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课程的实效性分析

2021-01-01 02:15许雅青
科技风 2021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高职生

摘要:运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研究心理学课程对促进高职生心理变化的作用。方法:对240名高职生进行前测,之后进行心理课程辅导,再进行后测。结果:心理弹性有所上升,并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理学课程学习能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弹性。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学课程;心理弹性

1绪论

研究表明,开设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有效的。每个人生活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适当的自我调节和周围支持力都会有效地帮助我们缓解自我的心理冲突,达到完好的状态。本研究试图运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从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及人际协助方面研究心理課程对高职生心理变化方面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高职院校的80个班级的在校大一学生中抽取四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4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率为76.3%。其中男生118人,女生65人。

2.2研究工具

采用胡月琴,甘怡群( 2008)针对中国青少年而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总共有27个项目,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个人力又分为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三个维度;支持力分为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两个维度。目标专注是指在困境中坚持目标、制订计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α=0.81;情绪控制是指在困境中对情绪波动和悲观的控制和调整,α=0.73;积极认知是指对逆境的辨证看法和乐观态度,α=0.71;家庭支持是指家人的宽容、尊重和支持性态度,α=0.81;人际协助是指个体可以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获取帮助或宣泄情绪,α=0.73。该量表的五个维度,反映了逆境情境下,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行为、及所处环境对帮助其抵御逆境、获得良好适应的有效性。

2.3施测方法

由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担任施测员,施测前对施测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四个班级进行前测,之后完成5周,每周3个课时心理学课程学习后,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四个班级进行后测。在施测过程中,均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及统一程序,发放问卷,测试完毕由施测员当场统一回收调查问卷。

2.4数据统计与分析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

3.1高职生心理弹性的前后测比较

统计显示,被试在心理健康课后,后测的心理弹性平均数来看,有所上升,并且在心理弹性及家庭支持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4讨论

采用了定量分析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提高高职生心理弹性的水平,同时也表明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方式干预有一定的可行性。很多成员是第一次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它充满着好奇与憧憬,在整个过程中,成员可以在比较融洽、轻松的氛围内,积极地体验并学习,使效果较好。

经过5周心理健康教育课干预,心理弹性前测上升较大,且达到显著性差异。心理弹性的分变量变化并不大,由于课时数不够,毕竟每一方面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上课的课时安排上,由于大一的学生课程安排大部分安排在晚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晚上上课对于上了一天白天课程的学生来说相对较累。同时课与课间隔的时间较长,对其的影响就会有所削弱。

研究结果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心理弹性的水平是个有效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团体辅导的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理论、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保护性因素是那些与危险因素相互作用,以降低或改变由高危因素可能导致消极结果的因素,它是心理弹性所必须具备的。

5建议

5.1教学教材方面

5.1.1加强心理课程的推广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课程干预后提高了心理弹性的水平,也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课程有值得推广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处也多为其他任课老师代上,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在我国广大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现实意义,应从社会和高职院校两个方面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需要在我国高职院校积极推广心理课程。但是如果大面积广泛推广,可能因为心理课程专业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大量代课老师授课,影响心理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在推广时可以以点带面,从试点到大范围推广逐步开展。

5.1.2建立心理课程教学分享机制

心理课程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平时应多鼓励老师搜集或编制心理课程相关书籍,并将可用的材料分类存档、建立分享机制,教师间可以借助互联网教学资源,如慕课(MOOC),在学习平台上实现各地区教师的交流合作,并且可以将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解决。将典型案例做成教学视频课,供全国范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观看和学习。

5.1.3尊重学生意见与需求

本课程教材内容及主题都是依据研究者的需要加以制定,教学设计却未必符合学生真正的需求。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学主题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主动征询学生的意见安排教学内容,以符合实际需要,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意愿。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最好能在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调查,包括当前高职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对心理情绪的认识情况、面对问题的心态变化和调节方式等,从而帮助教师在设计心理教学活动时更具有针对性。

