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耳标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0-12-30 06:48初元芳
兽医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兽医站病种牲畜

鞠 斌 邵 芹 初元芳

(1.威海市文登区宋村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威海 264400; 2.威海市文登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山东威海 264400)

1 耳标管理现状

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将动物免疫耳标配发到我地后,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镇畜牧兽医站层层记入出(入)库台账,对入库时间、数量、起止编码、保管人和出库时间、出库数量、出库起止编码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要求领用人签字。规模场按需求量在当地畜牧兽医站申报领用,并负责给本场动物佩戴耳标,按要求建立耳标领用记录;农村散养户由镇畜牧兽医站派人或村级动物防疫员根据各村牲畜数量在当地畜牧兽医站申报领用,并负责给牲畜佩戴,镇畜牧兽医站动物耳标发放人对耳标编码逐一记录。所有耳标均在强制免疫病种初免时佩戴。

2 耳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1)根据耳标编码在网上进行查询时,只能查到耳标所属镇。在流通环节一旦发现动物疫病或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果没有检疫证明,就很难查到动物的详细产地,耳标就失去了它的溯源作用。

(2)加施耳标难度较大,部分散养户的圈舍内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又没有合适的保定设备,牲畜多动或操作速度太慢或操作不当等诸多原因,造成耳标施加困难。加施耳标有时会造成牲畜耳朵撕裂(特别是羊耳标),常引起养殖户的极大不满,影响养殖户给牲畜佩戴耳标的积极性。

(3)动物之间互相追逐、啃咬,或耳孔随着动物的成长也在变大,造成耳标松动,极易脱标,有的脱落率高达50%以上。

(4)陈旧性的耳标,识读困难,虽说有识读器,一是数量少,二是使用过于繁琐,输入相关信息费时费力。据一线工作人员透露,磨损、污染严重的耳标,识读器根本就识读不出来,实现不了溯源的目的。

(5)耳标在实际防疫时不能很好体现防疫内容。(1)不能体现是否处于免疫有效期内。免疫耳标要求在初免时加施,多年生的动物如农户散养的牛、羊,一些种畜和奶牛等均须每4~6个月即免疫一次,而免疫耳标在首免时已加施,不能有效说明其免疫次数,只要有耳标,检疫人员就认为处于免疫有效期,往往造成处于免疫空档期的牲畜外调或进入屠宰环节,留下疫情隐患。(2)不能有效说明动物究竟免疫过哪些疫病。在实践中,所有耳标均在强制免疫病种初免时佩戴。而受免疫程序所限,不同病种免疫时须有一定时间的间隔,假如这些动物不再进行其他应免病种的防疫,因其已有免疫耳标,在进入流通和屠宰环节时,检疫人员都会将其列为已按规定进行了所有病种免疫动物,留下疫情隐患。

(6)防疫人员使用识读器等设备能力较差。大部分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由于年龄、文化水平等因素,加之智能识读器的操作繁琐,根本无法正确操作使用,造成只打耳标不录入、上传相关信息的现象发生。

3 建议

(1)鉴于耳标容易脱落,补戴工作难到位和耳标编码难于识别、辨认的诸多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建议研发出一种象芯片一类的免疫标识,在强制免疫时,将其植于可终生携带在动物体上的固定部位肌肉内,用便于携带、操作的识别仪器识别记录。

(2)由于耳标溯源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完成数据的上传、修改、共享等实际操作,而广大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由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整个耳标溯源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目前实施的动物防疫溯源体系建设工程巨大,工作浩繁、复杂,操作实施难度巨大,溯源很难实现。建议国家针对基层现状,开发更加科学合理的溯源程序,采取更加科学、简单、易行的方式推动动物防疫溯源体系建设。利用集中培训、相互交流、分散指导等方式加大对溯源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保证数据上传的真实有效。

(3)加大基层防疫资金投入力度,强化防疫监管。在实际防疫时,免疫耳标能否真正反映出动物防疫内容的关键在于基层防疫工作是否做得到位,建议国家应加大基层防疫投资力度,做好实际监督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抽样检测、记录备案,从源头上制止不合格牲畜上市。

猜你喜欢
兽医站病种牲畜
浅谈乡镇畜牧兽医站如何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
乡镇兽医站防疫检疫存在问题及对策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交换牲畜
湖南省:按病种收付费新增胃息肉等54个病种
“新病种”等十五则
基层兽医站如何落实猪的防疫工作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看病花钱,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