中出现神志异常,多与心脏有密切关系,因为心主神明,为一身之主,故凡温热病邪侵扰心神,必然发生神志异常。以上的神志异常症状,祖国兽医学多在心黄、心热风邪、脑黄、肷黄、偏次黄等病症中有所记载。这些病症分别属于现代兽医学的各类传染病。

4.5 其他症状

祖国兽医学在论述家畜温病中,常有“肺热喘粗”、“鼻流脓涕”、“声如抽锯”、“肺毒疮”、“草结初如皂子、次如杏核、渐成连珠”、“喉骨肿胀”、“畏寒肢冷”、“鼻汗常流”、“眼肿泪出”、“汗出头垂”、“偏次生黄、肷上生黄”、“泻下腥臭”等症状。这些症状多见于现代兽医所说的马鼻疽、牛肺疫、马腺疫、马牛流感、炭疽、牛恶性卡他热、传染性肠炎等传染病。

5 温病的施治

5.1 解表法

祛除表邪,解除表症是治疗温病的一种常用方法。解表法主要用以温病的初期,邪在卫分的表证。家畜温病表证其病邪类型可分为风热、暑热、燥热的不同,因此解表法又可分为:

(1)疏风清热,即辛凉解表。方中用辛散凉泄的药物疏散在表的风热,用于温病初期,风热之邪侵袭肝卫,证见:发热、乍毛、有汗或少汗、咳嗽、脉浮数等,代表方如消黄清凉散(见《牛医金鉴》)。

(2)解表清暑,作用于清热祛暑,用于夏季外感暑温,证见:发热、口渴、头低眼闭、行走如痴、恶热便阴,代表方剂清暑散(见《抱犊集》)

(3)疏表润肺,用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燥热之邪,主治燥热伤肺,证见:

发热、咳喘、因喉痛、鼻干唇燥、代表方剂治肺散(见《牛医金鉴》)。

5.2 清气法

家畜温病,系热邪为患,“热者寒之”,故清气之法在祖国兽医学的温病中应用的机会较多。从这类方剂中可以看出清气法具有清热泻火、清热润燥、泻火解毒等作用,凡表邪入里、未入血分而里结成实者皆可应用。

(1)清热泻火,治疗家畜温病,古兽医方中常以苦寒、咸寒之品直清理热、清泄邪火。主要用于火热实盛,证见:身热、汗出、目赤、躁扰不宁、口渴苔黄、大便干小便赤、脉洪数等。代表方剂大黄芩连汤(见《牛经备要方》)。

(2)泻火解毒,温热病中,常因热火太甚,热毒壅结于颈项之间或全身各部,证见:漫肿无头,身热目赤,口内流涎、脉散、苔黄、便秘、尿赤等,代表方剂如加减普济消毒饮(见《牛经备医方》)。

(3)清热润燥,温热病中常因热邪伤津,耗伤气阴,证见:喘粗、粪燥等。治宜清热润燥,代表方如清肺润肠散(见《牛医金鉴》)。

(4)清热通下,温邪实盛,结于胃肠,证见粪便秘结,腹痛、舌红、苔黄燥、脉沉数等,常用清热通下法,代表方如白虎汤加减(见《活兽慈舟》卷二)。

5.3 表里双解

家畜温热病,常见病邪在里又见表证,但无里结之症;或表证未解,里热已炽。对此祖国兽医学多用表里双解之法透解邪热、宣通气机,使其外解里和。

(1)解疫散寒,疫症流行,内已染疫,外又寒侵,证见全身畏寒冷战,鼻无汗涕、头垂眼昏,口色黑者,当用解疫散寒药(方见《活兽慈舟》)。

(2)清暑解疫,疫证多与暑热结合,传入脏腑,久则发为暑等证,证见眼肿目赤,鼻汗长流,口舌黄紫者,当用清暑解疫汤(方见《活兽慈舟》)。

(3)解疫消湿:《活兽慈舟》载:“或曰,疫症既染,何有湿侵?不知未病之前感温,藏伏于内。或既染疫疠,而牛多睡,或湿地卧久,则湿气窜入皮肤,久则疫湿相兼。此证宜解疫消湿药:苍术、茯苓、川芎、槟榔、青果、升麻、麻黄、桂枝、贯众、菖蒲、芍药、当归、柴胡、甘草、陈皮、木通、滑石、牛膝等。

(4)解疫清燥:《活兽慈舟》载:“火燥毒热,或染疫气,宜清燥治疫药:大连、栀子、条芩、石膏、玄参、知母、甘草、苍术、枳壳、槟榔、香薷、青果、建蒲、甘松、芒硝、郁金、陈皮、法夏、木香、前仁、灯芯、鸡子、绿豆等。