5.1.4编制提升心理课程相关的书籍,供学生学习参考

目前很多提升心理课程的资料与书籍偏向于家长与老师的观点,而缺乏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的著作,故值得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在编著从学生角度出发的书籍和教材时,需要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因此编写之前需要收集和掌握大量的高职生心理相关的内容,包括高职生对待不同情绪的认识、调节情绪的方式,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方式等等。

5.2教学实施方面

由于本研究的教学活动和实施方式受到学生高度的肯定与参与,根据本研究实验课程实施程序的设计方式,及对于教师使用案例教学应注意之处,提出建议如下:

5.2.1提供真实类似的模仿案例

本研究目的为增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希望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处理学业困扰与同伴间人际冲突事件,并有效内化其习得之解决策略。所以,教师可多提供学生自我真实演练的机会,让其在不依赖别人的情境,展现解决冲突的能力,即可针对个别目标设计,使其能将所学的策略应用到自己本身的实际生活上。在进行真实案例模仿时,教师需要全程跟进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表现点评环节,改变传统教师为主导角色的形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学生代表组点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从多种观察角度出发,能在点评中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清楚当前学生的看法和处理问题中的不足,进而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及时进行调整和内容补充。

5.2.2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与趣味性

本教学方案不同以往纯粹说教、灌输式而缺乏互动体验,为了避免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无迁移学习,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意愿,而采用影片、动画片、小故事等被动欣赏,结合班级及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团队活动等主动参与,深受学生喜爱,说明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题材,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传统课堂中大多以提问和抽问等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被提问和被抽到回答问题都会比较紧张,因此在心理教学课堂上,完全改变原有的考察方式,将趣味性和发散学生思维相结合,进尽量照顾到所有学生,采用积极鼓励轮流发言的互动方式,确保个人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5.2.3适时且积极实质性的鼓励,可以激发学习意愿

本实验课程是大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课程内容中有大量案例故事,因上课时间有限,所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故事和电影,占用了其大量时间,其次为保持学生持续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上课认真听讲和配合者进行奖励,赠与小礼物,告知在完成整个学习阶段后,颁发相关证书。在教学者的观察与感受中,这确实可激发学生高度学习意愿。建立小组团体作增进情感之作用,更可作为掌控秩序的良好班级经营策略,建议未来之相关教学活动可多加应用。

5.2.4营造寬松活泼的班级氛围

在上课教学之前持有不管教学效果如何,都要保持轻松生动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为第一法则,在进行小组讨论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而非采用命令式的提问,老师需发自内心的关爱与接纳,并积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的轻松气氛。建议心理健康老师在教学过程始终保持耐心,包容关爱学生,帮助其提升自信,培养学生正向积极认知的理念,给予信心以强化自我价值,让其在轻松的气氛环境中,畅其欲言、交换想法。在课堂上多表扬符合教学目标的良好行为,同时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我处理问题的经验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一方面可以营造同学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班级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借由学生的分享了解目前学生会做、能做和愿意做的程度,使教师能在后续的课程设计时更具有针对性。在课堂上除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还需要在轻松的氛围中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在模拟、互动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5.2.5强化教师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外,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充分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倾听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己对挫折容忍力的内心的体会和感受传达给学生。老师是学生的最佳模仿对象,也是鲜活的故事主角,因此,为人师表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拥有积极的价值观。作为心理健康的专业老师,平时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系统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5.2.6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实验初期为了能与班级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又为了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教学节奏颇感紧迫。建议设计课程前应综合考虑各个重点,合理安排时间。在本次实验中,心理课程集中在晚上,而对于大部分高职生来说,完成一天的课程学习,晚上再投入心理课程的学习中,难免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因此在后续的心理课程安排方面,需要考虑学生的精力充沛情况和身体情况,尽量将心理课程与其他课程间隔开,同时时间上尽量避免晚上授课,避免学生精力不足影响课程效果。

6结语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大一学生进行了以团体辅导为方向的心理课程干预,该课程主要通过营造融洽、轻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本次研究样本较少,且课程时间等安排上也有局限性,因此心理课程干预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也受到了限制。因此,需要在教材、课程时间、授课形式等多方面对心理课程进行优化,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课程干预对学生的作用。

作者简介:许雅青(1985— ),女,江西抚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职生自我容纳与容纳他人调查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心理弹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