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1-01-02 11:17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单位生产

杨 威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55)

一、前言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提出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和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等工作。集团也相继下发了安全管理制度和通知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但是,集团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仍存在建设滞后、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造成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提高集团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集团实际,对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集团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笔者对集团系统部分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组织机构设置方面

据统计,集团有398家单位。从管理层级来分,二级单位有27家(7家单位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风险较大的单位有2家)、三级单位有234家(风险较大的单位有112家,其中33家单位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四级及以下单位有137家(风险较大的单位有62家,其中18家单位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从对二级单位风险管控等级来分,一类企业2家、二类企业15家、三类企业6家、四类企业4家。从人员数量来分,从业人员1000~5000人的单位有60家,500~1000人的单位有16家,100~500人的单位有78家,100人以下的单位244家。从经营类型来分,生产(科研)型单位有117家、医疗机构有156家、贸易(服务)型单位有85家。

2.人员配置方面

据统计,集团系统现有安全管理人员1998人,约占集团从业人员总数(按8万人计算)的0.13%;其中专职安全管理人员1052人(其中建筑施工企业有800人),占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52.7%。从安全管理人员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985人、占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49.3%,高中以上本科以下学历有711人、占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35.6%,高中及以下学历有302人、占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5.1%;有专业技术职称(高级、中级和助理工程师)700人,占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35%。

集团系统现有注册安全工程师162人。其中集团公司2人,A公司34人,B公司14人,C公司49人,D公司16人,E公司25人,F公司22人。因B公司和C公司有46人注册在安全评价机构,从事安全评价工作;另有30名注册安全工程师在其他工作岗位,他们都不直接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因此,集团系统只有86名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占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4.3%。

3.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据统计,集团二级生产经营单位中,有个别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缺失,部分公司虽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缺少部分岗位职责,没有覆盖所有工作岗位,未实现“一岗双责”、全员履责。

4.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据统计,集团有40家基层单位开展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其中二级单位5家、三级单位25家、四级单位10家;有60家单位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验收工作,其中二级单位5家、三级单位30家、四级单位25家;其他单位正按照属地应急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逐步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5.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方面

据统计,集团大部分单位未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甚至没有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规划,未将其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范畴;部分单位虽建立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但员工一时难以改变原来的巡检习惯,导致信息化系统使用率不高,企业不能实时掌控安全状况。

三、集团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安全生产贯穿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涉及人、机、料、法、环、管等方方面面。要严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的不安全环境以及管理上的缺陷。就目前而言,集团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安全风险相对较高的生产(科研)型企业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设置与安全生产实际需求不匹配,无法完全管控安全风险;二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比例不高,人员素质低;三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缺失或未全员覆盖;四是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部分制度太过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五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缓慢,体系之间融合度不高,存在“两层皮”运行现象;六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抓安全生产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现象;安全投入不足,导致安全设施配备不到位;安全发展理念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安全第一”意识和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缺失,造成安全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未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因此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加强集团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1.建机构,配人员

我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虽对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出了要求,但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比例没有明确要求。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省安全生产条例虽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了具体要求,但规定各不相同。从目前情况来看,集团下属单位较多,分散在全国各地,执行标准不一,管理战线较长,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现象。集团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省市的相关规定,制定出严于政府要求的管理办法,要求高危单位、生产型(科研)单位及人员密集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明确按单位从业人数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比例,并要求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且单位注册安全工程师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15%。同时,集团设置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内部轮岗交流,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员看到发展前景,激发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盘活用好现有安全管理人力资源。

2.定制度,建体系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职责。我们要把握好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机会,把各个体系所要求建立的制度统一起来、融合起来、连贯起来,形成以基本制度为主线、专项制度为辅线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做到全过程覆盖、无缝化管理,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效应。集团可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制度化管理要求,研究列出各单位需要建立的基本制度清单。为调动各单位共同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集团可鼓励有关单位依照集团基本制度清单,承担相关制度的调研、起草和制定工作,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原则,细化量化制度中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标准,集团再结合整体情况对制度初稿进行优化调整,全面征求各单位意见后签发实施。只有让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参与制定的规章制度,才能在基层单位落地生根见效,从而避免“两张皮”现象。集团根据奖惩考核办法,对承担制度起草制定的单位在年度绩效或评优表先考核时给予加分奖励。