5.4 清热凉血

温热病邪,深入发展,病畜禽出现神志异常,诸如高热持续又出现狂奔乱走或神识昏迷,或便血、尿血、吐血、鼻血、斑疹等症状时,宜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法:温邪入营,病畜禽表现肉颤气喘,狂奔乱走,转圈运动时,可用清营法,代表方药犀角、生地、丹皮、黄连、淡竹叶、石菖蒲、黄芩、茯苓、猪苓、泽泻、栝楼仁、栀子、远志、车前子、木通、牵牛、贝母、白矾、麦冬、灯心草、灶心土等(见《抱犊集》)。

(2)凉血法:温热病邪,侵入血分,血热妄行,出现动血症状,诸如便血、尿血、鼻血、吐血等可用凉血法,代表方剂如柴芩散(见《牛医金鉴》)。

5.5 镇惊熄风

温邪久羁,耗伤营阴,出现抽风惊厥,肉颤头摇,左右乱跌时,用镇惊熄风法,代表方剂如镇心散:朱砂、茯神、人参、防风、远志、栀子、郁金、黄芩、黄连、麻黄、胆汁等。

6 温病的预防

祖国兽医对温病的预防极为重视,主要有以下措施:

(1)强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正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元亨疗马集》的“腾阳牧善篇”、“三饮三喂刍水论”均记载了具体的加强饲养管理的方法。该书“八证论”还指出“痰困病患,在人所致,驰驱喂饮,贵于中节”;《活兽慈舟》中指出:“故豢养刍茭,必中乎节,斯瘟㾮疫疠不染其身。凡蓄养于水者,须察温凉之性;而蓄于山者,当知向背之情,暑湿寒温,四时宜顺其序;勤劳苦困,一日不可偶轻;调剂和平,人之安者物斯阜;滋生蕃息,守以慎者观厥成”。根据上述记载可以认为正气是维护畜禽机体健康防止疫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祖国兽医学所强调的正气与现代兽医学所称的免疫力有相同意义。

(2)隔离疫畜,切断传染途径,防止传染。《黄帝内经·素问·刺邪遗篇》记载“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是祖国医学最早提出的隔离方法。在祖国兽医学方面,《齐民要术》记载有“别羊病法:羊有病,辄相污。欲令别病,法当栏前作渎,深二尺,广三尺,往返皆过着无病;不能过者,入渎中行过,便别之。”到了宋代,政府机构中设有牧养上下监,以疗养京城诸多受伤病马。1036年,宋政府规定“凡牧养病马-----取病浅者,送上监,深者送下监,分十槽疗之”(见《宋史》)。病马,当然包括瘟疫病马。《陈旉农书》中说:“死畜之肉,经过村里,其气尚能相染,欲病之不相染,勿令不病者相近。”在十七世纪细菌学出现之前,提出如此明确的观点,在祖国兽医学是一个突破旧说的创新成就。《活兽慈舟》中还指出:“疫疠流行,传染乡市,不宜将牛驱使远行,恐染时疫”,“疫疠流行,传染乡井城镇,或瘟人染畜,俱当避之,牛马染证,豕当避焉!”以上说明祖国兽医学在温病的预防上是十分重视隔离的。

(3)针刺预防,唐《司牧安骥集》记载:“放血法”以预防马生热病,至《元亨疗马集》就记载“春季放大血,四季无壅热之疾”,“打鼻者(即划鼻法),泄三焦之热----邪疫不相侵害矣”。可见祖国兽医学很早就应用针刺放血来调整机体抗病能力,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4)药物预防,应用药物预防畜疫,古农书、古兽医书《蕃牧篡验方》、《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元亨疗马集》、《三农记》、《养耕集》、《活兽慈舟》等书中均有记载,应用的方药也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空气消毒:雄黄、甘松、北细辛、苍术、槟榔、青皮、前仁、降真香、牙皂、藿香、丁香、朱砂、川芎等为细末,早、中、晚焚熏,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

②药物吹鼻:《活兽慈舟》卷四记载:“凡豕染疫不食糟糠者,急用皂角、细辛、朱砂、雄黄共为末,吹鼻而涕则解”。《串雅外编》也有类似记载。

③药物内服:《蕃牧篡验方·四时调适之宜》记载“春季宜灌茵陈散或木通散,夏季宜灌消黄散或茵陈散,秋季宜灌理肺散、白药子散,冬季宜灌白药子散、茴香散”。

临床实践证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如大青叶、山豆根、龙胆草、三棱、莪术、桃仁等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滋补药如黄芪、人参、山药等大多能激活细胞免疫功能;苍术、安息香、细辛、雄黄、降香等燃烧,其烟雾有杀死某些细菌或病毒。

(5)灌血免疫,《中国兽医史话》记载: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藏族同胞用一种灌血的方法来预防牛瘟(近似现代的血清疗法)。

祖国兽医学对家畜温病的认识早在二千年前就已开始,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论从感染流行、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预防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探讨。

猜你喜欢
兽医学温病家畜
《中兽医学杂志》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家畜疫病防控与诊断治疗实践探究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