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在Paprosky Ⅲ型髋臼翻修中的临床应用

2020-12-31 02:31吴毅华卢长巍罗思进蒙建安谢克恭
河北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外展髋臼假体

吴毅华, 卢长巍, 梁 仁, 罗思进, 陈 胜, 汪 慧, 蒙建安, 谢克恭

(1.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脊柱关节骨病科, 广西 河池 547000 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关节骨病科, 广西 百色 533000)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骨科常见手术操作,已成为改善患者髋关节的重要手段,随着THA的广泛应用,患者因假体磨损及自身原因等导致假体出现松动或髋关节受损,往往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与初次髋关节置换手术不同的是,患者往往因假体移位、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等特点导致翻修手术难度增加,另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髋臼缺损,导致假体难以安放,松动率增加,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影响髋关节功能,导致翻修手术失败,因此提高髋臼翻修术后关节复位优良率是关节外科研究重点[1,2]。有研究提出[3],在翻修手术期间给予CT、MR等影像学技术辅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修复率,患者在术后恢复情况较佳,但髋关节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传统影像学技术往往受到复杂结构的影响导致在术中应用受限,3D打印可快速成型,主要是在数据基础上,使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逐层打印假体,另外还可在影像学基础上,打印髋臼模型,模拟、制定手术计划,但3D打印技术在髋臼翻修手术中应用报道较少,本研究针对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髋臼翻修手术的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治疗,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翻修手术的Paprosky Ⅲ型髋臼受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①均超声、查体及髋关节正位片等确定符合手术指征,均在我院进行手术翻修治疗者;②无手术禁忌症者;③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项研究。排除:①对手术不耐受者;②合并精神异常者;③初次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者。按照患者住院编号奇偶进行分组,编号为偶数者纳入对照组(n=40),编号为奇数者纳入观察组(n=40),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56±5.41)岁;翻修原因:假体周围骨折4例,髋臼缺损11例,首次术后假体松动者25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8.54±5.61)岁;翻修原因:假体周围骨折5例,髋臼缺损12例,首次术后假体松动者23例,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均给予全麻。对照组给予常规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取原手术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阔筋膜,在显露髋关节后取出相应配件,清除髋关节周围病变组织,并取样软组织进行冷冻活检,排除感染情况后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对髋臼部位进行加压反复冲洗,在复位髋关节后选择合适的生物型髋臼杯压配固定,放置引流管后缝合切口。观察组给予3D打印技术修复,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检查,将所得数据输入mimics软件计算机上建立三维数据模型(如图1、2),并转化数据,将数据输入打印机并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评估,随后将模拟手术数据导入打印机,选择58型臼杯结构为基底进行假体设计(如图3),根据标准金属臼杯结构参数,结合病人髋臼测量结果,打印出髋臼侧金属假体(如图4),并将消毒后的3D打印金属假体安置在患处,确定位置满意后随即在边缘固定钻孔,拧入螺钉固定,并放入髋臼内衬,依据手术方案植入合适的翻修股骨小梁(如图5),满意后缝合切口。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1、2均为3D打印技术下患者髋臼假体模型,图2还反映患者骨缺损具体情况;图3为结合公司假体规格,选择58型臼杯结构为基底进行假体设;图4为根据标准金属臼杯结构参数,结合病人髋臼测量结果,设计髋臼杯;图5为假体植入情况,补块部分为骨小梁。

1.3观察指标:①在手术后3d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估患者骨折端复位优良率,包括:成角畸形、髋关节变宽、关节面塌陷情况,满分18分,差记0分,可记6分,良记16分,优记18分,得分越高,患者骨折端复位情况越佳。②比较两组一般手术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③采用国际公认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4]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情况,从关节活动范围、关节功能、关节畸形、疼痛程度等方面对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优、良、差,≥90分为优,70~89分为良,≤69分为差,得分越高,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④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曲髋、外展活动度及术后髋臼假体骨性覆盖率。⑤随访3个月,记录术后并发症。

2 结 果

2.1两组骨折端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骨折端复位优良率82.50%显著优于对照组62.50%(P<0.05),见表1。2.2两组一般手术资料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较:术前两组Harris评分、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Harris评分、NR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骨折端恢复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一般手术资料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较

2.4两组手术前后曲髋、外展活动度及术后髋臼假体骨性覆盖率比较:术前两组曲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曲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均显著增大,且观察组术后曲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改善情况及髋臼假体骨性覆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曲髋外展活动度及术后髋臼假体骨性覆盖率比较

2.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随访3个月,发现对照组出现感染3例,髋关节异位2例,关节脱位3例,观察组出现感染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1/4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8/40)(连续性矫正χ2=4.507,P=0.034)。

3 讨 论

全髋关节技术操作较为复杂,以往依据影像学资料只能粗略评估患者局部情况,骨盆和髋臼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往往影响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导致难以对机械力学、解剖结构及骨缺损范围进行精准判断,而在植入翻修假体时,往往因型号问题延长手术时间,甚至可能因型号问题导致患者愈合不良[5,6],因此在术前对骨结构进行有效评估是临床研究重点。

3D打印技术最早应用在工业领域,结合了激光快速成型、三维CT技术及高峰自材料技术,且在应用计算机的前提下可准确采集并分析零件的相关数据,再经过深层加工后得到三维重建模型,采用合适的打印机与材料,制作相关模型[7]。近年来,3D打印技术逐渐广泛应在临床,3D打印技术可帮助医生术前分析,确定手术方案,还可指导手术医师术中操作,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本研究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髋臼翻修手术患者中,发现观察组骨折端复位优良率82.50%显著由于对照组62.50%,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提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提高骨折端复位优良率。分析可能是因为3D打印技术有以下优点:①3D打印技术可更直观的观察患者病处具体情况,并在影像学基础上为临床确诊提供更多信息;②在3D打印技术模型上,可更直观的分析手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便于完善手术方案,规避风险,提高翻修成功率;③3D打印技术便于医务人员像患者及家属分析病情及手术流程,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但同时笔者提出,使用3D打印技术费用较高,想要做到在医学领域完全普及仍需一段较长的时间,提议可在打印材料的选择上,选取成本更低,打印效果相同的材料降低打印成本;另外3D打印技术可对任何物品进行复制,这就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影响,因此需制定相关的法律对此进行制约。本研究发现术后观察组Harris评分、NR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髋臼翻修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疼痛程度,分析可能是因为3D打印技术往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作相关假体模型,可有效避免在型号不匹配导致的异响、疼痛症状,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缓解术后疼痛。本研究还发现术后两组曲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均显著增大,且观察组术后曲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改善情况及髋臼假体骨性覆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应用3D打印技术对髋臼翻修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增加髋臼假体骨性覆盖率,并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随访3个月,发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提示在应用3D技术对髋臼翻修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在Paprosky Ⅲ型髋臼翻修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疼痛程度,促进其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推荐在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外展髋臼假体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四肢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断裂个性化翻修 10例报告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周围股血管分布情况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