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可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绩效和管理水平。为提升集团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集团可出台管理办法要求各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至少要达到三级水平,且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实现同步走、共提升,重在建设和自评阶段,建立起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鼓励有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按照系统化、整体性原则,建立相互统一、相互兼容、相互补充的管理体系,实现多体系融合、一体化运行,杜绝“两张皮”现象。集团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评审)服务商库(以下简称服务商库),选取信誉好、专业水平高的第三方认证或评审机构纳入服务商库,各级单位在开展认证或评审工作时可从服务商库中选择服务机构。集团对入库的服务商实施过程监管,严把质量关和整改关,坚决杜绝各单位“为认证而认证、为达标而达标”的现象。集团根据奖惩考核办法,对安全管理体系得分高、运行好的单位进行分级加分奖励。

3.倡自主,强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涉及专业类别多、覆盖面广,不能仅依靠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单位需积极调动所有员工的力量,集思广益,全员参与,落实好“一岗双责”,层层压实各岗位的安全责任。大力鼓励基层单位员工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自查自改自报管理手段,减少汇报层级和时间,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安全工作由强制被动管理向自我主动管理的转变,彻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集团可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特点,制定中长期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持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原则,推动基层单位进行自主安全管理。比如,将安全管理好的单位列为一般关注企业(三类、四类)序列,可减少检查频次,降低考核扣分系数;将安全管理差的单位列为重点关注企业(一类、二类)序列,增加检查频次,提高考核扣分系数,以此改变基层单位“等、靠、要”的想法,从而调动基层单位自主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4.建平台,强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亟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先进数字技术和手段,尽快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一张网”平台。利用信息化感知设备对重点场所(部位)、重大风险点以及安全基础管理等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实时分析研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置,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苗头阶段。根据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集团可分期建设一套适合全集团使用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安全组织机构和人员、制度管理、安全投入、教育培训、安全风险分级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报告与统计分析等方面内容,实现基层单位员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终端APP在线学习安全知识和隐患排查等,提升监管效率和覆盖面。集团统一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和分析,各级单位根据集团分级授权使用相关功能,实现管理高效、数据准确和资源共享。在安全生产投入方面,集团各单位应始终将其放在首位,不能因资金紧张减少投入造成严重后果。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或超过报废期的设备,该维保的必须维保、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各单位要积极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5.重检查,抓落实

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严查严管严治。集团各单位要细化检查频次和检查内容,明确检查标准,将工作调研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查相结合、自查和专家互查相结合,确保检查形式多样、不走过场、不留死角,检查人员要认真负责、不怕得罪人、敢于碰硬,坚持实事求是,把查出的真实问题与被检查单位进行现场沟通和确认,让被检查单位充分认识问题根源所在。各单位在整改过程中,要举一反三,查漏补缺,避免“重检查轻整改反馈”现象,强化闭合管理,对整改不到位、反馈不及时的要及时通报和考核。集团要建立检查考核机制,把查出的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与考核相挂钩,防止各单位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在平时安全管理工作中,各单位要杜绝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签免责“责任状”的形式主义,要到基层现场真督实查,要有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具体行动,只有这样安全生产各项决策部署才能落实落地,安全生产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闭环管理。

五、结论

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集团公司要从基层单位源头抓起,从点滴做好,坚持不懈,持续改进。无论在何时何地,基层单位只有打好基础、练好“内功”,不断增强员工安全素质、落实全员安全责任、改善作业环境、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才能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向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方向迈进,才能进一步夯实集团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单位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用旧的生产新的!
填单位 要推敲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