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2020-12-31 03:47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陆婧菲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创设

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 陆婧菲

江苏无锡市稻香实验小学 陆 茹

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体验与实践,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将学到的新知识、新观念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转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素养,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同时形成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以综合课程形态出现的新型德育课程。道德与社会性的学习,是一种需要身心参与、涉及内心转换和品格提升的综合性的学习,而体验、反思、对话、实践,则应该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的最基本的习得方式。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和反思学习,其中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积极反思,是小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具有关键引领作用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创设情境为切入口,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主动进行德性建构的策略。

一、围绕学校生活事件,激发学生自我教育

小学生大部分学习的时间在学校里,而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则是他们成长的沃土。班级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是引发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良好载体。围绕发生在班级生活中典型的或有争议点的事件开展道德学习、道德反思和道德辩论,其实就是一次深度学习。学生们在道德实践中,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发掘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使道德学习更加有效和深刻。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第一课《学会尊重》前,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班级里有个同学刘某某,家里是收垃圾的,于是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给她取了个外号“刘垃圾”,不仅一直叫刘某某帮他们做值日,以及跑腿之类的杂事,还在学校里孤立她、欺负她,而她也逆来顺受,没有反抗,自己也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家里穷,活该被轻视。在了解了这样的情况后,笔者就在班级开展了一场辩论会。就以下几个问题请学生们展开辩论:(1)在生活中,难道只有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才值得我们尊重吗?你身边有没有默默无闻却也值得我们尊重的人?(2)随意给别人取绰号对不对,面对冒犯和侮辱,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3)怎样做到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卑,不贬低自己,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呢?(4)说说以后你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尊重他人,并谈谈由于你的尊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辩论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自己的观点。在不断地认识和反思中,学生们知道了尊重自己就是自尊、自爱、自我接纳、珍惜自己的名誉、信守自己的承诺等;也知道了面对冒犯和侮辱时要指出对方的错误,要求对方道歉,必要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等。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生动、更深刻,是形成学生综合能力、核心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过程。

二、关注学生家庭生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奠基石,学生成年后人格是否健全与其童年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道德与品德的课堂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读懂彼此的心》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情境:假如我是父母,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体验父母一天的工作。也可以通过现场采访、电话连线等方式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并记录下来。学生们交流时才发现,父母早出晚归,辛勤工作,晚上回来还要督促我们复习功课,真的很辛苦。接下来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写信互动的环节,有的学生在信中向父母袒露了烦恼,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太过严格,如只能和好学生交往,不许参加体育训练,以及报了很多课外班,等等。父母也在信中写了孩子童年乖巧、可爱的样子,但如今却叛逆、不愿与父母沟通等困惑。经过书信交流,家长更加了解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学生们也进一步理解了父母的爱,体会到了父母的期待和深情。最后笔者还设计了亲子“猜猜猜”互动活动,家长表演动作,让孩子说出词语。或者孩子表演动作,家长说出词语。活动后,孩子们和家长都表示今后要互相积极交流,增进了解和理解,当家人之间有冲突时,要理性面对,用好的方法(写信、留便条等)有效沟通,主动化解矛盾。家长和孩子们明白了拥有美好的家庭生活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家是我们生活的港湾,能让我们感到安全和幸福。

三、创设问题解决情境,培养儿童道德智慧

道德智慧,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时进行判断、选择、整合、内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也是学生对正能量的理想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选择和把握的实践过程。学校德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为核心,创设问题解决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社会现象、规范、观念等,在解决道德问题的实践中构建自己的道德原则体系,从而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习得道德智慧。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协商决定班级事物》时,学校正好要举行班徽设计比赛。笔者问学生:为什么要设计班徽呢?大家纷纷说,在学校里经常要举行运动会、歌咏比赛、中队联欢活动,班徽的存在可以让学生们有更强的班级凝聚感。怎样设计好这个班徽呢?为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灵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力,笔者建议他们小组合作,人人动手,绘出属于自己最满意的班徽标志。学生们接到任务后,各显神通忙碌起来,设置了汉字型标志、具象型标志、字母型标志、抽象型标志、数字型标志、综合型标志等。小组内,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好,就负责绘图;有的学生写字好,就负责艺术字;有的学生见识广,就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和方法。学生们设计的班徽五彩斑斓。一个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班徽时,充满自信地说:“五(4)班是我们的班级名称,绿草代表我们蓬勃向上、生机勃勃,上面伸展的双臂代表我们一直在努力,永不放弃。”他的表述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每个小组都充分表达了小组设计的理念,其他组也认真倾听,最后定稿的时候,大家充分讨论、认真讨论、集思广益,最后进行民主决策,形成共同决定。这个活动结束后,大家对如何设计班徽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在设计班徽时要能融入班级文化、班级名称、班级特色等,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虚心向他人请教,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可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学校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调查等方式主动进行探究和体验,学会多角度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和事件,形成参与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促进知行合一,知识内化,这是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智慧的方式。

四、创设经验分享情境,增强学生道德感悟

新教材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以活动化、生活化为重点,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道德实践中,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其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经验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独特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自我、对社会、对道德的认识与情感。

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大家的朋友》这一课时,通过课前调查,你了解到身边有多少默默帮助我们的“朋友”呢?上课时,大家踊跃交流,同时也表示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朋友”遭到了破坏,如分类垃圾桶上伤痕累累,交通信号灯忽明忽暗,花坛被人为改成停车道,小区的健身器材上晒满了衣服和被子。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那个不说话的“朋友”,你准备如何呼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分别做了“朋友”的代言人。有的学生说:“希望大家学会垃圾分类知识,不要把各种标志的垃圾分错,更不应该乱扔乱踢垃圾桶;有的同学扮演哭泣的桌子和椅子,央求同学们别用刀子刻画,别把桌肚当成垃圾桶等。如果没有这些生活设施“朋友”,我们的生活又将变得怎样呢?大家随着小叮当一起去旅行,在不断出现的困难中,学生们感到“朋友”的珍贵。最后小组合作举办了一个“新型公共设施设计大赛”,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们在改进、完善、创新公共设施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要自觉养成保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争做文明小公民的道德价值观。这是一次典型的深度学习历程,使学生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融为一个整体,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的成长。

总之,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我建构中,将道德课堂上获得的新知识、新观念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情感体验相融合,涵养积极向上的美好品格,获得成长与幸福。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创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