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还语文课堂一片书声

2020-12-31 03:47江苏南京市江北新区鼎泰实验小学胡永忠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语调节奏语境

江苏南京市江北新区鼎泰实验小学 胡永忠

语文新课标对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可是,在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中,仍然能经常发现教师由于对课文内容和课文言语表达的分析太多,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使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难以落实。

一、当前朗读教学的现状

1.形式上:走马观花

新课标对朗读教学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可见,朗读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把握情感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走马观花,既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相应的指导,也没有作出评价和提出合理的建议,使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2.训练上:注重只言片语

朗读训练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处或几处语言的训练,而是要整体观照课文,通过一段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的理解和情感逐步上升,最终能够将自己对课文的体会融入个人情感,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只抓住个别语句或段落指导学生朗读,造成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情感在认知上不完整,很难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目标上:有要求却不达标

新课标对各学段都提出了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要求。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虽然都提出了这个朗读要求,但从检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往往却达不到这个要求。比如,有的学生在朗读中总是夹杂着一些方言,或者读得不够流畅时,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去认真帮助学生纠正。这样只是提出朗读要求而又不去尽量达到要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做法上:缺少相应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能够经常看到学生朗读像小和尚念经似的唱读现象,原本文质兼美的课文被学生一唱读,课文原有的那种生气和美感立刻荡然无存。另外,经常还能听到学生朗读时拖音或者抢读。经仔细分析,造成这些不良朗读习惯的原因大多都是教师在日常上课时忽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不良朗读习惯缺乏相应的纠正策略。

二、朗读教学的价值

1.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强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对照新课标,这里的五个“不可”,就是强调了读“正确”、读“流利”,才能达到对内容“理解”的程度。可见,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必须要强调学生在朗读中做到“正确”“流利”。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转化成阅读感受,这样就能读出真情实感,即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朗读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品味课文语言,内化自己的情感。

2.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感

叶圣陶在关于朗读教学的论述中说过:“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叶老在这里所说的“语言教育”,笔者认为包含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而这些必须建立在“读得好”的基础之上。何为“读得好”呢?按照新课标的说法,就是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可见,在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读得好”“读得多”,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触摸语言的温度,积累各种富有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帮助学生学会审美,陶冶情操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是编者们花费大量精力,充分体现文质兼美且适合儿童朗读的课文。教材中有趣味盎然的儿歌,有美轮美奂的景物,有淳朴快乐的生活……朗读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懂得怎样快乐地生活,懂得大自然四季景物的美妙……朗读并徜徉在这样的课文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美好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4.能帮助学生彰显个性,提升素养

朗读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内化成自己情感中的体验,然后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朗读是一个个性化的体现。由于学生对内容和情感把握的不同,在朗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朗读状态。因而,学生的朗读不仅是一个个性彰显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切实抓好学生的朗读,鼓励学生大胆地朗读,把自己的个性在朗读中彰显出来,让自己的自信在朗读中得到培养。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

1.适当范读是较好的方法

学生天生是模仿者。在朗读教学中,对于一些学生难读或者总是读不好的语句,教师适当进行范读指导可谓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四季之美》一课的第一段“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在教学中,由于该段内容短小,学生很快就能读得正确、流利。但由于学生对黎明天空云彩变化缺乏直观观察和感受,在朗读时,始终读不出天空云彩那种缓慢变化的感受。这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范读,让学生静静地聆听,老师为什么将“一点儿”“微微的”“红紫红紫”这些词读得又慢又长又轻,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感受天空云彩变化的缓慢,体会到春天黎明的美丽。这时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就能模仿老师的朗读,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最美是黎明”的原因了。

2.教给学生把握朗读中的节奏和气息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长句子或诗歌,在朗读时,如果不能较好把握节奏和气息,很可能将句子读“破”,读不出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因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妨教给学生断句的方法,帮助他们把握朗读的节奏,同时教给学生调整气息的方法,帮助他们读出课文的“味道”。例如,在教学《花牛歌》这篇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用怎样的节奏才能读出诗歌中花牛那种可爱的样子?让学生在讨论—朗读—评价中不断修正朗读的节奏,在反复尝试后逐渐把握该诗歌朗读的节奏,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对于没有标点的长句子作出适当的停顿,在停顿中要合理调整气息,使气息平稳,不能忽高忽低、忽长忽短,这样读起来才能有滋有味,节奏分明。

3.丰富学生在朗读中的表情

要在朗读中把情感的体验读出来,光靠声音的传递是不够的,还要把情感融入课文中,做出适当表情才能更加充分地将课文中的情与自己内心的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个片段时,教师如果只是通过学生对母亲工作辛劳的理解来指导该片段的朗读,学生很可能读得比较平淡,不能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让学生对该片段内容所呈现的画面进行想象,再结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与体验做出面部表情进行朗读,就能很好地发自内心读出该片段中母亲那种辛劳与疲惫的感觉了。

4.学会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语气、语调和语速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而恰当的语气、语调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不同的描写,采取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朗读的语速,才能读出课文中的情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焕发出朗读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课哈尔威船长在危急关头分别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时,首先让学生发现:这段对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段对话的描写显得很简短?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此时此刻这艘船上所有的乘客和船员处境都很危险,没有时间再多说一句话。接着,将学生带入课文这段文字描写的语境中,让学生讨论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船长、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他们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读出人物语言的特点。这样的朗读就显得有声有色了。

周一贯先生认为,教学课文的万法之法,莫过于真读。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在教学中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剥夺学生在朗读中自我彰显的权利。让真朗读归回课堂,还语文课堂一片琅琅的书声吧!

猜你喜欢
语调节奏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4~6岁听障和健听儿童语调感知的比较研究△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轻快漫舞
谈谈诗歌的语调
朗读基本技能:语调(一)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